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东汉帝国衰落不堪却为何大而不倒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5
转发:0
评论:0
揭秘:东汉帝国衰落不堪却为何大而不倒,为什么历史上一些帝国早已衰弱不堪,但仍旧能苟延残喘很长时间大而不倒?我们从西安碑

为什么历史上一些帝国早已衰弱不堪,但仍旧能苟延残喘很长时间大而不倒?我们从西安碑林里的一段三国故事来谈起。

汉末发生的黄巾大起义前后只持续了9个月,作为一场震动天下的大起义,持续的时间相当短。与太平道当初席卷全国的气势相比,与黄巾军刚打出大旗时万方影从的盛况相比,这个结局多少出乎人的预料。

有人归结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有人归结于起义军过度分散,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和统一指挥,有人归结于起义前叛徒的出卖,有人归结于朝廷迅速组织起讨伐部队,而皇甫嵩、卢植、朱俊、曹操这些人在军事上显然比黄巾军高出一筹。

其实,论局限性哪一次农民起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论力量的分散黄巾军还不算最严重的一次,至于叛徒,这似乎是任何一次农民起义都无法避免的事,好在起义军的损失并不大,起义仍然顺利进行了。


东汉帝国没有倒,黄巾起义没有成功,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当我站在一块石碑前仔细端详,心中那个费解的谜团才稍稍有些解开。这块石碑上有一段文字,记录了一个叫曹全的人的故事。

曹全是谁?

作为历史人物,他微不足道。史书里没有他的传,也很少提到他。但他又个知名度极高的人物,在某个领域,他的名字可比王羲之、柳公权,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领域就是书法界。

练书法的,问起曹全说不知道,那你完了。

曹全不是书法家,他的知名度来自于一块石碑:《曹全碑》。


《曹全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有段时间我工作的地方在西安市南大街的一座写字楼里,下楼一拐弯就是书院门,往里走几步就是著名的关中书院,再往里走,走就是更著名的西安碑林。

午饭后喜欢到书院门里走走,周末也偶尔到碑林看一看,碑林里全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可称为国宝的也多不胜数,诸如“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碑》)、“玄秘塔”(《唐玄宗秘塔碑》)、“多宝塔”(《唐多宝塔感应碑》)这些如雷贯耳的名碑竟然密集地挤在一起。

一次,在西安碑林第三展室、一间光线不太好的平房式建筑里看到一通石碑,石碑有些破损了,上面是密密的隶书小字。看了介绍,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曹全碑》。

虽然对书法没有研究,但也知道《曹全碑》是名碑,小时候在老师的指点下也根据字帖临摹过。现在,它就近在咫尺,当看到此碑立于中平二年(185年)时,我心里不禁一动。

这正是黄巾起义失败后的次年,所以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这块石碑早在明朝万历初年就出土了,那正是张居主持国政的时期。几百年过去了,石碑仍然保存着,这也是不容易的事。

这块石碑上的文字不到1000字,记录了曹全的生平事迹,石碑背面还有50多人的题名,告诉我们上面记述的内容经过见证是真实可信的。

根据石碑上的记载,曹全的故事是这样的:

他出生于敦煌名门望族,以戎马军功名扬河西边陲,后来担任关中地区的槐里县县令,因弟弟病故,辞官回家。这时,遭遇了党锢之变,曹全被迫在家隐居7年(续遇禁罔,潜隐家巷七年)。光和七年(184年)3月,曹全被重新启用,被任命为酒泉郡禄福县县长。

这时,张角在幽州、冀州一带起兵,兖、豫、荆、扬诸州同时响应(妖贼张角,起兵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曹全家乡合阳县农民郭家等也起来造反,他们焚烧城中官署,使百姓受到骚扰,人人不得安宁。地方同时告急,特急的军情频频传来,皇上征询臣僚的意见,群僚都说:

“问问曹全吧!”

