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文帝刘恒是如何让周勃交出丞相位的?
陈平死了,丞相的位置便空了出来。此时的刘恒逐渐熟悉了朝政,知道此时天下是动不如静,而自己又刚上任,干劲满满,丞相这个位置有没有能力并不重要。反正底下有十三曹等官员分任着的每个零件,有他们在,这个国家就不会停止运转。但是丞相这个位置也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坐的,还必须要找一个有足够威望的人才行。
刘恒想了想,跟着自己从代国来的一群人明显威望不够,资历太浅。所以刘恒只能从元老中找,刘恒看了一圈,还是老臣周勃最合适自己啊!论起威望,朝中无人能及,而且还啥事不管。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周勃正是皇帝最需要的“人才”,所以刘恒决定,让周勃回来继续接任丞相一职。
周勃接到诏命后,又傻呵呵的回来了。你瞅瞅,皇帝果然还是需要我的。
周勃这次回来重任丞相一职,便打算痛改前非,绝对不能像原来那样不作为了,要好好地尽丞相职责,成为百官的楷模。可周勃重任丞相一职后,发现自己有劲没处使。为什么?因为下有十三曹各司其职,上有皇帝自己宠信的人,有啥事根本也不跟自己商量。自己这丞相当的,活生生把一实职当成了一虚职,成了摆设。
而此时在中央混的风生水起的人,就是刚进朝廷几个月的毛头小子贾谊。此时的贾谊,可谓是意气风发,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报答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了,天天脑子里就想着该如何帮皇帝治理好这个国家。就在这一年,也就是汉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论积贮疏》,文中所书,在当时是极为正确的政治观点,也是中国古代各朝盛世时的基本国策。
在生产力低下,农业科技不发达的当时(相较今日而言)。重农抑商,鼓励生产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这篇《论积贮疏》我就不全写下来了,不然有水的嫌疑。文章大体意思就是:
“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我活这么大还没听说哪个朝代不让老百姓吃饱就能天下稳定的。古人不是说了么,一个男的不种地,就得饿着;一个女的不纺织,就得冻着。你知道古人咋治理天下不?人家古人就很明白粮食的重要性啊!人家都未雨绸缪知道像仓鼠一样存粮食啊!
古人都明白咋现在人就看不透呢?嗯?你瞅瞅,现在的人还有几个老老实实种地的?一个个不是玩手工就是当商人了!天下人那都等着吃饭,这样没人种地早晚都得饿死。而且奢靡之风渐长,一个个都不知道节俭!我都整天愁的睡不着觉,你咋就不发愁呢?老百姓卖孩子这种事你也不是不知道,你咋还整天跟个没事儿人一样?咱大汉建立四十多年了,还穷的跟个啥似的,我想想都脸红。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啊!既要鼓励生产,还要储存粮食啊!不然这国家万一哪天有个头疼脑热的你手里没点粮食可咋整啊,我都替皇上你揪心啊!”
汉文帝看了贾谊的《论积贮疏》后,简直感动的不行了,当即下诏,表示自己要以身作则,带头耕种,为天下做表率。而百姓中暂时没有收成或者收成不够的,也都一率免了!
除了亲自带头耕种,汉文帝也做到了带头节俭,平日里缊褐瓢箪,连帷帐之类的刺绣都免了。大家一看连带头大哥都这样,也都上行下效,开始了节俭的风气。老板开富康,你好意思开奔驰?
同时,贾谊还有一个条建议。这条建议,可是得罪了京城内所有的显贵。贾谊认为,那些被封侯的人不回自己封地,整天在京城待着实在是浪费资源,加重京城的负担。一个个因为有封邑,不用从事生产,在京城实在也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不如让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封邑去。
对于这条建议,刘恒听了深以为然。像刘恒这种就害怕给别人增添负担的皇帝,也觉得这么多人都窝在京城,给那些负责京城补给的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压力。于是便同意了此建议。
所以没多久,刘恒便下令:所有诸侯都回到自己的封邑,除了在京城任职或者特批需要留在京城的人不用,但这些人也要派太子回去。
诸侯们听完这个诏令后一个个都炸了毛,得知此意出自贾谊后,更是恨透了贾谊。许多人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当然,也有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留在京城,或者能拖一天是一天。京城多好啊,帝国的中心,花花世界,有美酒有美女,谁想走?
