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大将谭纶:史上亲手斩杀倭寇最多的英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6
转发:0
评论:0
明朝大将谭纶:史上亲手斩杀倭寇最多的英雄,这事得慢慢从明朝嘉靖年间说起。朱厚熜执政的嘉靖年间,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战争极多。

这事得慢慢从明朝嘉靖年间说起。朱厚熜执政的嘉靖年间,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战争极多。南方的倭寇,外加北方的鞑靼部落,每年轮流侵扰,史称“南倭北虏”之患。论及影响,北方的鞑靼侵扰,打得明王朝头疼,每年都是几万人肆虐,边关败绩连连,军民死伤惨重。而东南的倭寇劫掠,却更让明王朝心疼:明王朝的财政税收,绝大多数都指望东南沿海,倭寇一打劫,不但财产损失惨重,连带着是年的当地税赋,也都一股脑泡汤。因此自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起,倭患越闹越凶,嘉靖皇帝朱厚熜,也越来越急,平倭的招数,能使的都使了,除了厉行海禁,严打走私外,更调兵遣将,集结精锐部队到东南,多次重拳出击,非要灭了倭患不可。

但严打的结果,却是经常被打惨。反映到战场效果上,起初的明军,更是灰头土脸,多次被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战况十分丢人。而且前线的作战过程,还经常比想象得更衰:经常是没打几下,全副武装的明军,就做鸟兽散,被倭寇追得撒腿跑。之所以闹成这样,原因很多。首先倭寇问题,并非是海盗打劫这么简单,成员也不止日本人。论及因素,既因为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国内乱作一团,各色武士浪人结伙流窜,侵扰程度加剧。更因为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的海禁政策已经过时,各地走私猖獗,明王朝既不开放民间贸易,更无力制止走私,于是走私团伙与日本海盗互相勾结,背后还有沿海当地大户撑腰,以至于局面闹得不可收拾。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军事因素。发展到嘉靖年间,明朝传统的卫所制度,早已经败坏不堪,军屯大量流失,士兵更纷纷逃亡,勉强服役的,绝大多数都是老弱残兵,战斗力极其不靠谱,上了战场,更缺少杀敌立功的勇气,招呼俩下子就跑路,那是常有的事。而倭寇这边,更绝非简单的强盗团伙,相反军事素质极高,首先说武器,虽然在战船和弓弩技术上,倭寇远逊明朝,但是火枪技术却极先进,特别是常年和葡萄牙人打交道,不但火器制造技术突飞猛进,战术也日益成熟,还出现了线形射击战术,好些能征善战的明朝猛将,都是阵亡在倭寇的火枪下。

除了火器外,倭寇的战刀工艺也极好,特别是著名的武士刀,性能更强于明朝军刀。而且就作战而言,倭寇中的“真倭”,大多都是日本的浪人武士,即使放在日本,也都是战斗力强悍的职业军官,这么群人凑在一起,军事素养极高,临阵作战,战术纪律也极强,他们最擅长使用长蛇阵,将老弱兵隐藏在中间,精壮士兵打先锋或者殿后,作战时候的花招更是多,尤其缺德的是,针对明军纪律败坏的特点,倭寇还常故意把财宝美女扔到地上,引诱明军哄抢,然后趁机冲杀。甚至好些以战斗力强著称的明军,都被这种雷人战法打垮。

但作为一支曾经横扫天下的虎师,在历经多次失败后,明军很快焕发了斗志,一批仁人志士们采取募兵的方式,很快摔打出多支善打硬仗的铁血军队,一群新兴的名将也相继脱颖而出。在嘉靖时代的最后二十年里,东南抗倭战局,在这些将士的浴血奋战下,终于艰难的朝好的方向扭转着,并最终于嘉靖四十五(1566年)年,随着最后一股倭寇团伙在越南万桥山被歼灭,肆虐明朝近二百年的倭寇之患,终于彻底肃清。这是大明军人的卓越功勋。

而在嘉靖年间跌宕起伏的抗倭战争中,涌现出的将星也格外多。但是,在曾经作为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幕僚,几乎全程参加抗倭战争的明朝大才子徐文长眼中,这些人里真正匹配得上“名将”身份的,满打满算不过三人:谭纶,戚继光,俞大猷。

而三人当中,对比职业武将戚继光和俞大猷,谭纶,却是唯一文官身份。

一:文官带兵不简单

三大名将中,论在后世的知名度,谭纶恐怕是最小。但论行政职务,他却是最高,且另外俩位将星戚继光和俞大猷,也都曾做过他的下属。特别是今天已公认是民族英雄的戚继光,和谭纶的渊源非常深,军旅中最光辉的生涯,几乎都是二人同呼吸共命运。

