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八旗军灭亡敌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竟是编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9
转发:0
评论:0
和网上一些人说的不一样,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并不是文盲。明末大儒黄道周在《博物典汇》卷20《四夷》一文中写道:“(努尔哈赤)读书识字,好看三国、水浒二传,自谓有谋略。”按照萨尔浒之战中被俘的朝鲜人李民寏的记述:“闻胡将中惟‘红歹’仅识字云。”(李民寏《建州闻见录》)李民寏的说法来自道听途说,不那么准确,起码创制满文的额尔德尼和噶盖,都是熟悉蒙古文和汉文的大臣,这一点,明人谈迁在《北游录》里就有佐证。当然,由于“红歹”,也就是皇太极的汉文学自汉人龚正陆,朝鲜人的记载是:(万历二十年)“俺差人杨大朝入虏中,见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龚正六(吴音同陆),年少客于辽东,被抢在其处,有子姓群妾,家产万金,老乙可赤(努尔哈赤的朝鲜称呼)号为师傅,方教老乙可赤儿子书,而老乙可赤极其厚待。虏中识字者,只有此人,而文理未尽通矣。”(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边疆小部落的小人物,大明朝廷是不关注的...

  和网上一些人说的不一样,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并不是文盲。

  明末大儒黄道周在《博物典汇》卷20《四夷》一文中写道:

  “(努尔哈赤)读书识字,好看三国、水浒二传,自谓有谋略。”

  按照萨尔浒之战中被俘的朝鲜人李民寏的记述:

  “闻胡将中惟‘红歹’仅识字云。”(李民寏《建州闻见录》)


  李民寏的说法来自道听途说,不那么准确,起码创制满文的额尔德尼和噶盖,都是熟悉蒙古文和汉文的大臣,这一点,明人谈迁在《北游录》里就有佐证。

  当然,由于“红歹”,也就是皇太极的汉文学自汉人龚正陆,朝鲜人的记载是:

  (万历二十年)“俺差人杨大朝入虏中,见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龚正六(吴音同陆),年少客于辽东,被抢在其处,有子姓群妾,家产万金,老乙可赤(努尔哈赤的朝鲜称呼)号为师傅,方教老乙可赤儿子书,而老乙可赤极其厚待。虏中识字者,只有此人,而文理未尽通矣。”(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边疆小部落的小人物,大明朝廷是不关注的,但是这个龚正陆却是皇太极的启蒙老师,虽然说“文理未尽通”,教学生考不了状元,识文断字却应该错不了,而他平时还为努尔哈赤的弟弟、诸子讲《三国》、《水浒》,乃至历代故事,却实实在在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建州核心层开了眼界。

  所以,努尔哈赤开启的统一东北诸部的战争,并不像他的先辈蒙哥帖木儿、王杲,只是部落对部落的征服,而是一场有规划、有组织的“革命”,也正因为如此,建州乃至后来的后金、清朝才能越打越强。

  蒙古国现存的女性萨满,不过属于草原萨满文化圈,和清朝所属的森林萨满文化圈又有众多不同。

  正如“创造”了蒙古民族的成吉思汗一样,努尔哈赤对诸部征服之后,进行了打破旧部落界限的重新编组,成吉思汗是编为“千户”,用旧将为“那颜”,再将千户封给诸子,而努尔哈赤是编为“牛录”,提拔“牛录额真”,再将牛录划入八旗,封给兄弟、诸子统带。

  那么,打破部落界限的最重要一步是什么?

  信仰。

  努尔哈赤破哈达、辉发、叶赫、董鄂、乌拉等部时,兵马先破“堂色”(即堂子),“掠祖像神器于贝勒马前。”(富育光、孟慧英《满族的萨满教变迁》,《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4期)

  这个堂子里往往供奉着各个部落的祖先神,以及山川、名木、动物的神灵,毁弃其中一部分,吸纳其中一部分,类似于古罗马共和国征服强大民族之后将其供奉的神祗带回罗马供奉,是早期国家进行征服的重要手段。

  这个集中供奉地,就是他自家的“堂子”,佛阿拉、赫图阿拉这两个旧都都有,一直保留到清朝灭亡后的实物则是沈阳的“堂子”,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就开始营建,天命十一年(1626年)五月落成,不过,努尔哈赤八月就病死在叆鸡堡,基本没用上。

  到皇太极时代就比他父亲更进一步,在确认族名更改为“满洲”的第二年(崇德元年),他下令:

