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代文物造假现象猖獗:两广总督张之洞曾被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9
转发:0
评论:0
清代文物造假现象猖獗:两广总督张之洞曾被骗,在当今文物市场,赝品屡见不鲜。2011年,某“汉代玉凳”拍出2.2亿的天价,

  在当今文物市场,赝品屡见不鲜。2011年,某“汉代玉凳”拍出2.2亿的天价,这件所谓文物不过是2010年的仿制品。一些人造假可以欺骗文物专家。上世纪90年代河南孟津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在北京古玩市场,就被某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国家珍贵文物,让人啼笑皆非。

  不过,如果你认为文物造假是今天才有的现象,那就大错特错,事实上,至少在清代,文物造假就已非常猖獗。

  喻血轮的《绮情楼杂记》详细记载了一宗清末的文物造假案。张之洞做湖广总督的时候,去北京朝见皇帝,闲暇逛北京琉璃厂,看到一家古董店摆放着一只巨大的陶罐,外形非常奇特,斑斑驳驳的,墙壁上有一块玻璃大镜屏,倒映之下,光怪陆离,绚烂夺目。张之洞仔细观赏,发现陶罐四周篆书了籀文,像蚯蚓,又像河蚌,模模糊糊,很难全部认出来。张之洞爱不释手,向店主打听价格,店主说:这是某大官家的祖传之物,特借自己这个店子摆一摆,不是用来卖的,张之洞只好闷闷不乐地回了任所。然而,张之洞人回了武汉,心却留在琉璃厂,没过几天,他又带着几个嗜好古董的幕僚来了,这些人也认为此为古物。张之洞跟店主说好话,店主答应跟物主商量,没多久,店主带着大官家的管事来了,大官家索要3000两银子。张之洞身上没带这么多钱,问那个人是何家世,管事也不告诉他。往返了几次,张之洞以2000两银子买下了。得到陶罐,张之洞很高兴,他叫工匠拓印了数百张陶罐的图片分赠僚友,并将陶罐注满水放在庭前,还养了几尾金鱼。某天,天下大雨,张之洞早晨起来看陶罐,发现以前斑驳之籀文一个也没有了。细细查看,原来那古香古色的东西是用纸裹着蜡做的,这件所谓的“文物”纯系伪造。

  仔细想来,文物“高仿”之所以络绎不绝,与文物行当的巨额利润有关。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加上它有时还要经过挖掘、鉴定、修复,样样都要花钱,价格自然比普通器物昂贵得多。一个普通的陶罐,原本值不到一两银子,有了文物的标签,居然卖到2000两银子的天价,这种高额利润绝对不是寻常生意可以相比的。中国文化虽然提倡重义轻利,但历朝历代,见利忘义者不乏其人。

  清代不是没有法律,但大多是关于家庭与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立法微乎其微。一些人在文物上造假,不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自然也就不会将造假当回事。何况,在人治体制下,就算有法律又如何呢?最后还不是关系、背景说了算。

