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丹书铁券”是什么?它真的能免死罪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7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的“丹书铁券”是什么?它真的能免死罪吗,小说《水浒传》的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写店主人介绍柴进

  小说《水浒传》的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写店主人介绍柴进时说:“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钦赐予他‘誓书铁券’在家,无人敢欺负他……”五十二回中柴进也提到:“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孙,家间有先朝太祖誓书铁券。”

  这里说的“誓书铁券”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有了它就无人敢欺?

  笼络功臣的工具

  《水浒传》中的“誓书铁券”,即是通常所说的“丹书铁券”的一个异称。汉代用丹砂填字,故《汉书》作“丹书铁契”;后梁用银粉填字,故《资治通鉴》作“银券”;辽代用金填字,故《辽史》作“金券”;《明史》则因铁券可世代相传而称为“世券”。此类名目繁多的称呼指的都是一个东西,是君主赐予勋贵功臣免罪免死的一种凭证,因取坚久之意,遂以铁铸之。

  丹书铁券的发明人大概是汉高祖刘邦。许慎的《说文》里说“符,信也”。先秦时代,符节是古人用作凭证的一种信物。古代君王分封诸侯、功臣或会盟时都要以竹符为信征,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分封功臣,与之剖符作誓,大概是觉得竹木易朽,不足以表达自己永有天下的愿望及使功臣世世代代永享富贵爵禄的决心,遂易之以铁,试图提高它的可信度。如此说来,新出现的铁券其实就是一种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符节。

  史书记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即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书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在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正本的安全。铁券状如瓦形,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功臣、重臣,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遇到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

  汉高祖发明的丹书铁券中的誓词有“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虽然皇帝信誓旦旦,但铁券中并没有对功臣免罪免死等许诺,持券者往往以细故获罪,犯常刑亦不得赦免。譬如韩信、彭越都是功臣,结果都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至于功臣子孙更无免罪特权,稍触刑律,即绳之以法,如陈平的后裔“(陈)何抢人老婆(坐略人妻),结果被处以死刑(弃市)”。司马迁曾作统计:“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到了太初(汉武帝年号,前104-101年)年间,只过了一百年,眼下只有五个功臣后裔还封为侯爵,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丢了性命、亡了封国。由此可知,汉代铁券并不能起到护身符的作用,仅是皇帝颁给臣下的一种封侯的凭证及荣誉。

  明定的免罪符

  自汉高祖开启用铁契褒奖、笼络勋功之臣的先例,这种政治策略和手段对于巩固和加强统治权力十分有效。自此,后世帝王纷纷仿效颁赐铁契的做法,所谓“后代承业,习而不改”。三国时期,为笼络周边少数民族,蜀汉对南中诸夷、曹魏对关陇氐、羌,都赐予铁券与之会盟。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人人皆有朝不保夕之感,富贵世袭更无从谈起。在这一时期,丹书铁券的誓词由汉初的世袭爵禄一改而为免除死罪,成为明定的免罪符。543年,东西魏在芒山大战,西魏权臣宇文泰坐骑中箭,险些沦为俘虏,关键时刻幸亏部将李穆救了宇文泰一命。宇文泰大加赞叹,前后赏赐,不可胜计,仍感到不足以为报,于是“特赐铁券,恕以十死”。所谓十死,当然不是打电子游戏奖励十条命,而是允许犯十次死罪不杀的意思。

  隋唐之后,向臣下颁发铁券越来越普遍,成为一种常制,就统治者赏赐的目的而言,不外乎表功与安抚两类。唐朝建立初期的武德元年八月,李渊“论太原首功”时,沿袭旧制,赏赐恕死特权与开国功臣,《褒勋臣诏》中载“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右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恕二死”,其余如长孙顺德、柴绍、窦琼等14人皆恕一死。

  除开国功臣外,中兴功臣以及皇帝的宠臣,甚至连少数民族首领和宦官都可被赐予铁券。唐玄宗时期,时任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被赐铁券,随后又被赐东平郡王,唐朝将帅封王自此开始。结果这位天字第一号宠臣发动了几乎颠覆大唐江山的安史之乱。

  滑稽的是,当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的时候,唐廷对迫于形势归附的安史旧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等人采取了安抚的政策,“皆赐以铁券,誓以不死”,并皆以原职授之,使其分帅河北诸郡。朝廷希望通过颁赐免死铁券安抚其心,早日恢复统一大局,然而这却造成日后兵祸连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却因统治者的姑息而愈加骄横,“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

  大历十年(775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袭取周边郡县,后在朝廷出兵讨伐下,田承嗣不得不上书请罪,因其势力强大,唐代宗只有姑息,并再次赐其铁券。田承嗣归顺后,叛逆反复,朝廷为安抚其心,竟先后两次赏赐其铁券,朝廷权威随之一落千丈。

