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解密:古代中原王朝的百姓是怎么称呼古印度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3
转发:0
评论:0
解密:古代中原王朝的百姓是怎么称呼古印度的?,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开首有一节,对印度作了整体的介绍。后来的标点本或是校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开首有一节,对印度作了整体的介绍。后来的标点本或是校注本,把这一节总称为“印度总述”,其中最开始的一段文字是: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讲一个国家,首先要讲到的就是名称,玄奘也不例外。玄奘讲印度“旧云身毒”,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今天阿富汗境内的一个国家,当时称作“大夏”,张骞在那里听说,在大夏的东南,还有一个国家,称作“身毒”,这个国家,离中国的西南边境还不远。历史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记载在司马迁《史记》的《大宛列传》以及《西南夷列传》中。因为这个原因,当年的汉武帝,还一度试图通过从西南方向打通到印度的通道。“身毒”因此成为中国人最早称呼印度的名称。

  不过,“身毒”一名,仅仅是中国人知道印度的开始。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到中国,从西域包括印度来到中国的人——其中主要是僧人——多了起来,中国方面知道印度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对于印度,除了“身毒”,又出现另外的一些称呼。玄奘在这里提到了“天竺”,又提到“贤豆”。其中“天竺”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的《西域传》,在唐代以前使用得最多,直到今天,也还偶尔使用。相似于“天竺”和“贤豆”,而玄奘没有提到的还有一些,例如“天笃”“天督”以及“呬度”。

  但是,玄奘从印度回来,有新的看法。在玄奘看来,过去的这些名字,用来称呼印度,都不合适,因为他们不是“正音”,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印度”。对于“印度”一名,玄奘还有解释:

  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

  玄奘说,印度这个名字,意思是月亮,月亮有很多名字,这是其中之一。如果以此作为根据,玄奘讲的印度一名,还原为梵文,就是Indu。在梵文里,Indu一词的意思,确实是月亮。梵文里对于月亮,也确实有很多称呼,随便举几个例子,就有candra,sasin,sasadhara,sasabhrt,sasānka,soma,vidhu,nisākara等等词语。

  但这里玄奘说的“印度”一词,意思真的是月亮吗?说起来有些遗憾,这中间其实有一点误会,玄奘的解释不完全对。玄奘说的“印度”,虽然原文确实是Indu,但这个Indu,与指月亮的梵文词Indu,不是一回事,因为二者的词源不一样。

  玄奘讲到的“印度”,如果要讲词源,是从梵文Sindhu变化而来的Indu,而不是指月亮的Indu。梵文Sindhu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河流,后来又专用来指今天的印度河。印度西边的居民,是讲伊朗语的波斯人。波斯人进入印度,首先遇到的大河是印度河,于是便以Sindhu作为这一片地方的名称,进而以此称呼整个南亚次大陆。梵语和古代伊朗语都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支,读音中s与h可以互换,古伊朗语中又没有dh一类的送气浊辅音,于是梵语的Sindhu在伊朗语中就变成为Hindu。Hindu一词中,h进一步被弱化,就成为Indu。

  中国人最早知道印度,从张骞开始。张骞知道“身毒”这个名字的地方,是在“大夏”,也就是今天阿富汗的北部。“身毒”一名,显然翻译自中亚的一种语言。具体是什么语言,学者们做过讨论,可能是古代的“大夏语”,只是这样的推断一时还没有成为定论。至于“贤豆”“天竺”“天笃”“天督”“呬度”等等译名,大致也都同样是在中亚语言影响下出现的词语。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提出的新的译名“印度”,虽然有玄奘的解释,但追本溯源,仍然还是来自Sindhu一词。

  古代的希腊人,最初是跟波斯人打交道。通过波斯人,希腊人知道了印度。希腊语中没有h音,希腊人就称印度河为Indus,印度人为Indoi。今天英语中的India,德语和法语中的Indien,以及其他印欧语言中“印度”一词,都由此变化而来。

