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何“夺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场关键性内战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72
转发:0
评论:0
1、景泰病重,暗流始动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俘。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英宗弟郕(读:chéng)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次年,英宗被释归,被景泰帝幽禁于南宫。世事难料,景泰八年,为巩固自己的权位而煞费苦心的景泰帝,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一时间,大臣们手忙脚乱,因为"储位未定"。他们寄希望于皇上霍然痊愈,危机便可以暂时获得缓解。文武百官天天都到左顺门问安,每次都是太监兴安出来发布消息,时日一多,他不耐烦了,说道:你们都是朝廷股肱耳目,不为社稷考虑,每天徒劳问安有什么用?他的意思是在暗示大臣,应该早日册立皇储。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读:yíng)召集大臣会议,请求景泰帝,重新册立沂王朱见深(即后来的明宪宗,英宗长子,代宗年间曾被废为沂王)为皇太子,推举内阁大学士商辂(读:lù)起草奏疏。萧镃(读:zī)提出异议,说:

  1、景泰病重,暗流始动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俘。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英宗弟郕(读:chéng)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次年,英宗被释归,被景泰帝幽禁于南宫。

  世事难料,景泰八年,为的权位而煞费苦心的景泰帝,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一时间,大臣们手忙脚乱,因为"储位未定"。他们寄希望于皇上霍然痊愈,危机便可以暂时获得缓解。

  文武百官天天都到左顺门问安,每次都是太监兴安出来发布消息,时日一多,他不耐烦了,说道:你们都是朝廷股肱耳目,不为社稷考虑,每天徒劳问安有什么用?他的意思是在暗示大臣,应该早日册立皇储。

  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读:yíng)召集大臣会议,请求景泰帝,重新册立沂王朱见深(即后来的明宪宗,英宗长子,代宗年间曾被废为沂王)为皇太子,推举内阁大学士商辂(读:lù)起草奏疏。

  萧镃(读:zī)提出异议,说:沂王既然已经退了,不可重新册立,只能提出“早建元良”(尽快册立太子)的请求。都察院左都御史萧维祯举笔说:我请求更改一个字,把“早建元良”改为“早择元良”。

  大臣们联名签署的奏折送到景泰帝的病榻前,得到的批示是:“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

  然而,景泰帝真的是“偶有寒疾”吗?非也。他十二月二十八日一病不起,连最重要的仪式--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贺也不得不取消。正月十五的郊外祭祀仪式不能取消,正月十二日,他把武清侯石亨叫到病榻前,命他代行祭祀。

  2、所托非人,酿成大错

  石亨是陕西渭南人,出身将门世家,善骑射,有胆略,手提大刀,轮舞如飞,而且仪表威武,四方面孔,魁梧身材,美髯及膝。

  景泰帝即位后,接受兵部尚书于谦的推荐,任命石亨为五军都督府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封为武清侯,授予大将军头衔。石亨代表皇帝去郊外祭祀,可见此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小可。

  然而,景泰帝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铸成了大错。石亨虽是一介武夫,却机敏过人,在景泰帝病榻前,近距离观察,皇上已经病入膏肓。一旦景泰帝驾崩,将拥戴谁继位,何去何从?

  他从宫来,立即与都督张軏(读:yuè)、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掌管京营的太监曹吉祥一起密谋。

  他说:皇上病危,拥立皇太子,不如恢复太上皇的帝位。为什么呢?他说了四个字:“可邀功赏。”这四个字含义颇深,无论拥立谁为皇太子,都属于正常程序,并无“功赏”可言;恢复太上皇的帝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尤其出乎太上皇本人意料,必定可以得到大大的“功赏”。

  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的英宗对他们这些功臣,毫不吝啬的论功行赏了一番。从效果来看,石亨之流的投机是成功的。

  张軏、杨善、曹吉祥支持石亨的主张,考虑到恢复太上皇帝位,带有极大的风险,弄得不好将招来杀身之祸,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参与,周密谋划。

  于是他们去找太常寺卿许彬商量,许彬表示赞同,说:这是不世之功,可惜我老了,帮不上忙,徐有贞善于出谋划策,能出奇招,何不找他商量商量?