于是曹全被任命为合阳县令。一到任,曹全就扑灭了战火,剿清了残余的叛乱者,收到了斩草除根的效果(收合余烬,芟夷残逆,绝其本根)。


接着,曹全又访问本县的三老,携同当地人士王敞、王毕等人体恤民众的急需,慰问年老的人,抚育鳏寡孤独,还用自家的钱买来米粮赠送体弱多病者和盲人。

曹全的大女儿桃婓等人还配治了由7种草药合成的“神明膏”(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药神明膏),亲自送到离城很远的亭舍,曹全的下属王宰、程横等人把药送给伤病者,他们大多都被治愈了。

曹全施行惠政的美名得以快速传播,百姓们抱着孩子、背着东西纷纷返回故里,房屋得以修缮,商店重新开张,虽是多风多雨的时节,粮食也获得了丰收,种田的农民、织布的妇女还有手工业者,对曹全无不感恩戴德。曹全还广听民意,开明治事,扩充官舍。

曹全死后,合阳县57名郡县官吏在王毕、王历、秦尚等人号召下,感恩戴德,同心合力在合阳故城为曹全竖起了这座“不朽丰碑”。

古人的碑文如同今人追悼会上的悼词,赞美的多,批评的少。

真实的曹全肯定没这么“高大全”,皇帝也不会为剿灭黄巾军的事直接问到他这个县长,碑文所记,有一定夸张和虚饰的成分。但是,作为一种公开示众、直接记述历史的材料,基本情况和事实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合阳县是陕、晋之间黄河西岸的一个小县,即使在东汉,这里也是默默无闻的地方。通过一块石碑,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1800多年前的那场大起义影响有多么广泛。


可以看出,这场起义远比正史记载的复杂得多,激烈得多。起义的不仅是张角兄弟这些人,像合阳县的郭家那样,各地都有不少。但是,像曹全这样的人,拼命起义,也不少。

曹全有能力,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在他的带领下能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合阳县的民变下去了,根据碑文的记载,他们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力量。