而之所以说他,除了上述原因外,却还因一个重要意义:谭纶的戎马生涯,堪称明朝“文官带兵”景象的缩影。

说起明朝“文官带兵”这事,即使是好些现代人也唏嘘,觉得外行的文官,偏要操持军务,能打胜仗才叫怪。甚至一些专业史家,指摘明朝的弊病时,这也是重要一条。这些指摘,确实也有一定道理,“文官带兵”制度发展到明朝中期,已经成了一项固定制度。明初只能由公侯担任,权力极大的“总兵”职务,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依旧是武将的最高官职,却早被牢牢压制,不说上面有总督和巡抚俩个文职压着,就连七品的御史,也可以不拿这官当回事。按照正德年间名臣杨一清的说法,文官面前,武将已经越发没地位,就连一些以往杂役才做的事,武将们也心甘情愿被文臣使唤,平日工作往来,更是毕恭毕敬。

这个制度当然也有问题,武将日益被边缘化,战斗热情受打击,而且文臣武将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越发恶化,文臣瞧武将是老粗,武将们虽说大多没胆反抗,但心里却怨怒,打起仗来更是阳奉阴违。由于文武不和而造成的败仗,在明朝也一直不少。

但是明朝的文官带兵,比起之前宋代来,虽说表面类似,却至少还有一个重要进步:并不是所有的文臣,都能获得带兵的机会,明朝中期的文臣,更不会像宋代的范雍之流那样,只凭着日常工作表现好点,哪怕半点军务不懂,也能成为统兵一方的大帅。一介文官,想要在明朝带兵,既要有真本事,更得有相关的历练。而在这方面,明朝的,也有一套成熟的选拔培养流程。

而作为明朝儒将的代表,谭纶正是从这个培养流程中摔打出来的。

谭纶字子理,江西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登第的时候很年轻,才二十四岁,但名次却不算好,没机会成为庶吉士,仅授官南京礼部六品主事。清水衙门里的小角色。虽说正经学业不成,而且授官也不理想,但早年起的谭纶,也是个小有名气的青年,有名的不务正业。喜欢的学问,都是正经老夫子眼里的闲篇:不但喜欢军事,好读兵书,而且还常写心得体会。甚至日常生活中遇到些许小事,哪怕碰上斗蛐蛐这类闲事,也常和军事联系起来,研究兵法从来着迷。其作品《说物寓武》,就是此中的得意之作。

这爱好在后人看来,属于军事天赋。但在当时好些人看来,纯属闲的难受。而且谭纶早年干过的闲事,还不止这条,更喜欢戏曲艺术,不但爱好填词,更喜好琢磨曲牌,一研究起来,也同样入迷。而后来的人生里,看似不务正业的谭纶,在这两件入迷的事上,都做出了不小的成就。当然这两件闲事里,倒也体现了谭纶的一大优点:认真。只要愿意干的事,就会倾注百分百的心血,不干好不罢休。步入仕途后,他这认真的特点,也很快崭露头角。外加他天资聪颖,说话办事稳重。没过多久,竟也进入了朝廷的视野,成为栽培对象,很快就换了工作:升调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

虽然还是在清水衙门的南京,但这个调动却非同小可,南京的衙门,绝大多数是闲职,唯独不清闲的,却是执掌东南兵权的南京兵部。而职方司,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衙门:日常掌管各地军事资料,战时更要负责制定作战方略,工作琐碎辛苦。

但这个职务,却是明朝“文官带兵”的一个重要跳板,通常担当这个职务的,都是朝廷眼中,未来统兵打仗的角色。给这个岗位既是考察,更是难得的磨练机会。比如弘治年间的军事家刘大夏,便是从这个岗位走出来的。在这个岗位上,谭纶一样做得认真,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辛苦琐碎的工作,大明军备的实际情况,也逐渐了然于胸。

怎样打胜仗,也是这位青年书生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而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五月,一场意外的危机,却令常年苦苦思考的谭纶,得到了一展身手的机会:有股嚣张的倭寇,居然突破明朝水师的层层防御,一下杀到南京城下,消息传来,整个南京都乱了套,官员们慌了神,守军们也吓得哆嗦,眼看一场浩劫在所难免。