从此,众显贵对贾谊的愤恨更是摆在了明面上。毕竟,被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摆一道”,没几个人能咽的下这口气。
虽然诸侯对贾谊恨得咬牙切齿,可刘恒却对贾谊越加的欣赏了。刘恒觉得,以贾谊之才只做个智囊实在浪费,应该给他个实职做做。于是刘恒便将此事在上朝之时跟丞相周勃说了。
待刘恒刚把话说完,下面的人就都疯了。一个个坚定的表示,贾谊绝对不能做公卿。
刘恒奇怪了,平时有啥问题也没见你们这么上心过,就问为什么贾谊不能做公卿。结果大臣们什么理由都有,什么“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总之,只要是屎盆子,就往贾谊头上扣。而这些往贾谊身上泼脏水的人,不止有周勃及众大臣,还有自己十分信任倚重的灌婴。
刘恒听完心里就明白了,贾谊已经犯了众怒,就算他什么都不做,大臣们都能找借口给贾谊撸下来。自己因为贾谊,已经隐约地和大臣们站到了对立面上。刘恒并不想对朝政做出大的改变,不需要一个人来为自己挡箭,刘恒也不忍心将贾谊推到众人面前成为众矢之的。刘恒是个平和的人,更不想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与众人翻脸。
刘恒知道,就目前来说,贾谊这个年轻人在朝堂的路已经完蛋了。还未进门,便已被门里人堵在了门外。
虽然如此,刘恒却并没有放弃贾谊。因为在刘恒心中,贾谊是真正的国之栋梁。虽然目前进入朝政的路子堵死了,可贾谊毕竟还年轻,就算十几二十年之后进入朝堂,也并不晚。于是,刘恒便将贾谊保护了起来。
刘恒对贾谊的保护很有智慧,刘恒知道,群臣对贾谊的不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自己过分的信任贾谊。如今之计,刘恒只好暂时地与贾谊保持距离。
虽然周勃成功的带领着群臣了贾谊,但这并不值得高兴。因为此时的汉朝,还不是后来那些君弱臣强的时代。虽然贾谊当公卿的路被周勃堵死了,可那毕竟是暂时的。而周勃在刘恒心中的路,却是永远的被堵住了。
文帝二年,发生了难得一见的自然现象——日食,而且还是连续两次日食!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一次,十二月十五又发生日食。好吧,一个月内发生了两次日食确实有点诡异。不过放在今天,大家对日食并不感觉有什么不对。就是月亮小兄弟抢了太阳大哥的镜头,在地球和太阳你侬我侬聊表情愫的时候强行冒头而已。那时候的人可不知道这是什么天体运转三星一线,一有这种情况,最紧张的就是皇帝。皇帝认为,日食这种特殊现象是在表达对人君的不满。
当刘恒看到日食景象后,立马就慌了,赶紧反省自己哪里做错了。就像是女人生气了问男人“知道错了么”,男人想不明白也要硬说个错来表示忏悔。刘恒此时就是如此,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对,没办法,只能各种往自己身上揽错。
刘恒写了一道诏书:“朕听说,天生民。为百姓设立君主来安抚治理他们。如果君主不贤,政令不公。那么上天就会显示灾相以示警告。十一月最后一天刚发生过了日食,现在又来了,哪有比这个更惨的。朕有幸侍奉宗庙,以微渺之身立于诸侯和万民之上,天下的治或是乱都在我一人,唯二三股肱之臣。我下不能安抚百姓,上有愧于日月星辰。我真是缺德到家了。
各地接到我的诏令后,都一起来想想我的过失和不足。也希望各级管理都能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量减少徭役和开支,以便于利民。我既不能用恩德感化远方,又总担心外族侵略,才使得边防战备未停。现在既不能撤回边防部队,那就不能再让军队来保护我了。现在我下令撤除卫将军手队。还有太仆所掌管的宫中御马,只留够用的就行!其他的都给驿站用!”