  想制止文物造假,既要在人心做文章,更要在社会治理机制上下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何旧谱中会出现造假的现象?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家谱的历史非常悠久,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献,主要记载的内容是关于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迹,并且家谱是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家谱中会出现攀附、杜撰,甚至造假的现象,那么为何旧谱中会出现造假的现象?其原因究竟是什么?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家谱在宋朝以前,基本上都是官修,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编修家谱的目的主要是维护门第,因为魏晋时期想要当官,还有娶妻,是需要看家谱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家谱的看重,而也是因为这样,在编修家谱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攀附显贵,伪认造假的现象了。到了唐朝,唐朝也是官修家谱最为发达的王朝之一,朝廷还专门设立了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大型的谱牒著作,只是到了唐朝灭亡后,再经历过五代十国这一个时期,到了宋朝以后,古人就很少看到旧谱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就断了线,失了传。图源自网络不过到了宋朝以...
· 清代藏书家-钱曾
简要介绍:钱曾,清代藏书家、版本学家。人物简介:钱曾(1629年~1701年)字遵王,号也是翁,又号贯花道人、述古主人。虞山(今江苏常熟)人。父亲钱裔肃和族曾祖钱谦益(见绛云楼)都是藏书家,受其影响,钱曾年轻时即有志于收藏古籍,访求图书不遗余力。他入清后便无意仕途,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江南奏销案中因欠赋被革去生员。他继承了其父的藏书,后来又得到了钱谦益的绛云楼焚余之书,使藏书聚至4100余种,其中有很多宋元刻本和精抄本,成为继钱谦益绛云楼和毛晋汲古阁之后的江南藏书名家。晚年和钱谦益有隙,钱谦益去世后不久,他和柳如是的部分藏书,亦被其收去,柳如是因此而被逼自缢。钱曾的藏书室先后命名为述古堂和也是园。他重视宋元刻本及旧抄本,并认真校书,为古籍存真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先后藏书达30余年,自称“食不重味,衣无完彩,摒当家资,悉以藏书”。他还与当时的毛晋、毛父子,陆贻典,季振宜,冯舒,冯班兄弟,...
· 两广总督
沿革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于谦奏请设立两广总督,以王翱为首任总督总管军务,无固定任所。成化元年(1465年),韩雍被任命为左都御史兼提督两广军务,驻梧州。成化五年(1469年),在梧州设两广总督府,以韩雍为总督,此后两广总督一职成为定制。嘉靖十五年(1536年),两广总督钱如京在肇庆设行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吴桂芳奏请将总督府迁于肇庆。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置广东总督,当时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顺治十二年(1655年),总督府迁回梧州。康熙二年(1663年),别置广西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康熙三年(1664年),撤销广西总督,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广东总督迁驻肇庆。雍正元年(1723年),重设广西总督,不久再次裁撤。雍正七年(1729年),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镇压苗族起事,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雍正十二年(1734年),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更号
· 揭清代宫廷文化生活全貌太原展出125件清代文物
人民网太原9月11日电记者安洋报道:10日,太原晋祠公园的傅山纪念馆内举行“清代帝后用品展”,展出了125件从故宫博物院精选的清代帝后文化生活用品据了解,这次展览是太原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展览,将进行到10月10日。这些展品的年代上起明朝,下至清末,主要汇集了清代顺治以来的十三位帝后嫔妃的文化用品及书画作品,展品种类包括绘画、书法、纸、墨、笔、砚、笔筒、笔架以及玺印等与清宫帝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文化用品。展品中文物众多,如乾隆青玉“古稀天子之宝”印、鸡血石“慈禧太后之宝”印以及乾隆款国宝五色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代因收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等名帖而闻名遐迩的“三希堂”的复制品也在展览中展出。这次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清代宫廷文化生活的全貌。
· 大美文物之清代铜香炉!造型别致!
鼎式铜香炉,清代。青岛市博物馆藏。高30厘米、口径14厘米。器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呈阔口,下敛,平底,底有花瓣形乳突,周饰折枝花卉纹,三象足,双象耳。鼎式铜香炉(盖),清代。青岛市博物馆藏。高30厘米、口径14厘米。盖呈镂空花卉纹饰,盖上俯卧一象。器身多处镶嵌宝石,大部脱落。鼎式铜香炉(身),清代。青岛市博物馆藏。高30厘米、口径14厘米。整器造型别致,制作工艺繁复精细,在香炉形制中比较少见。铜香炉,清代。青岛市博物馆藏。口径10.5厘米、高13.7厘米。器物造型优美,圆口,短颈,口颈部浮雕云雷纹。对称两象鼻形耳。铜香炉(不同角度),清代。青岛市博物馆藏。口径10.5厘米、高13.7厘米。深腹外鼓,饰有吉瑞花卉纹饰。分裆式实心象形足,三象首气势威猛。铜香炉(不同角度),清代。口径10.5厘米、高13.7厘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