危急时刻,谭纶却猛得站了出来,甚至主动请命,临时招募了周围一群壮丁,总共五百多人,简单教授点武艺战术,就急火火上了战场,按照军事常识,这群人去打倭寇,还不够给人塞牙缝的,但谭纶有办法,一是会做动员,他口才很好,诸如民族大义之类的话一说,立刻把大家煽动得嗷嗷叫。然后也会抓战机,趁着倭寇们刚登岸,脚跟都没站稳,就突然发起攻击,而且是俩面夹击,一部分人正面冲,另一部分人侧面打,一下把倭寇切割成两半。而谭纶本人也不含糊,带头冲在第一线。就这样连冲带杀,竟然就把敌人打垮了。这仗打完,谭纶一战成名,成了朝中擅长用兵的俊才,接着又得到新考验:就任台州知府。

二:谭戚共事,黄金搭档

在嘉靖年间,台州知府可是苦差事,虽然当地物产丰富,商贸发达,却正处于倭寇侵扰的前线。倭寇闹得最凶的那些年,这里常被“光顾”。到了这个新岗位上,当初从南京尝到募兵甜头的谭纶,这次故伎重演,利用朝廷许可,在当地招兵,编练新军,很快又练出了一支千人的劲旅。这支他苦心打造的部队,长期学习荆楚剑法和方阵,作战纪律性极强,而且勇猛无比。多次挫败倭寇进攻,几年下来,战果累累。

虽然一直胜仗,但谭纶很快就发现力不从心,自己的这些军事本领,最强的是驾驭将领和管理士兵,但具体到手把手训练,实在不是所长,累死累活这么多年,最多也只能训练这点人马,每年用来保卫地方,尚且勉强,至于乘胜追击,彻底歼灭倭寇,实在不够用。而这也是谭纶台州知府任上的最大收获,他认清了自己,为了实现肃清海疆的理想,他迫切需要的,是一位擅长练兵,精通军务,且志同道合的搭档。苦苦干了几年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谭纶终于等来了这个搭档,也是他一生的战友:参将戚继光。

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戚继光经过几次战斗,也发现了明朝政府军的问题:士气低落,作战怯懦,毫无积极性。指望这帮人扫平倭寇,八辈子都没戏,得练兵。而在练兵这事上,戚继光胃口更大,他决心训练一支数千人的铁血精锐,作为平定倭寇的专用部队。想法很好,但做起来不容易,谨慎的戚继光,也给出了自己的时间估算:至少得三年。

也就是说,三年里,戚继光的主要任务,只有练兵。诸如倭寇侵扰,保卫疆土之类的事,基本要靠谭纶苦苦支撑。要碰到一般知府,听到这计划得跳脚。但谭纶却毫不犹豫的接受了,驱逐倭寇,建功立业,是他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精准的判断眼光,这个叫戚继光的青年将领,是大明朝不世出的练兵人才,他说三年,准错不了。

于是接下来的三年里,谭纶一直苦苦支撑,三年间,倭寇多次大规模进犯,谭纶手里兵少,硬碰硬没戏,就想尽办法抓防守,除了修缮各类卫所工事外,还开动脑筋使计策,敌人进攻的时候,及时得到消息,把百姓安全转移入堡垒,严防死守不叫鬼子抢走一粒粮,等着敌人受挫了,再瞅准机会打几把,倒也有不少斩获。除了辛苦支撑外,作为知府,谭纶也不遗余力,尽可能为戚继光提供后勤支持,能帮的忙,能扛的事,他全干了。

戚继光果然不负所托,几年辛苦磨练,终于练出了一支虎师,而后俩人密切配合,在台州多次挫败倭寇进犯,尤其著名的,便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台州九战。这场历时月余的惨烈厮杀中,戚继光的新军正面打,谭纶的亲军侧面抄,二人密切配合,连续九次告捷,给予浙江倭寇毁灭性打击。战后盘点:明军以不足三千人的兵力,斩首倭寇上千人,令溺死倭寇过万,总歼敌数量数万人,堪称明朝抗倭战争以来的最辉煌胜利。此战之后,饱受倭寇肆虐的浙江省,从此永享太平,再不见倭寇侵扰。而这支谭纶配合,戚继光苦心训练的虎师,正是大名鼎鼎的戚家军。

台州九战的辉煌战果,令二人名扬天下,甚至还获得了一个并称绰号:谭戚。但不久之后,这对老搭档却不得不拆分:谭纶先因公调任福建参政,其后又逢亲人过世,回家丁忧。期间也曾短暂复出,平定过饶平林朝曦的叛乱,建树颇多。