这封诏书写的真是诚恳之至,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看的出来。虽然汉朝皇帝都善于纳谏,但像汉文帝这样公开招骂的还是第一个。一个领导能真心纳谏便已不易,一个有作为难以挑剔的领导还如此虚心就更是值得尊敬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刘恒此举不过是因为愚昧害怕自然现象,所以才装装样子而已。可实际还真不是,因为当时的人们也这么认为。虽然刘恒下令让天下人都来指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但并没有人敢真的说皇帝不好。没过几个月,刘恒就急了。
刘恒下达了诏令后,天天等着人给自己纠错,结果一等就是近半年,还是没收到什么建议。可见当时人们还是比较淳朴,不会给文帝纠错说什么“陛下您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而是天下百姓的,您这样披星戴月的日夜操劳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之类的话。
不过刘恒是真心想接受批评来改进自己,所以在没有批评建议后并不开心,而是倒过头来又反思了一下自己。刘恒想了半天,觉得是不是因为大家不敢啊?虽然妖言令已经被吕雉给取消了,可大家还是不敢乱说话。
于是,刘恒又郑重其辞地告诉大家,朕有哪里做的不对你们就应该告诉我啊!你们不说我怎么能知道哪里做的不好啊!你们总希望君主贤明是不是啊!可又不指出错误啊!这你让我怎么贤明啊!以后凡是的,都不要治罪。
同年三月,刘恒又封了几个王。这次分封很有意思,之前说过了,就是把齐地划出了一大片地方分给了了刘章和刘兴居两个人,直接地削弱了齐国的力量。又把赵王刘遂的弟弟刘辟强封为了河间王。
最后,刘恒又分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对于自己儿子的分封,刘恒就没去占人家诸侯王的便宜了,将刘参封为了太原王,刘武封为代王,刘揖封为梁王。由此可见,刘恒特别喜爱刘揖这个儿子,和平时期的梁地可不同于战国那种战乱年代,在战乱年代梁是个四战之地,每天畏手畏脚,伸个胳膊都搞不好会被人截肢。而天下一统的和平年代就不一样了,梁地成了帝国的腹地,属于帝国最繁荣安全的几个封国之一。再一看刘武和刘参,俩人紧靠着匈奴……
哦,对了。总是有那么多姓刘的皇室出现,可能把大家搞得有点云里雾里。刘参记不记无所谓,但刘武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可是景帝时期的重要角色。至于刘揖,最好也能记住,因为他的未来和贾谊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文帝二年真的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到了年末,刘恒为了进一步鼓励生产,让人们重视农业,刘恒又下令免除了百姓们这一年的田租。
转眼来到了文帝三年,刚一到年初十月末,又发生日食了。仅仅过了一个月后,又出现了偏日食……刘恒这次崩溃了,我该做的都做了,你还想让我干嘛啊……刘恒也生气了,朕不管了!所以这次日食刘恒一点表示也没有。虽然我刘恒比较好脾气,可也不能这么欺负人啊。
去年年初,刘恒就听从了贾谊的建议让诸侯各回各家,可诸侯中有很多想办法赖在京城不走的。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居然还有一堆没走的,这就让刘恒很愤怒了。毕竟为了这条政令连贾谊都“牺牲”了。
刘恒一想到这,就想起了当日周勃率领群臣在朝堂之上攻击贾谊的事。本来让你重任丞相就已经够给你面子了,可你不但不知退还又在朝堂上拉帮结派,想上天还是怎么着啊。既然你周勃凡事都喜欢当出头的,那这次也就你来出头吧。
刘恒找了个时间叫来了周勃,对周勃说:“先前我曾下过诏命,命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可有的人还赖着不回去。丞相你可是我尊崇的大臣,就请您做个表率,带着诸侯们回到各自的封国去吧。”