东汉实行郡县制,虽然由于军权高度集中造成了地方军力的空虚,但帝国的架构是完整的,各级官吏体制是有序的,一旦朝廷牵头,可以快速组织起来。

曹全不是普通农民,更不是丧失土地的奴婢,在成份上他属于地主阶级,他们有财产,有既得利益,是黄巾军革命的对象,不用朝廷号召,他们也会毫无犹豫地站出来与黄巾军作战。

而这些人,在地方上有很强的势力,汉末各地壁坞盛行,其实就是他们建立起的一个个堡垒,政治上服从朝廷,管理上完全独立,他们才是扑灭黄巾起义这场大火的中坚力量。


在意识形态上东汉帝国实行以礼治国,大力推行儒术,培养起了众多的“铁杆支持者”,帝国虽然衰落,但他们脑海里的忠君思想从未泯灭,不管多少风暴来袭,帝国仍能支撑下去。

有人把这些总结为4个字,叫做“大而不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约旦佩特拉古城之谜,被罗马帝国攻陷而衰落
人类的历史传承至今,在历史上出现了繁华的王国,但是在时间的流逝下,一些王国消失在了历史中,只剩下雄伟的遗迹叙说着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古埃及金字塔、约旦佩特拉古城都是这样,今天我们来说说约旦佩特拉古城之谜,住在这里的人都去哪了?约旦佩特拉古城之谜在约旦首都南方26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建造山岩中的古成,整个古城都是石头,甚至有的建筑是直接在山崖中直接掏出来的。并且在建筑的墙壁上有着非常精美的浮雕,也令这里有着浮雕宝石之城的美誉。约旦佩特拉古城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就是建立的时候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巴泰人在这里建造了这座城市。但是巴泰人在建造这座城市后并没有居住太久,就在历史上神秘的消失了。约旦佩特拉古城的兴盛和衰落其实约旦佩特拉古城的兴盛是因为处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面,因为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并且在古成的附近还有着肥沃的草原,水源充足,所以约旦佩特拉古城在当时是非常富饶的。约旦佩特拉古城选...
· 揭秘:为何刘邦而刘备却最终败亡?
刘邦与刘备虽然相隔了400多年,但两个的出生和经历基本相同,甚至连志向也一样,都想统一中国,可是最终的结果为何是刘邦成功了,而刘备却最终倒在了前进的路上?刘邦何许人也?不说大家都知道。刘备何许人也?不说大家也知道。作为大汉开国君主,刘邦的历史功绩远远大于刘备;身为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之一,刘备的名气明显超过刘邦。虽然这爷俩之间隔着四百多年,但作为刘邦嫡孙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的刘备早年在性格、爱好、志向以及经济状况上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却如出一辙,颇为相似。刘邦早年做过亭长,这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大体上相当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由几个村组成)队长。这种不入流的公务员工资少得可怜,而他又好吃懒做,贪酒好色,所以家里穷得叮当响,可谓一穷二白,徒有四壁。他最喜欢的东西,除了醇酒美姬,还有一样,那就是交朋友,不管是地痞流氓,还是县政府的大官二衙役,他都能说得上话,是个黑道白道兼吃的人物。一次,刘...
· 揭秘:为何刘邦能而刘备却败亡呢?
与虽然相隔了400多年,但两个的出生和经历基本相同,甚至连志向也一样,都想统一中国,可是最终的结果为何是刘邦成功了,而刘备却最终倒在了前进的路上?刘邦何许人也?不说大家都知道。刘备何许人也?不说大家也知道。作为大汉开国君主,刘邦的历史功绩远远大于刘备;身为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之一,刘备的名气明显超过刘邦。虽然这爷俩之间隔着四百多年,但作为刘邦嫡孙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的刘备早年在性格、爱好、志向以及经济状况上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却如出一辙,颇为相似。刘邦早年做过亭长,这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大体上相当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由几个村组成)队长。这种不入流的公务员工资少得可怜,而他又好吃懒做,贪酒好色,所以家里穷得叮当响,可谓一穷二白,徒有四壁。他最喜欢的东西,除了醇酒美姬,还有一样,那就是交朋友,不管是地痞流氓,还是县政府的大官二衙役,他都能说得上话,是个黑道白道兼吃的人物。一次,刘邦出差见...
· 蒙古帝国那么强大为何朱元璋面前不堪一击?
蒙古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无论是蒙古骑兵之凶悍,土地之辽阔,杀人之多,无其他帝国出其右。而朱元璋在元末打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通过徐达北伐,一战就把不可一世的元朝统治者打成了北元游击队,这又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其实朱元璋也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尤其是韩宋政权在刘福通的带领下直接活动在中原腹心,攻下了宋朝旧都汴梁,极大地打击了元朝政府的威信和北方的军事体系。韩宋政权定都汴梁以后,下令各部出兵北伐。首先出兵的是韩宋益都行省平章毛贵,他先占据了山东,然后一直打至大都城外的柳林(今北京市通州区)附近。直至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回军,在柳林击败毛贵,元朝这才稳住阵角。其次出兵的是关先生、破头潘的部队,这支大军从山东出发,绕道今山西占据大同、雁门、元上都。以此为根据地,最后占据辽东,攻入高丽。这等于是把元大都周围的地盘全部占领,元朝仅仅剩下了一个...
· 揭秘:大元帝国的“至治盛世”是因何而断送的?
元朝,是有史以来版图面积最大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武力最强的帝国。曾几何时,这个强大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两个年轻人手里,他们风华正茂,锐意进取,可望大有作为。这两个年轻人,就是元英宗和他的宰相拜住。元英宗(1303—1323年),全名为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是元朝第五任皇帝,蒙古帝国大汗。他虽然是元仁宗的长子,却并非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因为元仁宗与兄长元武宗有过“兄终弟及、叔侄相传”的约定。也就是说,武宗死后传位于弟弟仁宗,仁宗死后传位于侄子(武宗的儿子)。然而,仁宗并没有信守这个约定,于延祐三年(1316年)将自己长子立为皇太子。延祐七年正月,元仁宗崩于光天宫,享年36岁。二个月以后,皇太子硕德八剌即位登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至少名义上),日后庙号为元英宗。元仁宗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编撰法典,恢复科举,推行“以儒治国”政策。魏源在《元史新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