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先秦时期男女皆有名和字:出生后取名 成年时取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9
转发:0
评论:0
通过一部电视剧《芈月传》能长不少历史知识。虽然观众已知“芈”的正确读法(“芈”,音“mǐ”),可是对于这些战国中期人物的称呼方式,历史学者有话要说。日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指出,“剧中,嬴驷、赵侯雍……这些称呼和它们出现的场合,并不是严谨的先秦风格”。自上古时代至春秋战国,人类在繁衍与文明的发展中建立了家族与血统的观念,对它们的重视就体现在“姓”与“氏”上。历史上,秦惠文王姓“嬴”(音“yín”)、名“驷”(音“sì”)。但今人“姓与名”结合的称呼方式,可不能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空间里信手拈来。“虽说发展到战国末期,因为家族社会的逐渐解体,庶人阶层已开始模糊‘姓’与‘氏’的使用,但在高级贵族阶层中依然严格恪守着界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董珊说。其实,被误称的何止是秦惠文王,赫赫有名的周武王被称为“姬发”,秦始皇被称作“嬴政”,其实都是一种误称。还原先秦有规律...

  通过一部电视剧《芈月传》能长不少历史知识。虽然观众已知“芈”的正确读法(“芈”,音“mǐ”),可是对于这些战国中期人物的称呼方式,历史学者有话要说。

  日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指出,“剧中,嬴驷、赵侯雍……这些称呼和它们出现的场合,并不是严谨的先秦风格”。

  自上古时代至春秋战国,人类在繁衍与文明的发展中建立了家族与血统的观念,对它们的重视就体现在“姓”与“氏”上。历史上,秦惠文王姓“嬴”(音“yín”)、名“驷”(音“sì”)。但今人“姓与名”结合的称呼方式,可不能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空间里信手拈来。

  “虽说发展到战国末期,因为家族社会的逐渐解体,庶人阶层已开始模糊‘姓’与‘氏’的使用,但在高级贵族阶层中依然严格恪守着界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董珊说。其实,被误称的何止是秦惠文王,赫赫有名的周武王被称为“姬发”,秦始皇被称作“嬴政”,其实都是一种误称。

  还原先秦有规律:女称“姓”男称“氏”

  姓氏使用,先秦“有别”。姓的诞生目前最早可溯之西周,它的产生是为了避免同姓通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音“fán”)。”说的就是古人极为警惕同姓结合、重视后嗣繁衍这件事儿。西周之前,人类的聚居范围还十分有限。但随着人口的逐渐膨胀、迁徙,“姓”诞生了。它发挥出标明聚居人群来源、区别家族的实际功能。

  从史料来看,先秦女子多用“姓”来称呼,正因为它与婚姻息息相关。电视剧中的“芈月”“芈姝”在历史上是来自楚国公族的少女。“芈”姓就是楚国公族的代表姓氏之一。

  上古至春秋,见于文献记载的只有姚、妫(音“guī”)、姒(音“sì”)、子、姬、姜、嬴、风、己、任、羋、祁、妘(音“yún”)、姞(音“jí”)、漆、归、偃(音“yǎn”)、允、曹、董、曼、隗(音“wěi”或“kuí”),共22个姓。其中多个姓为女字旁,反映了姓的母系社会起源。先秦贵族们坐的车上就常有姓的标志,以彰显各自的家族身份。

  先有姓而后有氏。与姓有所不同的是,“氏一再传而可变”。通俗地说,氏就是细分后的姓。早期家族社会,同一家庭里也是等级森严的。先秦贵族男子一般以氏来称呼,以示尊卑贵贱。

  然而,随着分封制的瓦解与此后郡县制的产生,个人逐渐取代家族与国家发生关系。家族符号的重要性逐渐没落,姓与氏的独特涵义渐渐模糊起来。秦始皇之所以被误称许久,也正肇始于此。

  郭永秉告诉记者,“嬴政”这个称呼最早在汉代杨雄《法言》里已经出现,这是汉代人已经不熟悉先秦姓、氏之别的结果。

  《史记》里记载,“始皇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北大汉简里有一篇《赵政书》,也可从侧面证明秦始皇其实叫做“赵政”,或者“秦政”“秦王政”。

  “秦宫里的公子们,由来自不同诸侯国的女子所生。为了从宫廷内部对她们所生的孩子进行区分,经常会以母氏而氏,”秦始皇‘赵政’之称由此而来,董珊说,“她的母亲不是赵国贵族,氏虽不可考,但秦异人是在赵国遇见她,便以赵相称。”

  “姓、氏、名、字”皆关乎礼

  从汉代流传至今的误称已然成为一种“俗称”,今天的人们虽然没有必要锱铢必较、推倒重来,但学者认为,认识其中的区别还是很有必要。现代人对古代“姓、氏、名、字”其实很陌生。它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源头,与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对于影视剧这样的大众文化消费品来说,若想要还原一个精致的战国,需要做好更加深厚、用心的历史功课。

  回到《芈月传》中,秦始皇的祖辈——秦惠文王实则也不该称作“嬴驷”。尤需一提的是,秦惠文王的字“驷”,古人就曾认错。

  据前些年发现的秦惠文王祷病玉版铭文,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指出“驷”字实际上是“骃”字(音“yīn”),因为写法与“驷”太过相近,古人在传抄刊刻时发生了错误。因此,秦惠文王被称为“秦骃”才是正确的。