而这时的老战友戚继光,却在浙江和福建之间折返跑,自从台州九战后,浙江太平了,福建却遭殃了,不敢去浙江找倒霉的倭寇,一股脑全跑去了福建。戚继光起初也曾奉命救援,历经横屿和牛田之战,歼灭数千倭寇,满以为万事大吉,谁知他前脚刚走,后脚倭寇又卷土重来。战斗一直不停。

而到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的战局更恶化了,一股两万多人的倭寇,竟然攻克了福建兴化,明朝调集重兵,戚继光,俞大猷外加刘显,三位名将大军压境,可这么大军事行动,更要有个总指挥。于是谭纶再次出马,以福建巡抚的身份坐镇指挥。这次谭纶也不含糊,不但巧妙调和了三位猛将的关系,而且从容部署,依照三人不同的作战特点分工:戚继光战斗力强,负责正面突破,刘显擅长山地战突袭,负责侧面包抄,俞大猷精通水战,负责断敌后路。这样一分工,战况立刻顺利,明军摧枯拉朽一般,一举收复兴化城。战后盘点,明军歼敌三千多人,解救被掳百姓两千多,次年二月,谭纶更与戚继光密切配合,在仙游之战中全歼两万倭寇。至此,福建倭患,完全肃清。

和其他几位抗倭名将最大的不同是,如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人,都有自己专门招募的亲信部队。但谭纶却是另外情况,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带将比带兵强。事实也正是如此,谭纶性格稳重,战略眼光卓越,外加作战身先士卒,哪怕再骄横的武将,对这也极佩服,外加此人熟悉人情世故,善于驾驭拿捏武将脾气,因此行军打仗,再难处关系的武将,和他的脾气也能对路,配合十分默契。

三:戍边北方再建功

而在抗倭战争胜利后,谭纶也和老战友戚继光一道,于隆庆年间北上,他担任蓟辽总督,戚继光成为蓟州总兵,依旧是默契配合,负责防御北方蒙古。

也正是在这个任上,谭纶完成了他人生里又一大军事行动:先是以文官的身份,极力在朝中抗争,呼吁朝廷给予戚继光练兵的权力。在他的力挺下,戚继光得以大展拳脚,在蓟州编练新军,戚家军的扩编,正是在此时完成。

而在边境防务上,除了配合戚继光外,谭纶也有自己的主张,首先在练兵方面,他虽然不擅长手把手练人,但是却把自己带将的经验,也给融了进去。他主张把昔日在抗倭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南方士兵,特别是戚家军士兵,分批安插在蓟州军队中,这样传帮带教授士兵们战斗经验。这办法一推广,边关军队的战斗力,没多久就直线上升。

除了战斗训练外,谭纶在蓟辽总督任上的另一贡献,便是他卓越的防御眼光:将漫长的蓟州边境,分成了十二个防区,蓟州长城的著名工事“空心敌台”,其设计方案与修筑规划,同样也来自他的精心筹谋。经过艰辛的努力,这个匠心独运的防御工程,不但顺利完工,财政预算更比计划内减少了一半多。作为京城的门户,蓟州的防务,也从而焕然一新。

经过这番呕心沥血的改造,蓟州重镇修筑边墙两千里,空心敌台三千多坐,练就新军五万多人,拥有火器战车七百多辆,大小火炮五千多门。昔日孱弱不堪,经常惨遭侵扰的蓟州地区,成为坚不可摧的防线。之后十几年间,几次重创了蒙古骑兵侵扰后,竟再无人敢来滋事。这不世的功业中,确有谭论的心血。

除了与戚继光的密切配合外,谭纶与另一位名将俞大猷间,也是渊源颇深,不但曾作为同僚,共同浴血奋战,而且在俞大猷几次人生危机中,更不计得失的保护他。俞大猷精通火器战车作战,他独创的独轮战车,也正是由谭纶力挺,得以在军中推广,成为后来明军的主战火器。

公元1572年,在位六年的隆庆皇帝朱载垕去世,其子朱翊钧即位,改年号为万历,随后驱逐大学士高拱。谭纶的老上级张居正以辅政大学士的身份执掌大权,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张居正改革”。

作为北部边防的重臣,谭纶被召回京城,担任了大明朝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

在兵部尚书任上,谭纶又提出了全面清理各地军屯的主张,重新规划军屯土地,随后在明朝各地军镇,军屯土地的清理全面展开,查处不法侵占者多人,明王朝的军备从此焕然一新。当然此举也引起颇多非议,诸多在清丈中利益受损的官员纷纷弹劾谭纶。幸好有张居正支持,才得以无事。公元1577年,积劳成疾的谭纶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七岁。