  “凡官员庶民等,设立堂子致祭者,永行停止。”(《大清会典》)

  也就是说,从今往后,整个“满洲”族群的祖宗和神仙,只许拜我家的,由我们一家子皇帝、亲王、贝勒,带着你拜。

  不但如此,当年,他还规定:

  “凡人祭神、还愿……宰杀牛马骡驴,永革不许……今后许绵羊、山羊、猪、鹅、鸡、鸭还愿祭神……母猪不许杀,若杀,卖者问应得之罪,仍赔猪入官。”(《清太宗实录稿本》)

  崇德三年,宁塔海牛录下苏拜因三次拜神家财荡尽,经查问,苏拜夫妇判死罪,连累之人受贯穿耳鼻之刑,以及鞭笞。

  可见,后金国家对于祭祀权力的干预之强。

  待到清代定鼎中原,迁都北京之后,祭祀仍循昔日之制,也在北京建了堂子。

  “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元旦必先致祭于此,其祭为国朝循用旧制,历代祀典所无。又康熙年间,定祭堂子,汉官不随往,故汉官无知者。询之满洲官,亦不能言其详,惟会典诸书所载。”(吴振棫《养吉斋从录》)

  “进堂子”即使在“满洲”内部,也有明确的身份区分,大内及王贝勒贝子公等,于堂子内向南祭祀,其余只能于各家院内,向南以祭。

  网友绘制的明清男子发式的变迁,如图所见,清代近300年间,剃发的传统本身就经历着不断的变化。

  之所以如此,在于当时的东北少数民族大多数还停留在部落联盟的时代,血缘部落,即一家一姓的聚居,已经在金代“猛安谋克”制度和元代“万户”制度之下被破坏,如“胡里改”、“斡朵里”等概念已经由血亲部落过渡到地缘部落,比如“斡朵里”就同为地名,在李朝史料中记录的朝鲜北部女真的生存状态,也已经混族而居,一个耕种村落中甚至会有三、四个族群居住。

  因此,聚集这些地域部落认同感的,也不再是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而是共同的神灵信仰,这些神灵本身就带有区域性,祭神的祝词,往往也带有追述本族、本部落历史的责任。

  努尔哈赤的新政权在武力征服的同时,摧毁这些小范围的认同,而代之以大群体的认同,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同样也标志着建州、后金政权虽仍嫌简陋,却已具备国家的雏形,如果拿来和中原王朝来比较,起码已经达到了西周灭亡商朝之后所建立的制度水准。

  到了皇太极时代,则仿照汉制,逐步从诸贝勒手中收权,再经过多尔衮、顺治、康熙前期对各旗旗主的权力进行了全面压缩,清朝残存的草原帝国政治形态基本消弭殆尽,在明朝的制度躯体上,快速进化为一个更有效率,也更具侵略性的中原王朝。

  康雍乾时代,保留下来的不过是“堂子”、“坤宁宫祭祀”等等已经转化为礼仪、风俗的传统,其实际意义早已不复存在,而这种“传统流失”甚至还是在三代皇帝三令五申要保留、传承的情况下实现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到乾隆时代,无论是国家级的“堂子”还是皇家内院的“坤宁宫祭祀”,竟然连用满语吟唱“神辞”的语音都出现了种种错误,其中涉及的不少神明更是只留下名字,连干什么的,做过什么都不知道了。