  在“印度”的意思是月亮这个问题上,玄奘虽然说得不完全准确,但他却很正确地指出了一点,那就是“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意思是对于印度人而言,不称印度为印度。古代的印度,由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组成,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名字,印度人在什么地方,更多的只是称呼自己所在的国家的名字。只有印度以外的人,往往把印度看做是一个整体,才把印度称为印度。玄奘说的“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即为此意。

  南亚次大陆上的这么大的一个地区,印度人自己称作什么呢?最早的时候,印度人,例如在古代阿育王的石刻铭文中,曾经用“赡部洲”一名来指印度。但“赡部洲”的意思,或者代表了整个世界,或者作为“四大部洲”之一,至少代表了世界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只是那时的印度人似乎也认为,印度的土地也基本上就代表了普天之下的土地。稍晚一些时候,印度人对印度的范围有了更准确的了解,有了一个新的名称,称印度为“婆罗多国”,梵文的原文是Bharatavarsa。“婆罗多”是印度古老传说中的一位国王的名字,“婆罗多国”意思就是这位“婆罗多王”统治的国家。到了今天,在印度的语言里,印度人提到印度,仍然是用这个名称。

  印度在中国的西边,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信仰佛教的中国人,印度也可以称作“西方”或者“西天”。“西方”或者“西天”这两个名字,由于佛教信仰的渲染和《西游记》一类的故事的流传,也成为中国人熟知的印度的代名词。但不管是旧的译名,还是常用的代名词,一个事实是,从玄奘开始,中国人就称印度为“印度”,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今天。

  从“印度”的意思是“月亮”这一点出发,玄奘还有更多的解释,这些解释也很有趣:

  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

  这一段话,虽然只是玄奘的发挥,但是把印度大大地称赞了一通,从玄奘信仰佛教、热爱印度的角度讲,可以理解。

  对于玄奘的说法,就是在唐代,也不是没有不同的意见。在玄奘赴印求法四十年之后,唐高宗时代的义净法师也到了印度。义净也写过一部很有名的书,书名是《南海寄归内法传》。义净在书中讲:“或有传云,印度译之为月。虽有斯理,未是通称。且如西国名大周为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就是中国。这里的“大周”,就是“大唐”,因为义净写书的时候,是武则天做皇帝。义净也在印度学习和生活了多年,他的说法,显然是正确的。

  不过,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其他说法则没有什么问题。玄奘继续讲:

  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印度也可以称作“婆罗门国”。这个名称,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也提到了。义净讲的话跟玄奘几乎完全一样:“五天之地,皆曰婆罗门国。”“婆罗门国”一名的梵文原文,是Brāhmanarāstra。

  印度的古代社会,曾经有过种姓制度,所有的人,被区分为四大种姓。这四大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中最高的是婆罗门种姓。外国人到了印度,看到印度人分为各种种姓,都有很深刻的印象。婆罗门代表印度古代思想中最高的理念“梵”,把印度称作“婆罗门国”,也隐含有这样的意思。