  有唐一代,免除受赐者叛逆罪之外的死罪一次或数次成为唐政府赏赐铁券的一项主要内容。颁赐的铁券大多注明要恕受券者本人几死。唐初为一般1到2次,后来竟高达9-10次,唐末,不仅受券者有免除死罪的特权,还涉及宽宥其子孙死罪特权。诸如钱镠恕9死,子孙3死;韩建恕9死,子孙恕2死。

  其中,唐昭宗李晔在公元897年赐给当时的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五代时期吴越国建立者)的铁券是迄今尚存最早的丹书铁券。“其形如瓦,高今栽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盖熔铁而成,镂金其上者”。

  后世的铁券多系参照这一铁券制作的,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清高宗(乾隆帝)五个皇帝看过这一铁券,并依其形制制出颁发给功臣、重臣。正因如此,唐、宋、明、清诸朝的铁券形制是大体相仿的。

  免死牌也免不了死

  丹书铁券最诱人之处当然是可以免死,受券者有“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及“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的特权,但实际上允诺免死只是出于君主的意志,而君主的意志并不是那么始终如一的。

  早在公元528年,北魏孝庄帝杀死权臣尔朱荣,不久尔朱氏起兵报仇,其弟尔朱世隆兵近洛阳。孝庄帝为了平息事态,侍中朱瑞赐以铁券,结果反被尔朱世隆奚落:“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这已经一针见血地道出铁券不足信的实质。

  唐朝大约一百人左右获赐铁券,结果人数超过四分之一,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因史料记载缺漏不详不知所终。到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灭亡后梁,自居为大唐正统,结果他一共只赐了三份丹书铁券,其中倒有两人(郭崇韬、朱友谦)随后无辜被杀。朱友谦的妻子张氏临刑时拿出丹书铁券,说“这是皇上当年所赐,我不识字,不知上面刻的是什么”,监刑官当然知道铁券上刻的是什么,只能无言以对,遂使“百口涂地,冤酷之声,行路流涕”。剩下的一位铁券持有人李嗣源也差点不得逃生,最后被迫发动兵变取庄宗而代之。

  宋明时期,颁赐铁券之风更为盛行,已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明初朱元璋对赐券对象作了明确的规定,范围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且有严格的步骤。铁券的规格也同样体现出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根据大臣爵位之高低将铁券定为七个等级,“公二等,侯三等,伯二等,高广尺寸递杀有差”。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颁赐了一大批“免死铁券”。享受如此恩宠的大臣有:李文忠、李善长、冯胜、耿炳文、傅友德、徐达、汤和等。结果,那些拿到“免死铁券”的开国元勋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享受到“免死”的特权,反而死于非命,太祖高皇帝的允诺竟然如此一分不值!

  朱元璋真是煞费苦心,既要大封功臣,颁赐“免死铁券”,又要大开杀戒,诛戮功臣;既要要消除皇权的潜在威胁,又要避免言而无信之讥。于是,在所有的“免死铁券”中,都有类似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除谋逆不肴,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有了这样一个预先留下的后门,大杀功臣就谈不上言而无信了。

  于是,洪武二十五年,丹书铁券里规定不能免除的(与胡惟庸一起)“谋逆”罪状罗织完成;“出万死,勋臣第一”、年已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一门七十多人被杀。这当然是冤案了,李善长为朱元璋打天下,是第一功臣,假使帮助胡惟庸成事,也不过是第一功臣,又何苦谋反?