周勃听完简直憋屈死了,我才刚回到丞相位置待了一年,皇帝你怎么又要赶我走。没办法,皇帝的话都说成这样了。现在还是没撕破脸,等到撕破脸恐怕连这条老命都悬。于是周勃只好无奈的卸任回到自己的封邑去了。
那些赖在京城不想走的诸侯一看我们丞相大人都回自己封国了,还有谁敢不回?于是随着周勃的离开,那些钉子户也都先后离开了京城。瞬间京城不堵车也不限号了。
回到封邑后,周勃已经知道了皇帝对自己及其不满,但还不知道皇帝到底对自己不满到什么程度?起没起杀心?看这皇帝平时虽然温和仁厚,却又充满智慧令人看不透。越是未知,越是恐惧。在过分的恐惧之下,周勃做了一件傻事。
周勃回到封地后,在家里也经常披甲持戟,还令家人们也都如此。因为周勃实在太害怕刘恒会派人来杀掉自己了。实际上,如果皇帝真的要杀一个没有兵权的周勃,那周勃做什么也都是徒劳。
周勃的封邑绛县属于河东,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来巡察时,都会看到武装到牙齿的周勃还有他那略带恐惧的神情。这幅场景,可就让河东的郡守和郡尉感到不对了,人家哪知道周勃这是因为害怕,在正常人眼里周勃如此作为肯定是做了什么亏心事。顺着这个思路往下一想,哎哟我的妈,难不成绛侯要反!郡守和郡尉二人想到此处便觉得自己实在太机智了。
没过多久,便有人上书说周勃要谋反。当时已经距离周勃卸任一年多,廷尉是张释之。关于张释之,我们以后再说,这也是个牛人,酷吏中的榜样。刘恒将此事交给了张释之处理,结果张释之又把这事推给了长安的刑狱官。
刑狱官接了这活后,就开始了对周勃的审问。
刑狱官也懂得先礼后兵,先是询问了一下周勃,希望周勃痛痛快快地招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怜一生沙场,征战无数的周勃,此时已经被自己内心恐惧折磨的半精神失常。面对刑狱官的问题,周勃居然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甚至连替自己辩解都没有。
刑狱官还以为周勃是嘴硬,这简直令人恼火。我虽然只是个刑狱官,但好歹也是这昏暗牢狱之中阎王判官。于是刑狱官便开始对周勃各种酷刑欺辱。
周勃从来都没有料想到会有今日,无奈之下,周勃想办法拿出千金来行贿了一位狱吏。那位狱吏拿了钱后,自然要替周勃办事,就找了块木简,上面写道:“让公主为您作证。”
周勃一看木简,才想起来自己的儿媳妇可是当朝公主,皇帝的女儿!来不及埋怨自己的周勃赶紧托人找儿媳妇替自己作证,又将自己加封所受的赏赐都给了文帝的舅舅薄昭。就这两个举动,终于算是将周勃的命保了下来。
薄昭拿到好处后,便去找到了薄太后,为周勃各种说情。薄太后贤良德淑那是出了名,一听自己儿子把周勃抓起来,当场就不干了,立刻让人叫刘恒来见自己。
见到刘恒后,薄太后二话不说,抓起头巾就朝刘恒扔去,把刘恒吓了一跳。还没等刘恒询问原因,薄太后就怒道:“当年绛侯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那时造反,现在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难道会反叛吗!”
刘恒一听太后是为周勃的事发怒,便觉得这周勃能量可真是大,下有公主说情,上有太后力保。刘恒不敢违逆母亲,便只好向薄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已经查清楚,准备放他走了。”
就这样,有薄太后的力保和公主的作证,周勃终于算是平安落地了。不但性命保住,爵位和食邑也和以往一样。
当然,并不是每个替大臣说情的太后都是对的。这种事也需要太后有十足的眼力和分析能力。就像南北朝时,后赵的皇帝石遵想要杀掉冉闵,郑太后却阻止道:“当初李城起兵时,若是没有冉闵,岂能有你今天!”两个太后分别保下了两位有拥立之功的大臣,一个帮儿子免受污点,另一个却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周勃出狱后苦笑道:“我曾统领百万大军,却不知狱吏之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