  “秦骃这种称呼方式其实是一种‘对称’”,董珊告诉记者,作为古人对“礼”重视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称呼”的使用非常复杂。发生在“国际外交”“宫廷生活”“君臣对话”等不同场合中,同一人往往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其实,现代社会也未尝不是如此。仅仅翻看先秦典籍《左传》中涉及的人物称谓,就足以令不少非专业人士大呼头疼了。但这也并非说,其中的丰富性无法展现。“有不少描绘同时代的影视剧作品有较为成熟的示范。关键在于,如何为观众铺设好认知的通道。”董珊说。

  电视剧《芈月传》里,楚王与大夫、谋臣们在议事中张口闭口称呼秦惠文王“嬴驷”,其实不符合楚王的身份。类似的,秦惠文王在朝廷会议上谈到赵武灵王时,称他为“赵侯雍”也不妥。

  史料记载,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韩、魏为独立诸侯国。赵武灵王八年,虽发生过“五国相王”的轶事,楚国、越国及魏国借此僭越称王。然而赵武灵王却最终表示了他不称王的心意,“无其名,敢处其名耶?”这段历史可见于《史记》的记载。因此在“正式场合”中,秦惠文王称他为“赵侯”最合适。而若是赵国人,称呼他们的君主,用“赵君”则比较妥帖。

  先秦时期,男女皆有名和字。一般说来,出生后取名,成年时取字。女子未出嫁时,以伯、孟、仲、叔、季、少等序称加上姓来称呼。在此基础上也可加名、加字。例如史书中有个著名的公主、楚平王的女儿“季羋畀我”,季表明她的排行,羋是楚国公族姓氏之一,“畀我”是她的字(“畀”,音“bì”)。若是同姓少女共事一夫,史书中不乏出现类似的情况,女名往往以“大”“小”“长”“少”来区别,例如齐国曾有“长卫姬”“少卫姬”。秦惠文王可以称两位“芈姓”嫔妾为“大芈”“小芈”,也是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取名和取字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名和字一样吗?
我们知道,古代大多数人都是既有名又有字。那你知道古代取名和取字都遵循什么原则吗?族谱网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组,一个意思。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不少时候所取之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早期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后来就成学问了。是先秦时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 给后代取名时,这4个字要慎用!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此赐子好名。从出生名字就伴随着我们,一直到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退休、死亡,无论是父母兄弟、配置子女,都没有名字伴随我们的岁月长,名字就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出去逛街、游玩、约会、上班前皆会仔细的修饰外形,以与在家截然不同的良好形象出现,却惟独忘了形影不离的名字。名字没有具体的形象,他却可以产生心理上的暗示,比如刘福荣和刘德华,谁优谁劣,一比可知。历史的原因,人们对于女性名誉和形象的要求比男性更为苛刻,由好到坏只要一秒,由坏到好,需要几年甚至一生,所以父母们在给女儿取名字的时候,格外需要谨慎。有四个字,取名时请慎用。“渝”字有“由白变黑”的意思渝这个字太消极。“渝”意思是违背。例如忠贞不渝,生死不渝。《说文》也将“渝”解为“变污也”,即由白变黑,引伸由好变坏。“柏渝”引伸为渐渐坏死的木头。单一个“渝”字很难用。渝是由白变黑,谁希望自己儿子入黑社会?“茵”字如地毯让...
· 古人已经有了名字为何还要取字和号呢
古人有了名字为何还要取字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现在的人们一般都只有一个名字,但是在古代,人们不光有名,还有字,甚至还有号。比如诸葛亮,他还有个字是叫孔明,然后又号称卧龙。再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的名叫白居易,字叫乐天,他也有个号是香山居士古人的名字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为名、字、号这三种。名就是对自己的正式称呼,字就是对这个称呼的延续,号则表示自己的志向。那么为什么古代人要这么麻烦,不光有名,还要有个字呢?原来这都要从古代的一本书说起。封建时代人们尊崇的都是儒家学说,有一本儒家典籍叫做《礼记》,里面记录了在秦朝以前人们所遵循的礼制,对后世的礼制有很大的影响。为什么咱们现在自称是礼仪之邦?就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十分的重视礼法。《礼记》中有各种各样的关于礼仪方面的记载,其中就记载了关于名和字的礼仪。正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
·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取字,名和字有啥区别?
古代的人大多有字和号,为什么要取字和号,跟名字有啥区别呢?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后来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
· 先秦时期儒家之“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从儒家的经典和有关文献中来考察儒家关于“孝”的内涵和它的变化、发展,大致如下:《诗经》和《尚书》中“孝”的观念:《尚书》和《诗经》都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孝”较为原始的观念和内容:(一)奉养父母《诗经•唐风•鸨羽》:王事靡盬(音gu,止息),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这首诗控诉了君王的事情没止息,没有时间去种稷、黍、稻、粱来奉父母,使父母没吃没喝,受尽饥饿。《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你们的父母高兴。(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诗经•小雅•蓼(音lu)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