  当一个个功臣们被囚于槛车、押赴刑场时,这块丹书铁券又何曾起过丝毫作用,就连《水浒》里家有“丹书铁券”的柴大官人最后也被小小的高唐州知府高廉屈打成招问成死罪。足见,“丹书铁券”这样的“免死牌”也并不是万能的护身符。(来自澎湃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史上的丹书铁券真的什么死罪都能免除吗?
在某部狗血剧中,有人拿出一面牌子,耀武扬威,口中十分嚣张大呼:“我有免死金牌,你奈我何?”他这里所谓的“免死金牌”,其实就是历史上的丹书铁券。丹书铁券,也称丹书铁契,或金书铁券,是古代帝王颁发给某些功臣或重臣拥有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特权的凭证。丹书即是用朱砂书写的字;铁契即是用铁打造的凭证。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颁发丹书铁券的帝王往往还要慎重其事,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受颁者各存一半。在中国历史上,最先发明丹书铁券的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夺取天下后,为巩固统治以及笼络功臣,“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萧何、韩信、陈平、周勃等人,都曾得到过这类丹书铁券。北魏时期的皇帝经常为宗亲或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大臣主动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网络配图隋唐以后,颁发丹书铁券已成为常制,但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或少数民族的首领,都可能得到丹书铁券。甚至连一些宠宦、宦官也能丹书...
· 揭秘历史上的“丹书铁券”真能免死罪吗?
丹书铁券和免死金牌指的是同一样东西,也被称为丹书铁契或金书铁券等。最早的时候,牌文是用红色笔墨写在铁制的牌子上,因此得名丹书铁券。唐朝时改为在铁制的牌子上凿刻字迹,然后嵌入黄金,所以也被称为金书铁券。免死金牌则是民间的叫法。网络配图丹书铁券的功用极大,它由皇帝颁发给亲信大臣,通常情况下都是颁给一些开国元勋,或是一些开创盛世的能臣,意思就是说如果此人或他的子孙犯了罪,可以免死甚至免罪,但一般也会有次数限制。因为丹书铁券可以传给子孙,所以拿出来使用的时候,往往离颁发之时已经隔了几十年,所以为了防止假冒,丹书铁券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而且通常是制作完成之后再一分为二,朝廷和被赐的人各留一半。丹书铁券最早出现于西汉,汉高祖刘邦为了奖赏他的大臣,特赐丹书铁券。但在当时,丹书铁券只是一种荣誉凭证,作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勋章,并没有免死的功用。到了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开始具有免死功用,比如一国皇帝在招抚对方势...
· 揭历史上的丹书铁券:真的能免罪?
导读:在很多古代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丹书铁券这种神奇的东西,那么丹书铁券是什么?它真的能让臣子犯罪不杀?这里边到底隐藏着什么?本期小编将深扒其中的秘密。小说《水浒传》的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写店主人介绍柴进时说:“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钦赐予他‘誓书铁券’在家,无人敢欺负他……”五十二回中柴进也提到:“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孙,家间有先朝太祖誓书铁券。”这里说的“誓书铁券”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有了它就无人敢欺?网络配图笼络功臣的工具《水浒传》中的“誓书铁券”,即是通常所说的“丹书铁券”的一个异称。汉代用丹砂填字,故《汉书》作“丹书铁契”;后梁用银粉填字,故《资治通鉴》作“银券”;辽代用金填字,故《辽史》作“金券”;《明史》则因铁券可世代相传而称为“世券”。此类名目繁多...
· “丹书铁卷”是哪个朝代的产物?丹书铁卷真的能免死吗?
“丹书铁卷”是哪个朝代的产物?丹书铁卷真的能免死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上星期《包青天再起风云》讲到谢雪心饰演的神医谈怀谷因施行安乐死而遭押到开封府受审,更因杀人一罪按《宋刑统》判处死刑。然而,爱郎八王爷欲以皇上御赐的「丹书铁券」相救,惜「丹书铁券」只可救家人,而两人并非夫妻关系,因此失效。看到这里就觉得这名词熟悉,想着想着就记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顾家三郎身陷囹圄,其时只有深得皇上器重的二郎顾廷烨可以救他。大哥顾廷煜着二郎到祠堂「讲数」,将宁远侯府的「丹书铁券」拿出给他看,提醒他一身功名与顾家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希望他以顾家人性命为重。「丹书铁券」后面写着「开国辅运」,看得出得此物者定必是开国功臣,正是剧中顾家宁远侯得以世袭爵位的缘由。不过,这「丹书铁券」是宋朝独有产物吗?实际上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丹书铁券」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朝。《汉书·高帝纪下》记载到汉高祖刘邦在天下...
· 丹书铁券是什么?古代丹书铁券作用揭秘
丹书铁券是什么?古代丹书铁券作用揭秘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发给功臣的一种凭证,就像是现代的荣誉证书,功勋的证明。在某些朝代丹书铁券还附加了一些特权,例如可以免于一死,和免死金牌的作用相当。据说丹书铁券最早是由刘邦颁授,为了防止假冒会把铁卷从中间一分为二,自己一半朝廷一半,如果此后用的上的话就能当做证明。不过也有皇帝根本无视丹书铁券的作用,该杀的人照样杀,看看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是怎么做的。大家在很多电影电视和小说中都看到过这么一个东西,叫做尚方宝剑,看上去威风凛凛,拿着它就有先斩后奏的权力,每当主角拿出尚方宝剑,就到了激动人心的高潮部分,尚方宝剑是皇上的御赐之物,只有特别亲近信任,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才有机会得到,拥有它的大臣也是拥有了皇帝的信任,所以这样的人物也无人敢惹。其实除了尚方宝剑,还有一个御赐之物可能大家就不太熟悉了,叫做丹书铁券,这个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尚方宝剑还要珍贵,它的作用和尚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