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诸葛亮为什么铁了心要北伐?北伐的意义何在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4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为什么铁了心要北伐?北伐的意义何在,公元221年秋7月,蜀汉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

  公元221年秋7月,蜀汉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诸葛亮等大臣反对,发兵大举进攻东吴。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次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临死前将国事托付与丞相诸葛亮。后主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从此,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决策者。此时,诸葛亮42岁。当政之后,诸葛亮首先和吴国停战,再度交好,这样就解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安居平五路”解决了燃眉之急。然后在国内致力发展生产,积蓄军粮。然后便开始了所谓的“连年征伐”。

  我们先来看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对得蜀之后的计划:“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可以看到诸葛亮当政之后的作法是完全按部就班来的。不过其中的“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是不可行了,因为荆州此时已经在东吴手中了,此时便只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一途了。

  “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之后,这样就该开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了。西羌由于马超的原因,一直都很支持蜀汉政权的,而南中的少数民族,就不是能“抚”平的。因此“三年春,亮率众南征”,七纵七擒,南中平。这样,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有些人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北伐误国误民,使得蜀国民生凋敝,最终亡于晋。其实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北伐是必须的。

  从表面看来,当时天下呈三分之势,相互牵制。但实际上,在刘备东征失利后,蜀汉的形势是最严峻的。猇亭一战,大军死伤过半,本来就危险的蜀汉犹如雪上加霜;再看一下三国的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再看一下地理方面,要知道,在唐朝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而广大的长江、珠江流域都是很贫瘠的,很少开发。至于蜀地,虽有天险,但是也是由于太多的山区,虽然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也不能和占据中原广大土地的曹魏相抗衡。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无一不是以地为本,以人为本,地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力的强弱。面积大的国家,收成和生产力高,人口增长快,兵源和军饷充裕,在军事上就占到了决定性的优势。历代的兵家,均是寸土必争。而当时曹魏就是占据着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中原黄河流域地区以及北荆州。而东吴所处的江东即南荆州、交州以及扬州,蜀汉所处的益州、南中相比来说是很贫瘠的。

  那么,有人就会认为了:既然蜀汉处于劣势,那么就应该全力发展内政为上,以逸待劳。但是曹魏政权会如宋襄公一样任你发展,等到你发展好了再和你开战?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放弃军事就是自取灭亡。在这种意义上讲,北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不仅如此。

  此时荆州已失。蜀国经历大败,魏国却有渔人之利,此消彼长,力量更是悬殊。关中已经成为魏国的首号攻击目标。虽然再度和吴国联盟,但是两国关系亦不牢固。蜀国发展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自力更生。但单纯的防御又不太可能给予足够保证。因此,蜀国只有先发制人,出兵伐魏。

  而在当时的当时曹魏政权虽然已经完全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始休养生息。但是仍未完全巩固稳定,人心也完全归化。百姓们一旦过开了和平时代的生活,经济上有了起色,对现任统治者便不太会有极端的反感情绪。任由这样的局面延续下去,曹魏政权的统治便越来越有根基,对原来的东汉刘氏政权的忠诚度也就更淡了。长此以往,蜀汉仅存的“正统”有时势必丧失殆尽。因此,北伐也是不得不为之。

  而第一次出征,“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之前降魏的孟达也打算再次归蜀,正是曹魏人心不稳的表现。具体到战略上,战争当中,防御方有个心理上的劣势。攻方如果失败,可以撤退。但防守的一方如果失败,就难有活路,甚至面临灭亡的危险。“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所以诸葛亮除了主动北伐,再没有其它选择。主动北伐,目的有三。最保守可以保国,保证蜀汉政权的正常运作。中可把战线推前,并控制陇右一带,扩张领土,进而增强国力。最理想的是能通过北伐完成先帝夙愿,。公元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蜀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并向后主献上了名传后世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纵使时隔近两千年,每读出师表,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出武侯之情,“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之情,千古之情。蜀国内部,反对和阻挠北伐的派系一直存在。尤其是本土的川系,反对北伐是出于其地主集团的自身利益。这些集团在蜀地拥有土地家业。即使蜀国灭亡,投降魏国或西晋仍可安心做大官。而开战不光有危险,还损害其经济利益。

  当然,北伐对蜀国的经济有一定副作用。史家并不讳言,在历时多年的北伐期间,一段时间内蜀国百姓“面有菜色”。但是,相对于不北伐的亡国亡土,流离失所要好的多。而且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也很注意修养生息。“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这说明北伐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严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发展。倘若诸葛亮的北伐比纯粹发展内政更损害百姓利益,令百姓怨声载道,绝不会为其立祠至千百年后。