  接下来玄奘还讲了印度的地理大势: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馀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馀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垄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如果用今天的印度地形图或气象分布图做对照,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确实是“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印度的北边,是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山峦延伸,丘陵起伏;东边地势平整,农业发达;南边有山,森林茂密。西边土地干燥,有大的沙漠。玄奘的这些描述,再准确不过了。对南亚次大陆这么大的一个地区,对它的地理大势,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能有这样清楚的认识,其实很不容易。显然,这一方面是因为玄奘广博的学识,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有过遍游五印度的经历。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名称,仔细地考察起来,可以说隐含了不少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古代的中国人怎么称呼印度,更多的还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交流,曾经有过怎样有趣的一些细节和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夷: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
东夷,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夷"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中国(方位概念,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这种说法被现代权威学者证明是错误的),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东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称呼上是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或是对东方各部落的泛称,也是汉族的族源之一。考古上,东夷文化发源于鲁中泰沂山区(今山东省中南部),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称呼上,夏商周...
· 古代中国被外国是怎么称呼地?中国又是怎么称呼外国的?
作为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了数千年的古国,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创造了无比灿烂的辉煌文明,可以说,古时候的中国在社会中的各个方面,都能在世界范围内排到No.1,这也让中国成为了古代的超级大国。众所周知,在古代,许多周边小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国,他们不仅在文化和军事乃至科技上向中国学习,甚至,连自己国家的名字都交给了中国来定,像史书中记载的日本、北韩和越南等国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我国对欧美国家的称呼都是由英文直译而来的,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利坚合众国等。但是,除了“China”我们却不知道外国人怎么叫咱们。其实,印度在古代对中国的称呼是十分阔气的的,只是现在知晓的人很少罢了。这个名字翻译成汉语是“震旦”,有撼动天地的意思。关于此词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在当时著名的史书《方志卷》里有着关于印度对中国的描写:“中天竺国东至震旦国六万里”,意思是天竺国离震旦国距离大约六万里,而这里...
· 百姓曾指百官吗?百姓称呼的由来
"老百姓"现在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但在古时,“百姓”并非指广大的平民阶层,而是指贵族群体。几千年前,黄河流域有几个强大的部落:黄帝、炎帝、夷与九黎,经过多年混战,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导,炎帝族与夷族辅助的部落联盟,并成功战胜了九黎族。这个联盟的核心是由约一百个氏族构成,这些氏族的成员便被统称为“百姓”。而战败的九黎族俘虏就被称为“黎民”,两者相当于奴隶主与奴隶。“百姓”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是雍。”这里,“九族”指的是尧帝的亲属族群;“百姓”指百官;而“黎民”则是指奴隶。“百”在此处代表数量众多,“姓”则是族号,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拥有姓氏,奴隶则没有姓。清代学者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中明确指出,“百姓”特指担任官职者,而非寻常百姓。这意味着“百姓”最初是仅次于诸侯的官员们的专属称号,直到战国以后,“百姓”才逐渐演变为人民群众的统称。除“百姓”外,...
· 看看古代男子是如何称呼小老婆的?古代妾的地位
古人是如何称呼小老婆的?中国最早的小老婆,可能来自两个地位悬殊的族群。一个是无法把自己当人看的犯了罪的女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女子有罪者为人妾。”即完全的泄欲工具。另一个则比较尊贵,朱熹在集注里提到的“归妹”,指的是殷商或更早时期贵族之间出现的媵婚制,姐姐出嫁,妹妹或其他近亲女眷媵陪。除姐姐是正妻外,其他女性都属于小老婆范畴。大家所熟知的娥皇女英嫁舜的传说,如今难以考证是否分了大小,但肯定是媵婚的源头。媵婚制,在春秋时期仍盛行,如《左传》、《公羊传》等书均有记载。奇怪的是,到了战国以后,媵婚在文字记载中却销声匿迹了。咱们且不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单说小老婆的称谓变迁,或能找到一些有趣的文化观念及习俗。最通俗的称呼正妻以外的小老婆,古人一般将她们统称为妾。妾这种称呼,多见于书面文字,历史最久远,也最为人知,其普及程度堪比今天的“二奶”.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人的日常口语中,对于小老婆,往往并...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中原古代王朝寻迹
上古时期的“中国”,指的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河南正处在这一区域。中原温和有利的气候环境、广袤肥沃的膏腴之地、便利通达的交通条件、加之黄河一往情深的无私哺育,使中原成为早期人类的理想栖息地、原始文化的发展中心和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在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进程中,中原长期作为王者之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军事中心。作为华夏文明最重要的策源地,中原地区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发展脉络清晰,且传承有序。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分布在嵩山周围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其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原始宗教中的龟灵观念风行,甲骨契刻符号与后世的殷墟甲骨文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而以七孔骨笛为代表的原始音乐文化,更是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高度,这些可能已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的骨笛,今天仍然可以吹奏出优美的旋律。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是广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