  石亨、张軏等人连夜赶到副都御史徐有贞家中,徐有贞一听此事,大为欢喜,点拨道:一定要让太上皇知道我们拥戴他的意思。张軏回答:已经暗中把信息送到了。徐有贞叮嘱:必须得到他的赞同,才可以进行。

  一场宫廷政变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

  3、蓄谋已久,一朝政变

  正月十六日夜,石亨、张軏、曹吉祥对徐有贞说:已经得到太上皇的赞同,下一步该怎么办?徐有贞此人其貌不扬,《明史》说他“多智数,喜功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阴阳、方术。

  他爬上房顶,煞有介事地搞了一下阴阳八卦,说道:时间就在今天晚上,机不可失。于是,这几个人便开始密谋策划行动方案。

  徐有贞虽然号称“多智数”,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副“智多星”模样,但毕竟心虚,瞒着皇帝策划宫廷政变,一旦事机泄漏,必将满门抄斩。

  正因为如此,他考虑得非常周到,事先已经布置张軏,借口边关形势吃紧,派遣军队进入紫禁城,以防万一。掌握大内钥匙的石亨,在半夜四更时分,打开长安门,让军队把守要害部位。

  石亨等人乘着夜色前往南宫,天色晦暝之中,张等人有点惶恐疑惑,徐有贞催促他们加快速度,张悄悄问徐有贞:事情能成功吗?徐有贞虽然心虚,还是口出大言:必定成功!一行人马来到南宫,命随行士兵捣毁围墙,进入宫内。

  只见太上皇秉烛等候,众人一起俯伏在地,合声喊道:请太上皇登位!当士兵把太上皇抬进轿子时,天色已经微露晨曦。匆匆间,到了东华门,警卫不肯开门,只听得轿子里喊道:我是太上皇!

  于是大门洞开,一行人马来到奉天门,太上皇在殿上升座,徐有贞带领众人跪拜,口中高呼:万岁,万万岁!

  景泰帝几天前宣布十七日早朝会见群臣,因此文武大臣这天凌晨早已来到宫门等候,忽然听到殿内传来万岁的呼噪声,正在惊愕之际,钟鼓声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出来,向大臣们宣布:太上皇帝复位,请入内祝贺!

  太上皇对大臣们说:卿等考虑到景泰皇帝有病,迎接朕复位,各位继续任事如故。

  躺在病榻上的景泰帝,听到外面的钟鼓声,询问左右侍从,侍从回答:太上皇复位。景泰帝连声说:好,好!这“好好”两个字,含义复杂,既可以理解为赞同太上皇复位,也可以理解为无可奈何的叹息,对他而言,这是最坏的消息。

  太上皇复位,旧史家把它称为“英宗”或“南宫”,虽然是,英宗却不再沿用正统为年号,而是把景泰八年改为天顺元年。“天顺”二字的内在含义,彰显英宗是顺应天命。

  徐有贞起草的即位诏书,除了显示皇恩浩荡的大赦,就是强调“攘位幽闭”,一场政治报复不可避免。

  4、英宗,祸及于谦

  英宗的当天,就任命有功之臣徐有贞以原官兼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次日又加上兵部尚书头衔,事实上成为内阁首辅。“夺门之变”功臣石亨进封为忠国公,张軏封为太平侯,杨善进封为兴济伯,曹吉祥的养子曹钦晋升为都督同知。

