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解密:中国古代民间典妻租妻与共妻的巨大陋习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89
转发:0
评论:0
解密:中国古代民间典妻租妻与共妻的巨大陋习,20世纪30年代,作家柔石曾写过一篇题为《为奴隶的母亲》的小说,其中情节已为

  20世纪30年代,作家柔石曾写过一篇题为《为奴隶的母亲》的小说,其中情节已为人们所熟知了,秀才、地主妻子不能生育,租来穷苦人家的妻子"春宝娘"作为临时妻子,租期到为秀才生了儿子为止。作者以凄婉的笔调,从"春宝娘"的角度,写尽了人间的悲伤。

  历史上,典妻并非是罕见的事情。清代,浙江宁波、绍兴、台州等地,就流行典妻这种风俗。其间的情况也较为复杂,有把妻子典与他人,取得约定的一笔款项,期满后还要拿出钱财来赎回的,有的期限长达五年、十年。有的女子在外生育儿女,以至于后来难以分辨哪是她原来的本夫了。也有如柔石所写的,短期出典,为人生育,到期领回的。

  无独有偶,清代甘肃也有租妻之俗,有记载说清代雍、乾时期,就流行这种风俗了。其中有长期典租的,也有临时典租的。有的人家因贫无力娶妻而又希望有后代,于是向人租妻,租妻时立契约,写明期限,或二年、三年或以生育儿子为期。到期后,原夫家立即"促回,不能一日留也"。(清)赵翼:《曝杂记》卷4,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6-77页。

  短期典租的,则多半是临时性的,如外来的生意人、旅游、过路者,出资以后,就可以与租来的妻子同居了。在约定的期限内,多半是居住于原夫家中,客至,原夫要回避。一旦到了约定期限,原夫和女方就不会同意再与客人同居,即使是典租期间与客人感情很好的女性,也不会同意继续同居;如愿出资续租则又另当别论。这种情况与江苏等地的"赶店"之俗颇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赶店多是一次性交易,是交通要道地方,以家中妇女招待过往客商的办法,而甘肃等地的典妻则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并订有契约。

  甘肃等地还有一种兄弟合娶的"共妻"现象。当地婚俗,兄死弟妻其嫂,弟死兄娶弟媳,为常见现象,与少数民族中的"转房"制相似,其婚姻中惟同祖者不得婚,没有其他禁忌。如果弟弟不同意娶嫂子,嫂子还可以吞房灭伦之罪在宗族中他。另一种情况是,在家庭贫困的情况下,兄弟数人共娶一个妻子。兄弟们平等,都是这一女子的丈夫,轮流与女子共宿,如果白天与其共宿,则把一条裙子挂在门口,其他兄弟就知道回避了。所生的子女,大的作为长兄的后代,以后所生,依次归各兄弟。

  甘、陕等地,还有一种"招夫养夫"风俗。多数情况下,由于女子的丈夫出现伤残,失去了劳动能力,其妻另外招一男子与其同居,所招男子要负责养家,包括赡养女子的丈夫及其子女。女子与新招男子所生子女,则有两种不同情况,有的地方,所生子女仍属女子原夫所有,有的地方也有归女子生父的。

  至于有些地方,一女先后嫁于多家,然后逃跑回家的,当时就称为"放鸽",实际上是一种以婚骗财的伎俩,与婚姻习俗本身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放鸽子,上海称为"放鹁鸽",也有放成黄鹤,一去不返的故事。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1载:上海北乡有黄姓,娶妻李氏颇有姿色,黄贫无以为生,与李氏合谋"放鹁鸽",把李卖给了曹氏。第三日,黄到曹家,想携李氏逃走。结果李氏不仅不走,还声称要在曹家人面前揭穿他的阴谋。黄不得已,仓皇逃走。

  这里所说的婚俗,都是典型的汉族地区发生的情况。有研究者认为,发生此类情况,多属清代移民较多的地区。由于新移民区条件艰苦,传统的约束较少,才发生了此种婚俗的变异。如东北地区的"拉帮套",与上述招夫养夫情况基本一样,就是产生于移民社会中的。但是,浙江的宁、绍、台地区,陕西的汉中地区,及甘南地区有些地方,并非清代移民很多的地方,产生特殊婚俗当与移民问题关系不大。

  比如典妻,多数情况下还是为了要生育后代,它表明在所有中国传统社会的各项婚姻原则中,生育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则,为了达成生育之目的,其他原则,如女子从一而终的原则等,都要让位于生育这一原则。例如,广东嘉应州有一种婚俗,叫做"等郎嫂",指的是当地尚无儿子的人家,也娶个童养媳来养着,等待儿子的降生,有时甚至要等上十年八年家里才生了儿子,故有"等郎嫂"的称呼(清)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卷10,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6页。。此类婚俗也与当地人口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有关。

