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扬州隋炀帝墓考古获重大发现:萧后冠饰藏有棉花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6
转发:0
评论:0
扬州隋炀帝墓考古获重大发现:萧后冠饰藏有棉花,昨天下午,本报与扬州市文物局、扬州市博物馆协会、扬州博物馆等共同策划的“扬博

  昨天下午,本报与扬州市文物局、扬州市博物馆协会、扬州博物馆等共同策划的“扬博大讲堂”在扬州双博馆报告厅举办第12讲,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讲解“隋炀帝墓的发掘与初步研究”。

  曾有两个水塘

  可能与隋炀帝夫妇有关

  对于隋炀帝墓和萧后墓在扬州曹庄被发现,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称,这是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发掘。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位于邗江西湖镇司徒村曹庄组,墓葬所在地称为“后头山”,原地势较高。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让考古人员感到奇怪的是,当地没有流传有关隋炀帝墓的传说。走访时听说,在隋炀帝墓和萧后墓所在地附近,曾有两个水塘,西侧的水塘被人们称为明塘,东侧的水塘则称为焦塘。这两个水塘的位置,不禁使人们想到这两座墓的位置——隋炀帝墓在西侧,萧后墓在东侧,而且,隋炀帝被人称为“明帝”,此外,“焦”和“萧”音相近,这两个水塘是不是有故事呢?束家平表示,考古工作是严谨的科学工作,他们也在研究。


     第三座砖室墓

  和萧后墓是同一时期的

  “隋炀帝墓和萧后墓所在的土墩是人工堆砌的。”束家平称,通过发掘推断隋炀帝墓的营造方式为:先在生土上挖浅穴、修砖室,在修砖室的同时堆筑夯土,并在堆筑夯土时预留墓道,下葬封门后,再在墓道内填土,最后封土形成土墩。整个墓葬的营造应为一个完整过程,夯土紧贴墓室砖壁。土墩与墓葬的营造为典型的南方高等级墓葬做法。而萧后墓是开挖土墩后下葬的,也符合史料记载。

  虽然在隋炀帝墓周边的工作范围内已经考古发掘了10多座古墓葬,但是,只发现一座与隋炀帝墓和萧后墓有关系的。在隋炀帝墓葬的西北约80米的地方,发现一座残存的砖室墓,只出土少量的文物。“这座砖室墓的形制和萧后墓的形制、墓砖的纹饰也很像。出土的灰陶碎片,特别是陶罐口部和萧后墓里的很像,我们推测第三座砖室墓和萧后墓是同一时期的。”

  “经过考古勘探与发掘,在已工作范围内没有发现陵垣、神道、兆沟等陵园迹象。”

  萧后冠饰有新发现

  出土的唐代棉花罕见

  隋炀帝墓和萧后墓一共清理出墓志、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400余件套。束家平表示,萧后冠饰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进行实验室考古后,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萧后冠饰已清理约三分之二,出土大小铜钗12件、铜香炉1个、铜灯1个、额托1个、博鬓2个、花朵若干以及其他残片,饰件有水滴形、荷花形等多种造型。

  除了铜香炉和铜灯,铜钗、额托、博鬓、花朵等实验室考古清理出来的这些文物都应该是冠饰的构件。初步研究表明,萧后冠饰的制作工艺包括锤揲、掐丝、镶嵌、珠化、鎏金、抛光、錾刻等,构件复杂程度、工艺精美程度远超想象。此外,又有新发现,束家平称,“铜钗断裂处露出疑似棉花的填充物,经显微观察及红外光谱分析即是棉花。”根据SEM图像清晰显示,铜钗中棉的显微特征与现代棉一致,束家平认为,这在考古学上有重大意义:“目前出土的唐代棉花极为罕见,萧后冠饰内棉花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填补了空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扬州隋炀帝与萧后合葬墓:萧皇后身高约1.5米
牙齿和3D技术确定隋炀帝墓主身份扬州两古墓为隋炀帝萧后合葬墓;出土蹀躞金玉带等最高等级文物;另一省级文保“隋炀帝陵”系误判据新华社电记者16日下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获悉,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但该市已有一处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隋炀帝陵,是由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并出资修复的。隋炀帝仅余两颗牙齿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等10余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 澄城考古获重大发现: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龙钮玉玺
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在澄城县王庄镇柳泉村墓葬抢救性清理发掘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西周早期的龙钮形玉玺和青铜簋各一件。昨日,渭南市文物旅游局稽查支队文物大队队长同学孟介绍,玉玺印面为凹面,内凹约0.2毫米,由十字界格区分。印文所表达的内容,可能是一种表义性的文字画,初步分析第一个字为“龙”或“蜀”,第二个字为“鹿”,第三个字为“虎”,第四个字为“鹰”。这枚玉印是西周早期墓葬中首次出现随葬的玺印,是我国印史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质印章,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龙钮玉玺。“直至目前,商周时期发现的玺印均以鼻钮为主,而这枚玺印突兀地使用了立体的龙钮,在印钮史上是空前的创制。”同学孟说,龙钮在秦汉以后的公印中有极高的地位,出土的这枚玺印或为公印性质,其内容有待进一步揭示。同学孟表示,同时出土的这件西周青铜簋也非常珍贵,该青铜腹内底部有7个铭文,释为“XX作父已尊彝”。它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西周初期“X簋”为同...
· 明代皇后冠饰
明代皇后服饰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本图为龙凤珠翠冠。
· 扬州发现2座古墓隋炀帝杨广究竟葬在何处?
2013年,扬州曹庄工地上突然挖出两座古墓,考古人员遂即对古墓内的砖石结构和文物进行了研究,初步判定其年代是隋末唐初时期的。两座古墓规模和普通墓室一般大,他们以为工作量不大,于是迅速进行清理。但让他们吃惊的是,从两间小小的墓室中不断清理出大量的珍贵随葬品,尤其是一套完好无损的十三环的金镶玉蹀躞带。网络配图他们都知道此物不仅罕见,而且表明墓主身份尊贵。根据相关史料所述,此蹀躞带属于最高等级的带具,只有皇家天子才能佩挂。随后,两颗被鉴定属于男性的牙齿、合葬墓中的女子遗骸,以及墓志明确镌刻的“隨故煬帝墓誌”,这些都证实这个规模不大的墓葬就是隋炀帝的。自隋文帝“开皇之治”到隋炀帝二世即衰,隋朝前后仅存续了三十八年。这在浩瀚的中国五千年历史星河中,不过沧海一粟。隋炀帝杨广更是历史书中有名的昏君和暴君,为政期间横征暴敛,声色犬马。历史记载,隋炀帝死后墓葬曾多次迁移,在不断的考古活动中,2013年之前就...
· 扬州惊现隋炀帝真陵墓
中国考古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另一座的发掘刚刚开始,专家推测墓主很可能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12日在扬州召开论证会,认可了这一论断。据了解,在已发掘的一座墓中,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而表明墓主身份的铁证则是墓志,铭文清楚写着“隋故炀帝墓志”等字样,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杨广是隋朝第二代皇帝,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确立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由于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这两座墓的占地面积分别只有二三十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帝陵所应有的规模和气势,更不符合杨广好大喜功的个性,这主要与他的死因有关。公元618年,隋炀帝巡幸扬州期间,禁卫军发动兵变,推举重臣宇文化及为首领,并缢死了杨广。墓志铭文记载墓主去世时间为“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与史实相符。史料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