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十三陵为何就定陵被打开?墓内却什么都没有呢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9
转发:0
评论:0
明十三陵为何就定陵被打开?墓内却什么都没有呢,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最早提出该计划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最早提出该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还有郭沫若。这是中国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但十三陵最终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宫被成功打开,这就是至今中国惟一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定陵。

  掘一年方才找到墓葬入口

  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行动于1956年春开始。在挖掘计划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长陵是首选目标。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另找一个陵墓试掘。经多方调查,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

  1956年5月,试掘正式开始。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砖脱落的位置挖开第一条探沟。探沟刚挖到1米多深,就在宝城内侧的墙壁上发现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

  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一个券门,同时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

  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第二条探沟。但一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在第一条探沟中曾经出现的隧道砖墙也奇怪地消失了。

  进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现新的转机。一天,在第二条探沟的深处,一个挖掘工意外发现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明朝人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这块石碑明确提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

  考古队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开挖了第三条探沟。到第二年5月,考古队穿透厚厚的土层,找到了坟墓的外墙——金刚墙。在金刚墙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它应该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

  万历“变”穷凶极恶“大地主”

  定陵发掘于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据说当时定陵被打开的时候,全部人都惊呆了,金碧辉煌,到处都是宝物,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在短短的20分钟之后,这些宝物却全都变黑了。原来,掘墓的人缺少缺少专业知识,导致这些宝物在接触空气后没有得到保护,结果全部被氧化,十分可惜。

  9月,明万历帝后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宫殿,登上故宫神武门城楼,向民众展出。展览后,定陵博物馆筹建人员加速了修补、保护、复制殉葬器物的步伐。

  首先要修补、复制的自然是三具尸骨。三具头骨被送往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行修补。同时,找了两位从事雕塑的老师,做万历帝后的模型。

  由于万历皇帝在他们心中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模型的制作自然要按照地主形象进行艺术加工。 两个月后,万历帝后的三具人体石膏模型送往定陵。只见万历头戴瓜皮金丝小帽,横眉怒目,鹰钩鼻子下挂着一张血盆大口,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架势。左腿长,右腿短,身体极不平衡地站立着,手握皮鞭,侧身站立。似在追赶,又似在战斗和殴打他人。这独特的造型给人的感觉像是旧时一个穷凶极恶的大地主,正在对交不起田租的穷人进行残酷的蹂躏。

  其两个皇后则穿红着绿,涂脂抹粉,头戴鲜花首饰,妖冶而凶残,一副典型的地主婆形象。

  无知致明代织锦遗产遭损坏

  在塑造万历帝后模型的同时,陵园内忙于对出土的织锦匹料进行技术处理和保护。有人建议,丝织匹料可以像古画一样进行托裱,背后衬用韧性大的纸张,以便卷舒。有人建议,糨糊内加入防腐剂,以便长久保存。

  可谁知这样的做法却遭到了著名文学家、后来又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反对,沈从文觉得大家缺少对于明代织锦的保护知识,这根本就是在搞破坏。

  有些袍服的处理,也不尽如人意。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时间稍久,衣服颜色变深,软化剂蒸发,质料变硬,硬作一块,不能展开。这种轻率的处理方式未经反复实验,匆匆上手,效果不佳,只能停止。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定陵的出土文物基本上已修补、复制完毕。 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

  但是,定陵土的许多文物因为无知而被损害,当时很多人效仿挖掘陵墓的风气,纷纷准备再向唐陵、清陵等动手,但是都被制止了,现在看来,还好被制止了。

  官员发话 帝后棺椁扔下山

  定陵博物馆一经开放,游客蜂拥而至。遗憾的是,在这深达27米的地宫深处,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座空荡荡的洞穴。不少游客都失望地问道:“皇帝皇后的原棺椁哪里去了?打开地宫的时候不是还在吗?”

  棺椁确实消失了。颇具戏剧性的是,它的消失和定陵博物馆的成立,竟是在同一天进行的。

  1959年9月30日晨,曾铲下定陵第一锹土的民工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于是,几个员工围住楠木棺,要取四周的铜环,便挥镐劈了起来。几十名警卫跟着主任来到棺木前。“大家辛苦一下,把这些木头板子扔了。”士兵们在主任指挥下喊着号子,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随着主任一声威严的口令“扔——”,战士们一齐用力,三具巨大的棺椁被掀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据说,这些珍贵的木头被扔到山下之后,都被当地的村民当做好东西留了起来,有的做成了自己的棺材、有的加工成了衣柜。但是,捡到这些木头的村民,离奇的全都死了。

  封建思想 帝后骸骨被一把大火烧光了

  1966年,是一段动荡的岁月,各种打倒、批斗,波及到众多人,就连万历帝后的三具尸骨也没能幸免。

  为了彰显反对“保皇派”的先进思想,一声令下,烈焰腾起,广场一片火海。木柴伴着尸骨,在烈焰中“啪啪”炸响,似在呻吟,又像在反抗。烟灰四散飘落,纷纷扬扬,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随着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燃烧的尸骨在涌动的水流中浮荡飘摇,和翻起的泥土融为一体,重新回到了广袤的大自然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十三陵为何单单定陵被打开:棺椁消失尸骨无存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最早提出该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还有郭沫若。这是中国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但十三陵最终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宫被成功打开,这就是至今中国惟一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定陵。掘一年方才找到墓葬入口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行动于1956年春开始。在挖掘计划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长陵是首选目标。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另找一个陵墓试掘。经多方调查,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网络配图1956年5月,试掘正式开始。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砖脱落的位置挖开第一条探沟。探沟刚挖到1米多深,就在宝城内侧的墙壁上发现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一个券门,同时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
· 入之必死?秦始皇陵墓为何至今都没有被打开
皇陵的布局和结构仿照秦都咸阳设计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目前,已经勘探得出的陵园和从葬区总面积达66.25平方公里,比现在西安城区的面积还要大一倍多。陵墓的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网络配图“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当时的丞相李斯亲自设计了陵墓,并由大将军章邯监工。整个工程征集了72万人力,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埃及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史记》中对秦始皇陵有过详细记载:秦始皇陵深挖至泉水之下,为了坚固,用铜汁浇铸。墓宫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地宫的墓室...
· 明十三陵为何只挖万历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古以来这些皇帝的陵墓都保存完好,唯独万历皇帝的陵墓却被人给挖了。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最早提出挖掘古代皇陵计划的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还有郭沫若等一批相当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也力主挖掘。挖掘计划于1956年春开始,原本是打算先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成祖朱棣的长陵给挖了,但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于是,考古队最后决定先拿的定陵来练练手。因此,选择挖掘定陵实属偶然,倒霉的万历皇帝,在死去几百年之后,却成为明代唯一一个被挖坟掘墓的帝王。定陵的挖掘工作从1956年5月开始,到1958年7月底基本结束。虽然期间过程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完成了挖掘。定陵的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地宫中有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
· 明十三陵
概况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锺山的“孝陵”;继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长孙明惠宗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明成祖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来明英宗复辟,朱祁钰速死,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还有一说,寿陵被改建为在位29天的朱常洛的陵墓,改名为庆陵。以亲王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明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明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明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
· 揭秘:元朝历代皇帝为何都没有陵墓?
导读:元朝历代皇帝为何都没有陵墓?每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都有陵墓,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一座陵墓,这是一个千古历史之谜,一起来看看具体介绍吧。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网络配图当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下葬。南宋文人的笔记记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将大树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棺里。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为了不让外人看出曾经动土的痕迹,“万马踏平”后,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全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