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楚汉之争险成“三国”:韩信为何最终没有称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5
转发:0
评论:0
楚汉之争险成“三国”:韩信为何最终没有称帝?,易中天在评历史人物时曾讲过韩信,说他为什么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

  易中天在评历史人物时曾讲过韩信,说他为什么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也还有一些别的人的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政治头脑等。这些说法对吗?按当时情况看,没有出现“三国”,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窃以为第二种可能性要比第一种可能性大。

  韩信脱离刘邦自成一系的时机应该在项羽和刘邦相持,谁也无法取胜,而他正好消灭了项羽派去攻他的龙且大军,兵力大增时。这时有两人劝说他。一是项羽派去的武涉,韩信拒绝了,这很正常,说客是为项羽的利益而来的,项羽终久是敌国。另一人则是蒯彻(即蒯通),没有其它背景,从其说辞中看也确是从韩信的利益出发的。

  蒯彻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说辞要点有四: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军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以原来是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为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勾践、文种、范蠡为例说明;四是时机难得易失,不能犹豫。其逻辑性极强,所举例子也很恰当。以韩信之智,绝不会不明白。

  在蒯彻讲了前三点,韩信想了几天后,决定还是留在刘邦手下。这是韩信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吗?韩信是常胜将军,决不会有需要决断时犹豫不决的毛病。不能想象韩信用了几天时间,只是因为“妇人之仁”而不知该怎能么办。

  这几天在干什么?很可能是在考虑分析蒯彻之计是否可行。韩信在初见刘邦时,曾为之分析项羽优点弱点,十分中肯,可见韩信绝非除了打仗不明白别事的呆子。能为常胜将军,必然能准确地分析了解敌方将领和我方人员,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会不了解刘邦吗?不可能。蒯彻所说确打动了他,他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去考虑。韩信一生作战从没败过,这说明他是非常谨慎的人,不是冒失鬼,不可能成功的事他是不做的。

  韩信仔细考虑后,认识到他由刘邦麾下独立出去的风险太大,不大可能成功,这样蒯彻再劝他不要失时机之类说法也就没有用了。至于韩信说刘邦对他有恩之类的话当然没错,但在那个战乱年代,相对于人们的利欲来说,恩情的作用只是一张遮羞的薄布。如果恩情能起那样重要作用,韩信就不会要刘邦承认他为假齐王,也不会在垓下之战前刘邦没正式封他为王他就不发兵。没有历史记载可以证明这样的判断,但是从情理上讲,这样说是最合理的。

  问题在于当时韩信兵力那样强,似乎他想三分天下是没有什么人能挡住他的,为什么他会可能认为不成功呢?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刘邦善于“将将”。

  刘邦曾问过韩信关于带多少兵的问题,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人,而自己是多多益善。刘邦问他,为什么我能擒你。韩信回答说:“陛下不能将兵而能将将”,而且这种能力是“天授非人力也”。什么是“将将”,不能简单地解释为能指挥将军们打仗,也不能只归结于知人善用和胡萝卜加大棒,至少还包含着控制将领的能力。成功的君主都应该有“将将”的能力的:能识人、用人、控制人。这可不像易中天说的是很简单的事,从古到今能作好这些的人并不多。刘邦则是其中的姣姣者。

  为了明白刘邦能控制韩信,请考虑一下刘邦几次夺韩信军及擒韩信的事。

  第一次刘邦得到韩信军是在205BC,韩信大破魏王豹,平定魏、代等地后,刘邦派人收其精兵,只给韩信留下几万人,去和赵国几十万大军战斗。

  第二次在204BC,韩信破赵降燕,平定北方。刘邦突然驰入韩信军营,到其卧室收其兵符印信,韩信竟然还在睡梦中。

  第三次在202BC,垓下之战消灭项羽后,刘邦也以突然的手段夺韩信的大军(“高祖袭夺齐王军”)。

  其中第一次是比较正常的,而后两次就耐人寻味了。有人就以此为根据,说韩信连自己的军营都看不住,根本不够伟大的统帅的资格。不要说是伟大的,就是一般的将领也都能看住自己的军营,至少能看住自己的卧室,而韩信却看不住。

  韩信绝非马虎人,他会偷袭敌军,而从没有被敌军偷袭过。刘邦能直进他卧室,只能有一种解释:在韩信身边有刘邦的内线。

  当韩信被刘邦派去打魏王豹时,军中有许多原刘邦的将领,这是没有问题的。后来,韩信军中也应该有这样的忠于刘邦的将军,这应是明面上的,韩信对付这些人还是容易的。刘邦会不会越过韩信暗中还安插别的人,或收买韩信提拔并信任的战将?都完全有可能,否则韩信不会说刘邦善于“将将”。

  还有一点可以作为旁证。201BC刘邦想整治韩信,陈平给他出主意,要以皇帝狩猎,诸侯来见皇帝时的名义,在见面时突然袭击抓住韩信。按常理,这是个很危险的计划,因为韩信是个武将,即使他的大军已经被刘邦剥夺,但他余下的军力也是精兵,以韩信之能力,谁制住谁还不一定呢。为这个计划万无一失,必须在韩身边有内线,不但知道韩信的动向,而且在关键时刻,这些内线能出手。擒韩信进行的十分顺利,不能不让人相信,在韩信身边必然有刘邦的人。