  以后陆续加官晋级的有功官员,达三千人之多。

  与此同时,对“攘位幽闭”的政治清算,也在大张旗鼓地进行,英宗和徐有贞们下手毫不留情。首当其冲的就是少保、兵部尚书于谦,以及内阁大学士王文。

  英宗复位后的第五天,即正月二十二日,就处死于谦、王文,并且抄了他们的家。

  当初廷臣会议,请求复立沂王为太子,王文与陈循不敢违背景泰帝的心意,主张“请择元良”,一时间中外盛传王文与太监王诚等,企图召立襄王世子为太子。这就成为王文的罪状。

  至于于谦,因为结怨于徐有贞、石亨,而。

  于谦、王文被捕入狱,徐有贞、石亨唆使言官弹劾,并且以“迎襄王世子”的罪状,强迫他们招供。

  司法部门苦于缺乏证据,徐有贞说:虽无显迹,意图还是有的。主持此事的司法官员阿附徐、石之流,居然以“意欲迎襄王世子”定案。王文愤怒之极,目如火炬,据理抗辩。

  于谦在一旁冷笑道:这是石亨等的意思,辩它作甚?不论事情有无,彼等一定要置我辈于死地。

  果然如此,法司的结论是:以“谋逆”律处以极刑。英宗有点犹豫不忍,说:“于谦实有功。”

  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指‘夺门之变’)为无名。”英宗决定,减一等改为斩首,抄家,家属发配边疆。

  于谦的死是一幕悲剧。英宗被俘后,景泰帝临危授命,于谦力挽狂澜,日夜辛劳,常常在值班室过夜,很少回家,因此颇受景泰帝宠信。

  有次他痰疾发作,景泰帝不仅派遣太监轮番前往探视,而且亲自上万岁山砍伐竹子,取竹沥送给于谦。《明史·于谦传》对此感叹道:“宠谦太过!”景泰帝下台,他自然难逃一死。

  他死后,家被抄,没有什么财产,清贫萧然,仅有一房书籍,还有皇帝赏赐的玺书、袍铠、弓剑、冠带之类。都督同知陈逵感念于谦的忠义,收殓遗骸。次年,于谦女婿朱骥把他归葬杭州。