  对于汉族历史上的此类婚俗变异,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什么叫做典妻典妻是什么揭秘古代的典妻现象
典妻是什么:把自己的妻子当作器物一般出租给别的男人的陋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萌芽,出现了“质妻和雇妻”现象。尽管朝廷也曾颁布法律禁止,但典妻依然蔓延开来,竟然成风。所谓的“质妻”,即把自己妻子转让给他人为妻,换取一笔钱,到约定的时间,要回妻子,送回原款。所谓“雇妻”,即雇主支付雇金给女子的丈夫,在约定的期限之内,让该女子作为自己的临时妻子,到期将女子送回其丈夫,雇金不收回。这两种形式可视作典妻的萌芽,及至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典雇妻子的现象更为普遍。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熙宁七年(1075),因为旱灾和蝗灾,老百姓质妻卖子,父子不保。元祐元年(1086)时,苏轼在一项奏折中写道,二十年间,因为欠苗,卖田宅雇妻女的人不可胜数。《元史·刑法志》有如下规定:“诸以女子典雇于人及典雇人之子女者,并禁止之。若已典雇,愿以婚嫁之礼为妻妾者,听。请受钱典雇妻妾者,禁。其妇同雇而不相离者,听。”由此可...
· 兄弟朋友都能共妻的中国史上最凶悍女儿国
嚈哒国的“一妻多夫”就是一个女子同时与几个男子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有两种类型:一是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兄弟共娶一妻,一般由长子出面迎娶,然后兄弟共妻;二是朋友共妻。其形式为依次同居,不是联合同居。其中一人为正夫,其余为副夫。网络配图历史上曾有一个凶猛强悍的女儿国中国史书上记载的“一妻多夫制”的国家有三个:一是《北史》中的嚈哒(yàndā),另外两个是《唐书》中记载的东女国和名蔑。其中在南北朝时期兴起的嚈哒国,以其民风强悍、凶猛善战著称于世,曾经一度称霸西域,撼动北朝,国力盛极一时。“一妻多夫”就是一个女子同时与几个男子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有两种类型:一是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兄弟共娶一妻,一般由长子出面迎娶,然后兄弟共妻;二是朋友共妻。其形式为依次同居,不是联合同居。其中一人为正夫,其余为副夫。网络配图从这种习俗中可以看出,当时嚈哒国是以女性为主宰的母系氏族体系,男性处于从属地位,是...
· 解密:中国古代丧妻再娶为何又被叫做“续弦”?
据清朝翟灏的《通俗编·妇女》里说:“今俗谓丧妻曰断弦,再娶曰续弦。”因古时以琴瑟来比喻夫妻,故丧妻称“断弦”,再娶称“续弦”。这个词的来源,一说与春秋时代著名鼓琴演奏家俞伯牙(即弹奏“高山流水”的那位)有关,一说与汉武帝刘彻有关。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鼓琴。其妻极为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俞伯牙弹琴给她听,夫妻感情恩爱,伉俪情深。后伯牙妻重病,卧床不起。尽管伯牙请遍名医,悉心照料,但是妻子的病依旧不见好转。眼看妻子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俞伯牙心急如焚。突然有一天妻子精神好转(其实是回光返照),说想听丈夫抚琴一曲。俞伯牙忙取琴调弦,“铮铮淙淙”地弹奏起来,好让病中的妻子从自己美妙的琴声中得到欢快和慰藉。听了俞伯牙弹奏的琴音,妻子果然精神大好。俞伯牙为了让妻子赶紧好起来,便弹了一曲又一曲,不敢停歇;当他弹得雅兴正浓时,突然“崩”一声,琴弦断为两截。就在这当儿,妻子也不呻吟了。俞伯牙急忙丢下拔子,跑到...
· 妻子也能共用?揭秘古人为金钱而共妻,金钱造成道德底线的丧失
无论是典妻还是借妻,都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绝对占有,女性对男人的人身依附,女子一旦出嫁便失去了人身自由,完全听从丈夫的处置,像商品一样被买来卖去……老婆可以与人共享?答曰:可以的。中国民间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共妻现象,而且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的建立,终于绝迹了。如今是不是死灰复燃了?不敢说。古代共妻形式多样。一曰“典妻”,这里的“典”不是典押的意思,而是“借”或“租”,即暂时把老婆借给别人用,以换取一笔钱,到了期限,再把老婆领回来,钱不退。二曰“质妻”,就是典押了,把老婆“当”给别人,换钱救急,到期归还“当金”,赎回老婆。三曰“招养夫”,即已婚女子的本夫患重病,或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抚养妻子儿女或老人,只得另招一夫,来负担全家的生活。还有一些“共妻”类型出现在家庭内部,如兄弟共用一个老婆,叫“搭伙”,父亲死了,儿子续娶母亲为妻,叫“转房婚”等,由于没有发生明显的经济关系,所...
· 林觉民《与妻书》:爱与信仰的交织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闪耀,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林觉民的《与妻书》,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与信仰的力量。“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封信,是林觉民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夕,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对妻子深沉的爱,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思。林觉民,一位热血青年,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毅然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在这封信中,他以最真挚的情感,向妻子诉说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他深知,投身革命意味着可能无法再与家人团聚,但他更明白,只有国家强大,小家的幸福才有保障。信中,林觉民表达了对妻子的歉疚与不舍,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憧憬。他将个人的小爱,融入了对国家的大爱之中,这种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