  像韩信这种战无不胜的大将,一般说来在军内会有大量粉丝的。连刘邦的妹夫大将樊哙,也是韩信的崇拜者,何况一般将领。在擒住韩信后,韩信的部下没有任何反应,这也证明了刘邦能控制韩信部下。

  在韩信身边安插内线或收买韩信手下将领、亲兵的人很可能是陈平。在陈平投向刘邦后,刘邦信任他,给他四万金,由他全权使用以收买分化项羽的部下,其成效确是不错。可见,陈平是惯于干这种事的老手。在敌人项羽部下安置内线,比较困难;韩信军中有忠于刘邦的,安插内线和收买忠于韩信的人应容易的多。像陈平这样聪明狡猾的人,不会不明白,分化敌人固然重要,监控自己人,特别是那些能力超人又非死dang的自己人更为重要。

  由此可以推断,韩信要想独立于刘邦自成第三势力,他手下的将领们,甚至他的亲兵这一关就无法通过。他从刘邦轻易就可以进入他的军营,他的卧室,他不会不感到一旦背离刘邦,会有多大的危险。即使他冒险独立,他也注定要失败的。所以,韩信没有成为第三势力,秦亡后没有出现三国,不是因为韩信的“妇人之仁”,而是韩信“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韩信对于军事人材应该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但是,他未必善于控制部下。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不会树私dang、拉山头,也没有办法识别部下是对他忠诚还是对刘邦忠诚,更不用说以某种办法控制对他不忠诚的部下。没有这些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开国之君,三分天下是不可能的,即使他听了蒯彻的劝告,其结果只可能是悲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楚汉之争险成“三国”:强大的韩信为何不称帝?
楚汉之争险成“三国”:强大的韩信为何不称帝?易中天在评历史人物时曾讲过韩信,说他为什么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见易中天《品人录》)。也还有一些别的人的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政治头脑等。这些说法对吗?按当时情况看,没有出现“三国”,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窃以为第二种可能性要比第一种可能性大。韩信脱离刘邦自成一系的时机应该在项羽和刘邦相持,谁也无法取胜,而他正好消灭了项羽派去攻他的龙且大军,兵力大增时。这时有两人劝说他。一是项羽派去的武涉,韩信拒绝了,这很正常,说客是为项羽的利益而来的,项羽终久是敌国。另一人则是蒯彻(即蒯通),没有其它背景,从其说辞中看也确是从韩信的利益出发的。蒯彻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
· 韩信若称帝楚汉之争将成三国鼎立?
易中天在评历史人物时曾讲过韩信,说他为什么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也还有一些别的人的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政治头脑等。这些说法对吗?按当时情况看,没有出现“三国”,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窃以为第二种可能性要比第一种可能性大。网络配图韩信脱离刘邦自成一系的时机应该在项羽和刘邦相持,谁也无法取胜,而他正好消灭了项羽派去攻他的龙且大军,兵力大增时。这时有两人劝说他:一是项羽派去的武涉,韩信拒绝了,这很正常,说客是为项羽的利益而来的,项羽终究是敌国。另一人则是蒯彻(即蒯通),没有其他背景,从其说辞中看也确是从韩信的利益出发的。蒯彻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说辞要点有四: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军力就...
· 三国:司马昭有称帝的本领却为何没有称帝!
三国时期有谁掌握大权,却不慕帝王的虚名呢?曹操,司马昭都是这样的人。实际上,司马懿和司马师都不具备司马昭可以称帝的条件,司马懿在曹魏时,光是和诸葛亮周旋就耗费了十数年,后来外患好不容易解决了,曹爽又开始专政,压制的司马懿喘不过气来,司马懿费尽心思,才搞定了曹爽,使得曹魏政归司马氏,内忧外患平定之后,司马懿该称帝了吧!可以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六七十岁了,年弱体衰,即便他有野心称帝,也没有身体支持了,所以,司马懿没有称帝是必然的。司马师就更不必说了,接过父亲大权的他,竟然在一次征讨东吴的过程中,被反叛的文氏父子袭击,导致旧疾复发,还没能发光发热,就早早去世。因此,司马昭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重要人物。网络配图司马昭,是司马懿的次子。与司马师相比,他则显得更加聪慧果决,更能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更有野心和手段。他能够下手将嫂子毒死,也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让父亲篡位,司马懿预感到将来司马家成也在昭败...
· 多尔衮有三次机会称帝为何最终没有当皇帝?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十几岁就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在皇太极死后,拥立只有6岁的福临继承大统,福临那时候年纪还很小,于是封为摄政王,独揽大权,恐怕那时候人们只知道多尔衮,没有人知道还有福临这个皇帝吧!但是可惜的是,在多尔衮的黄金年龄,意外坠马身亡,享年39岁。网络配图有人认为,在多尔衮大权在握,文武双全,自己为何不废除对自己没有威胁的福临,自立为皇了!多尔衮一生有很多机会离皇位只有那么一点距离,但是多尔衮一生都没有踏破这一步。第一次就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以后,努尔哈赤对多尔衮非常喜欢,废除太子代善,把他安排进入只有8人的共议国政,那时候的多尔衮只有8岁,还把自己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大部分给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和多铎,还表示在自己死后有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旗主,还给多尔衮精锐的一旗。这样一来,他们三兄弟的实力就很厉害,努尔哈赤这样安排,也是在为多尔衮铺路,但是可惜的是,努尔哈赤...
· 曾国藩称帝之谜:手握重兵为何没有称帝?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网络配图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时,通过组建湘军,掌握地方大权,到1863年湘军攻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