  北伐当然不是轻易,而是充满风险。对于诸葛亮而言,在后方安安稳稳做太平丞相,把握大权,当然比风餐露宿,出生入死,决战沙场更符合其利益。然而诸葛亮却为自己选择了最崎岖的路。平生之愿?报先帝之恩遇?还是为了天下人。六出祁山历时七年,星殒五丈原。诚如杜工部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相满襟。渭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军中,年54岁。之后,姜维的北伐也被迫终止。于是西晋使邓艾钟会攻蜀。彼时,蜀国并非无兵无粮,成都亦是天下闻名的坚城,何况外头还有姜维守住各处关隘。但投降派却马上就劝阿斗弃械。蜀汉从此灭亡。

  “天险可守,人心不可守。自古皆然。”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进......“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众所周知,北伐曹魏,统一全国是诸葛亮平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当他第一次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时,便拟定了:占领荆益二州,安抚益州西部诸戎、南部夷越,整顿内政,外与孙权结好,等候北方有变,两路出兵进攻魏国,从而平定天下的战略方针。这个方针虽然几经挫折,特别是关羽失荆州,致使诸葛亮两路出兵进击中原的计划为之流产之后,他仍然矢志不渝。致使邓芝受诸葛亮派遣;使吴修盟,当孙权说道:“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时,邓芝竟公然宣称;“天无二主,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炮鼓,则战争方始耳。”类似事例还有一些,这充分说明北伐魏国,统一天下既是诸葛亮平生夙愿,也是以他为首的蜀国统治集团始终不渝的方针。诸葛亮北伐,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刘备救复汉室的遗愿。刘备是汉室后裔,在他生前,立志要消灭曹魏政权,复兴汉室。可是他这个宏愿未及实现便死去了。临死之前,他把诸葛亮召到永安宫...
·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非要北伐呢?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一个伟人可以创造历史,但是怎么说呢?创造历史不光只考虑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还需要运气。虽然当时曹魏外患严重,但是内部并未出现严重的政治动荡和明显的大的隐患,反而是蜀汉内部矛盾尖锐。胜利可以掩盖内部矛盾,但只要出现前线有失败的隐患,蜀汉内部的矛盾肯定会对诸葛亮产生很大的掣肘。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中为根据地,先后对曹魏发起了五次战争,史称诸葛亮北伐。这五次北伐中,第一次与第五次是大型全面的战争,第四次是中型区域战争,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小型局部战争。第一次与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从陇西道进军陇右,在祁山(今甘肃天水附近)与魏军展开拉锯,街亭之战、木门道伏击等许多历史上的经典战役便发生在当时的陇右地区。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渭河南岸)隔着渭水对峙,诸葛亮本想屯田屯兵打持...
· 桓温北伐的故事:桓温为什么要北伐结果又怎样
桓温最近很着急,眼看着洛阳沦陷西晋灭亡快过去40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北方南下士族(简称“北一代”)如王导、庾亮们相继去世,北二代、北三代相继主政,他们对北方的印象越来越模糊,那时候不像现在通讯发达,很多北三代对洛阳是个什么概念都不清楚了,大部分人除了寄情山水、清谈阔论、优游处世外,谁还能提起精神来去收复故土?就在这时,北方传来一个利好消息,那里大乱了,后赵国主石虎病死后,内部发生政变,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北方的情况给了东晋一个很好的机会,此时不征更待何时?桓温就上书晋穆帝请求出征。要不要北伐,要不要派桓温北伐,这是个问题。对桓温的请求,朝廷出于两个顾虑,没答应他。一是祖逖、庾亮他们都北伐过,最后都不了了之,他们不想再折腾了,小朝廷就小朝廷吧,好歹也是个安乐窝。二是担心桓温功勋日盛,难保心生异心...
· 诸葛亮5次北伐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诸葛亮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国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孙策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
· 诸葛亮其实不想北伐为何还偏偏要北伐
此千古名词隆中对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倒背入流,而其中“待天下有变”之谋,更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策,令后世无数兵家对诸葛亮敬为天人,举为谋略家之祖。卧龙初现,三分天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称卧龙,东汉末年琅琊郡人(今山东临沂),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诸葛亮少年时便聪慧过人,后师从名士,因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鬼神莫测的谋略,以至当时有“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的说法。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奇谋让刘备茅塞顿开。在追随刘皇叔之后,诸葛亮是得遇明主,而刘备更是对他言听计从。此后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奇谋连出,助刘皇叔取荆州、定川蜀、平汉中,实现了隆中对时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匡复大汉之是时间的问题了。网络配图夷陵之战,刘备输光了蜀国北伐的本钱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因病去世于五丈原。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天妒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