  景泰帝自己的下场也不妙。二月初一,英宗以“皇太后诏谕”的形式宣布:废景泰帝,仍为王,迁往西内居住。十七日,突然病逝。

  关于他的死,史无定论,一说病死,一说害死。

  从种种迹象判断,害死的可能性极大。英宗对“攘位幽闭”始终不能释怀,是一个原因;害怕景泰帝东山再起,也来一次,是另一个原因。

  景泰帝的祭葬礼仪一如亲王,但谥号是一个贬义字:“戾”,是英宗对他的盖棺论定。他的嫔妃们,英宗赏赐他们上吊自尽,为“戾王”殉葬,一起安葬于西山。令人唏嘘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是西汉由盛转衰的皇帝
刘�]可以算是一个幸运的人,本来他的父亲汉宣帝刘询是流落在民间的皇室子孙,生活状况苦不堪言,也许他会跟着受一辈子的苦。但是上天就是眷顾着他,刚出生没几个月,他的父亲就时来运转,当上了汉朝的皇帝。于是他这个儿子刘�]也不用继续跟着受苦。然而他又是不幸的,因为没过多久,在两年之后,他的生母许平君就被人谋杀了。别看他是汉宣帝的第一个儿子,但是因为没有什么才能,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被汉宣帝喜欢,甚至还差点被汉宣帝废了。不过因为汉宣帝和刘�]的生母许平君的感情非常好,又是患难的夫妻,因此怎么也不忍心将他们的儿子废掉。尤其是许平君被人谋杀之后,只留下了刘�]这一个儿子,所以汉宣帝就更不能将他废掉了。在汉宣帝时期的权臣霍光去世以后,公元前67年4月,刘�]被汉宣帝册立成太子。公元前49年10月,汉宣帝驾崩,刘�]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西汉的皇帝,也就是汉元帝。尽管刘�]的父亲汉宣帝将西汉的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军事...
· 蜀国由盛转衰的一场战役夷陵之战的真相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带兵进攻孙权,跟东吴的军队在夷陵展开了激战。原本很有希望取胜的刘备,为什么突然之间就被打败了?他在攻打吴国的时候做错了什么呢?诸葛亮这么厉害的人物为什么不愿意让刘备去进攻东吴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刘备一生的最后一次战斗。赢着赢着就输了公元222年,刘备为了给自己的兄弟关羽报仇,把全国上上下下的兵力集中在一起,准备好好地教训吴国。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刘备从蜀国一直打到吴国的夷陵,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战斗都胜利了。孙权很害怕,就叫人去跟刘备说情,劝刘备和自己结盟,一起对抗魏国。刘备因为关羽被杀了,特别伤心,哪里肯放过吴国?他杀死了孙权派来的使者,拒绝了孙权的提议。孙权没办法说通刘备,只好派之前成功迷惑了关羽的陆逊带领军队去抵挡刘备的进攻。陆逊看蜀军士气特别旺盛,再加上为给关羽报仇的着急心情,而且自己军队占的地形没有优势,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故意命令手下的将领打败仗,把刘备引导自己选定...
· 刘据之死为何是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吗
汉武帝的儿子刘据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生母是卫皇后,所以也称他为卫太子。刘据出生于公元前128年,在公元前122年被立为太子,和当时刘彻被立为太子是同一个年纪。刘据是刘彻的第一个儿子,而且在刘彻即位十多年的时间里唯一的一个儿子,当时田蚡还对刘安说,刘彻没有太子,将来刘安会是天子,但是刘据的出生让汉武帝都喜出望外。汉武帝和刘据的图片卫夫子受宠与汉武帝10年之久,在汉武帝29岁之前生下3个女儿,也在汉武帝即将而立的年纪生下第一个皇子,当时的刘据是庶出的长子,汉武帝当时为其取名为据,同年立卫子夫为皇后,大赦天下,因此刘据成为嫡长子。刘据7岁被立为太子,汉武帝大赏天下,刘据是被汉武帝寄予厚望的,所以为他精挑细选老师已教导他,而且汉武帝在刘据成年后,为他建了博望苑,本来不喜欢臣子结交宾客的汉武帝,为了儿子建苑专门交往宾客所用,当时刘据门下人才济济。但刘据的性格和母亲卫子夫较为相像,温和宽厚。随着时间...
· 我国传统茶业的由盛转衰(三)
古代茶业的最后骤起和大落要谈古代茶业的向近代发展,就有必要先讲讲西方茶的饮用和贸易历史。因为,近代茶业,从某种角度来说,主要就是中国和西方茶叶贸易的事业。那么,关于饮茶和茶的知识,是什么时候从我国和东方传到欧洲、播及全球的呢?更悠远的情况,已说不清楚,从现在能够见到的确切记载,欧洲出版的最早介绍茶叶的著作,是16世纪50年代威尼斯作家拉马歇所写的《中国茶》;最早把茶运销西欧的,是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自此以后,当时被称之为“草药汁液”的茶叶,首先在西欧上层社会风传了开来。接着由西欧、中欧传遍整个欧洲和世界其他许多地方,使茶和丝绸,成为中国和西方贸易的两种主要商品。茶在中国的传播,就从西汉王褒《僮约》为始,至唐朝中期普及南北,共用了800多年。但是,茶从17世纪初首输荷兰,由欧洲进一步传饮美洲、非洲和澳洲,也只用了仅一个多世纪。当然,这与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
· 我国传统茶业的由盛转衰(二)
传统茶学的由盛转衰在近代茶叶科学出现以前,我国有关茶的知识和科学技术,集中也主要表现在古代茶书之中。我国自陆羽《茶经》首创茶学起,经唐、宋二代的发展,古代或传统茶学至明代中期和清代初年的这一阶段,达到了一个极其发展和娴熟的阶段。不妨先从我国古代茶书的撰刊数字上作些分析。我国历史上究竟撰刊过多少种茶书,因散佚情况严重,可能现在谁也难以得出一个确数。比较而言,已故著名农史专家万国鼎教授的《茶书总目提要》,比较详细一些。据《茶书总目提要》收录,我国从唐至清,共查得茶书98种①。其中唐和五代的茶书有7种,宋代茶书25种,明代55种,清代11种。当然,这里所说的“茶书总目”,也不是指历史上的古代茶书,就全而无漏。事实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如就笔者所知,我手头即还有万国鼎先生所不录的10多种茶书或存目。不过,从总的方面来说,万国鼎所搜录的茶书虽还不全,但如果将一代代的茶书进行分开单列,多少还是能够看出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