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揭秘:中国古代的“避讳” 分国讳和家讳两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65
转发:0
评论:0
历史揭秘:中国古代的“避讳”分国讳和家讳两种,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封建时代,皇帝是万民之主,一国之尊。君父观念神圣不可侵犯,为人臣子在言及或书写君父名字时,必须避忌,以示尊重,违犯者则称为“犯讳”。避讳分国讳和家讳两种:

皇帝和孔子之名,全国共避之,谓之“国讳”。

长上之名全家共避之,谓之“家讳”。

避讳之风始于周朝,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赵宋。明朝初还不甚严苛,然而到了明末天启、崇祯以后,也逐渐严了起来。清朝的避讳最为厉害,因犯讳造成文字狱而被杀头者不计其数。直至民国改元,才废止了奉行两千余年的避讳制度。

避讳的方法,各朝不同,常用之法有空字、改字、缺笔和改音等。

改字,即用同义字代替。如秦始皇名嬴政,讳“正”字,凡遇“正”字改为“端”。汉明帝刘庄,讳“庄”字,凡遇“庄”字都改写“严”字。隋文帝名杨坚,讳“坚”字,凡遇“坚”字改写作“牢”、“固”、“刚”等字。

缺笔,如唐太宗讳”民”,若单写“民”字的缺笔为“民”,若偏旁有“民”,则缺上画而作“氏”,如“岷”写作“山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的避讳(图)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是避讳的典型事例。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讳,忌也。”(《说文解字》)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
· 家谱避讳与谱禁
避讳的出现,大约是在二三千年前的周代,秦朝时正式确定下来,避讳之举盛行于唐代,最严格的却还是清代康雍乾时期,读书临文,皆须避讳,如有违犯,定惩不贷。除君主名讳的本字及读音相同或字形相近的字须避讳之外,外戚、异国主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名字,以及父祖等的名字也须避讳。避讳的方法通常是改字、改音、缺笔、空字和写“讳”字代替等。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直充斥在辛亥革命以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历代流传的文献之中,作为古代文献之一的家谱当然也不能例外。家谱中的避讳,在汉代就已出现,从保留至今的东汉时所立的《孙叔敖碑》和《赵宽碑》就可看出。此二碑为他人所立,在行文中对所叙人物,大部分称字而不称名,这是汉代人避讳常用的一种方式。汉代以后的1000多年里,修谱中一般需要注意技术处理的仅仅是避讳问题。可到了清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修谱时,不仅需要注意避讳,而且政府对谱书的内容、格式也有了些具体要求,一些内容被严格禁止...
· 关于“玄”字的避讳
作者:傅浩《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5日第10版“求疵录”栏载田吉《莫把玄烨换玄宗》一文提到,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一书第一章“玄元之妙”中“郑重其事地”讲:“唐明皇的庙号叫‘玄宗’,所以在唐玄宗以后,所有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讳。”其实,在过去,只有帝王或尊长的名(甚至不包括字)才应避讳。田文正确地指出,庙号是无须避讳的。但又说“直到唐玄宗去世九百年后,8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即位,大小臣工们才忙不迭地将‘玄’字换成了意义相近的‘元’。”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首先,避“玄”字讳并不始于清朝的爱新觉罗·玄烨(当然也不始于唐朝的李隆基)。早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3年)十月,崇信道教的宋真宗赵恒仿效李唐王朝尊太上老君李耳为先祖的做法,虚构了一位“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说是赵氏始祖,名玄朗(事见《宋史·礼志七》)。自此以后,宋朝就开始避“玄”...
· 什么是避讳字古时候人们是如何避讳字的?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第三是字缺笔画。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第四是拆字。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第五是删字。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
· 什么叫避讳字?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第三是字缺笔画。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第四是拆字。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第五是删字。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