  待到道光、咸丰之后,那些固守的“国族旧俗”,乃至于“国语”满语,都已经被淹没在汉化的汹涌之中了,再去强调此疆彼界,其实早已经失去了意义。(原文来自一点资讯刘三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八旗的关系: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的关系?
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也有禁旅与驻防之别,编制基本上与满洲八旗相同。但汉军八旗每佐领下置领催四人,马兵三十人,步军领催一人,步军十二人,共计四十七人,与满洲八旗略异。编入汉军八旗的兵丁,不再是分属满洲八旗的奴隶,而是国家直属的军队。其地位当然低于满洲八旗,但因降清较早作战有功,军事、政治地位又都优于入关后的汉人降军绿旗。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王,所率领的旧部虽按八旗制度编制,设统领,但各自成系统,并不隶属满洲八旗或汉军八旗。在历年作战中,收降的绿旗兵,也由藩王直接管辖。“三藩”战后,康熙帝将吴三桂藩下人丁编入内务府三旗,分遣到辽东各地。尚之信藩下十五佐领兵丁,改属驻防广州的汉军旗。耿精忠藩下十五佐领兵丁,改属福州的汉军旗。原属孔有德藩下的兵丁,也编入汉军旗。
· 清朝灭亡后八旗将士都去哪了?
清朝的早期八旗子弟兵,是以骁勇善战出名的。这是他们的这份骁勇,满族人才能有机会统治中国百年。但入关的百年后,八旗子弟兵越发颓废,到最后朝廷仅对他们不敢委以重任。清朝灭亡前夕,清军的总兵力差不多100万左右,清朝灭亡后,部分军队为爱国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全军覆没,部分军队成为北洋军阀和湘西土匪。1.清军子弟兵,八旗将士清军最开始是指八旗兵,自从清朝统一天下之后,八旗兵基本不打仗,日渐衰落,在清朝灭亡前,已经找不出具有战斗力的清军了,到有几只汉人组建的湘军,淮军,北洋海,北洋新军,我们说的清军也主要指这些军队。2.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北洋海军是在淮军基础上,组建的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又称为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综合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3.北洋军阀和湘西土匪湘军和淮军,为了太平天国而...
· 清朝骁勇善战八旗军,为什么在乾隆之后腐朽殆尽了?
清朝骁勇善战八旗军,为什么在乾隆之后腐朽殆尽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我国古代,说起骑兵史上的“奇迹”一般的存在,莫过于“女真”骑兵。其崛起于12世纪,也就是我国宋朝年间,最大的成就无疑是摧毁辽国,后痛击宋朝,并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二位皇帝。这样的成就,足以证明了女真骑兵的凶悍。俗语有云,“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就是对女真骑兵的写实刻画。在随后的几百年中,女真部落在明朝末期再次崛起,清朝的努尔哈赤曾一直强调,自己所属的建州部族是“真正的女真后裔”。但在大喵看来,建州女真至于是不是“纯正血统”暂不论,但是从战力上来比较,的确和宋朝年间的“女真部落”有一些差距。但总的来说,也不算太差,作为推翻明朝建立清朝的主力军,也差不到哪去。明末时,在我国东北地区有着三个女真部族,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这三个部族也是清朝满洲八旗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1601年时,满洲部族开始扩张,努尔...
· 清朝时汉军八旗是什么概念?清朝八旗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八旗汉军,清朝八旗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是八旗中的汉军旗份佐领,并不是说八旗中的八个独立的汉军部队。他们和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一起组建成八旗军的整体,以兵籍为编制。分别归属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大旗。八旗汉军主要源头为明末主动归附后金的汉人部队,以及继而连三的战争中被清朝掳掠以汉人为主的人口,还有少部分女真人、或为明官的蒙古人等。努尔哈赤开始所建立的八旗,他的成员大多数是满人,仅有少量蒙古人和汉人。皇太极接手后,更加侧重扩张政策,而且注重调节各民族矛盾。由是对掠夺而来或投降的汉人、蒙古人等都好生安置,以此来降的汉军和蒙人不断增加,八旗已经无法接纳如此多的兵力。遂,皇太极在八旗基础之上,前后分别成立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还有原本的八旗满人,使得八旗军十分强大。汉军八旗,在对明王朝作战时补缺了满人只善平原野战,不善攻城掠地的短板,汉军八旗对清朝适应中原情况,从而因地制...
· 清朝灭亡之后守卫在皇宫的禁卫军究竟去了什么地方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晚清禁卫军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皇宫内的御林军在许多人眼里那是一个个身怀绝技,以一当十的存在,在武侠小说中更是描述的神乎其神,然而历史上并没有御林军之说,只有羽林军。御林军是民间多皇家禁卫军的俗称。那么清朝灭亡后,皇宫内的那些禁卫军去哪了呢?清朝禁卫军中的士兵多为八旗子弟,清朝前期的皇家禁卫军那战斗力没得说,到了后期以后,那战斗力直线下降,别说保护别人,保护自己都是问题。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慈禧带着光绪的等一干人仓皇西逃,身边带着数千禁卫军,然而中途遇到乱贼抢劫,所谓的禁卫军吓得动都不敢动,还有许多人直接跑了,还是岑春煊带兵护驾才化解了这次危机,后来慈禧回北京后就把这些八旗禁卫军丢一边了,再也不用他们,直接让袁世凯派兵保护自己。后来溥仪退位后,八旗禁卫军被冯国璋收为麾下,改为十六师,冯国璋死后,直皖战争后十六师被奉系吞并,后来在直奉大战中,又临阵倒戈,全都投降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