值得一提的是,一生艰辛的戎马生涯中,谭论的文化爱好,也从没耽误,不但诗词文学颇多建树,戏曲成就更是骄人,带兵打仗的时候,部队就常带着戏班子,不止为了取乐,更常编演很多带有爱国情怀的戏曲,用来提振士气。这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戏班子,后来被他带回家乡,更与家乡当地的戏曲风格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里一大重要流派:宜黄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史上亲手斩杀倭寇最多的英雄竟然在明朝!
这事得慢慢从明朝嘉靖年间说起。朱厚熜执政的嘉靖年间,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战争极多。南方的倭寇,外加北方的鞑靼部落,每年轮流侵扰,史称“南倭北虏”之患。论及影响,北方的鞑靼侵扰,打得明王朝头疼,每年都是几万人肆虐,边关败绩连连,军民死伤惨重。而东南的倭寇劫掠,却更让明王朝心疼:明王朝的财政税收,绝大多数都指望东南沿海,倭寇一打劫,不但财产损失惨重,连带着是年的当地税赋,也都一股脑泡汤。因此自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起,倭患越闹越凶,嘉靖皇帝朱厚熜,也越来越急,平倭的招数,能使的都使了,除了厉行海禁,严打走私外,更调兵遣将,集结精锐部队到东南,多次重拳出击,非要灭了倭患不可。但严打的结果,却是经常被打惨。反映到战场效果上,起初的明军,更是灰头土脸,多次被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战况十分丢人。而且前线的作战过程,还经常比想象得更衰:经常是没打几下,全副武装的明军,就做鸟兽散,被倭寇追得撒腿跑。之所以...
· 明朝谭纶是谁?谭纶是如何成为抗倭名将的?
明朝谭纶是谁?谭纶是如何成为抗倭名将的?说到“抗倭名将”,你能想到的是谁?很多人第一反应就就是戚继光,戚继光的事迹的确是流传很广,然而明朝对抗倭寇也不是一两年,抗倭名将也绝不只有戚继光一个人,那么,除了戚继光,还有一个人,他虽然名气不大,但也是十足十的抗倭名将,谭纶。这个谭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成为一代抗倭名将的呢?提起抗倭名将,许多人第一印象就会想起戚继光,毕竟他真的是家喻户晓了。其实在我们这位名满全国的将领生涯中,有一个人对他的军事生涯至关重要,这个人就是谭纶。谭纶,字子理,1520年出身于江西宜黄县,嘉靖年间进士出身。刚开始进入仕途担任的官职是南京礼部主事,礼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和教育部,主要负责全国的礼仪典制和教育方面的事务,而主事是当时礼部官职最小的,相当于今天的办事员。1544年,谭纶任职职方郎中,这是隶属于兵部的一个官职。在南京兵部任职期间,谭纶对于当地的山川地形和...
· 谭纶
· 谭纶练兵记
谭纶在东南沿海各地任职期间,非常重视练兵,每当他到一个新的任所,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练兵。他在台州知府任上,即招募千人,加以严格的训练;后升浙江海道副使,治兵宁波,又遣散“狼兵”、“土兵”、“司兵”等客兵,挑选当地卫所精壮,日夜训练;在任福建巡抚期间,也曾责成各府县训练本地乡兵万余人,以便在日后充作主兵之用。练兵之前,首要一点是选好兵。谭纶在选兵时,主张专挑精悍,择“年少强力,能举二百斤以上者”[2](卷末《散纪轶事》)组成营伍;老弱病残、“市井棍徒”,则一概予以淘汰;曾充卫所军丁者,因恐其过多地沾染了种种不良习气,也是在所不取。在练兵过程中,谭纶既注重军队的纪律训练,又注重军队的武艺训练。早在台州、宁波时,他就为自己统辖的军队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创立了驾驭军队的“节制”之法:“凡言练兵者,非但练其艺与坐作进退之法耳,其要莫先于练心,其法莫善于节制。节者,如竹节之节,节节而制之,即人心齐...
· 谭纶生平做的事情都有哪些明代抗倭名将谭纶简介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家,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谭、戚”。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谭纶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御侵扰沿海的倭寇。谭纶在当地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次年,数万倭寇再扰台州,谭纶亲率死士大战,三战三捷,使军威大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隆庆二年(1568年),出任蓟辽总督,负责京畿防务。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东北防务。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后,被起用为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万历五年(1577年),谭纶去世,年五十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谭纶喜爱戏曲,促成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宜黄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