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解密: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7
转发:0
评论:0
解密: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宰相制度早在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就被明文废除了。但这种说法虽相

  宰相制度早在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就被明文废除了。

  但这种说法虽相沿已久,其实并非毫无问题:明太祖朱元璋明文废除的其实是“丞相”,而不是“宰相”。

  在《皇明祖训》中记载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事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很显然,朱元璋只是不许子孙再恢复自己废除的丞相一职,而并无一字提及不许恢复宰相。在中国古代,丞相和宰相其实是有重叠但并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尽管常常被混淆)。

  最初“相”是个动词,意思是“帮助”、“辅佐”,伊尹、周公、姜尚这样的人物在当时或后世会被称为“相”,而在外交活动中临时担任赞礼工作的人也会被称作“相”。后一种“相”并非固定身份,外事活动结束后便回归本职,而前一种“相”也只是一个泛称,他们并非以“相”而是以其它身份行使职责,且同被称作“相”,其权限也相差甚远,伊尹可以驱逐国王,自己居摄,周公虽然也“居摄”却要畏惧国王听信谗言后猜疑自己,而姜尚的权限充其量相当于一个高级幕僚。

  春秋末年齐景公置左右相(《左传》中公元前546年已有此职务),到战国时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相国”一职,作为文臣的最高职位。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秦国率先将相国改为“丞相”,此后这个职位大多数时候称“丞相”,有时也会改回“相国”。

  丞相的职权很大,可以负责全国官员考核奖惩(上计),并直接负责许多中枢部门,因此对皇权构成威胁,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此后直到汉朝末年,只有王莽、曹操等有篡位野心的权臣才会设法重新让自己获得丞相的职位,大司徒虽位列三公,权限已远不如丞相。

  “宰相”一词大约在南朝时开始出现,而在唐代成为普遍的称呼,所指的是有秦汉丞相类似权限、但没有丞相名衔的文官,随着中枢权柄的转移,被称作“宰相”的在南朝先后有尚书令、中书令,待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后,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都被称为宰相,但由于这三个职位很高,并不常设立(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曾任尚书令,这个职位在唐代很少授予他人),因此实际上的唐代宰相往往是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办公。从此“宰相”和“丞相”两词便分道扬镳了。

  什么叫“分道扬镳”?就是说宰相不一定是丞相,而丞相也未必是“真宰相”。

  唐、宋两代大多数时间,宰相都是以前述各类名目办公,直到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才恢复了丞相一职,且这个“丞相”的确就是宰相。而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则既设尚书令、平章政事又设丞相,且都具备宰相职权,后者这种叠床架屋的设定被元朝因袭,并进而设置了实际上是以中央外派官员、机构身份行使地方职权的行中书省丞相。

  明初的官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元代的,因此丞相就是宰相,废除丞相也就实际上等于废除了宰相,但毕竟法律条文上被废除的仍然是丞相,不是宰相,如果后来的帝王以“同平章事”之类古已有之的职衔恢复宰相,是完全可以绕开“祖训”的,之所以没人这样做,恰是因为废除宰相可以实现“事皆朝廷总之”(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让帝王觉得“稳当”,因此借“祖训”压服异议者,实现自己不设宰相、的私心。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不断借各种场合、形式抨击宰相制,甚至倘发现有官员按照当时风俗,将大学士称作“相爷”也要训斥甚至处罚,“废除丞相就是废除宰相”的错觉,其实是一代代层累,直到清代才被以上谕、朱批之类“法定”的。

  丞相在唐代曾“复活”过两次,一次是武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由尚书左右仆射改名,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又改了回去,另一次是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分别改名右相、左相,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恢复旧名称。由于当时已有“真宰相”即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这些挂名的“丞相”实际上并不是宰相。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中国只有太平天国设立了丞相职位,最初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正、又正、副、又副共24名丞相,后又增设恩赏丞相、殿左右丞相等,人数已多到数不胜数,这些“丞相”同样并非宰相,而只是职能官员——太平天国实际上是有“宰相”的,但其职衔不叫丞相,而叫“军师”。

  一些学者就此认定,“宰相”在中国只是最高文官的泛称,而并非实际职位,这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宰相”曾经作为正式官职出现过两次。

  一次是辽代。辽代官职分北面、南面两个系统,其中北面主要治理契丹人,南面则主要治理汉人,北面系统中设有宰相府,先后设立过宰相、左右宰相等,宰相府管辖五院一司,职责重大,其长官“宰相”可以被视作名副其实的真宰相。

  另一次则是太平天国。清左宗棠咸丰十年底(公元1861年1月6日)曾奏报在安徽黟县擒斩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宰相黄世瑚。如前所述,太平天国的“真宰相”是军师,黄世瑚的主帅李世贤当时还未当上军师(后来当上过),在李世贤之下,则还有主将、佐将、总提、六爵等层层叠叠的官爵,这个空前绝后的“宰相”如非左宗棠弄错,也充其量只是个中低级军官,离“真宰相”则差得太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密: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四大名砚?
砚台既是实用之器,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不论是收藏界、鉴赏界、砚雕界,还是学术界,都盛行“四大名砚”之说。如著名砚雕家、砚史学者刘演良称:“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名砚的鉴别和欣赏》,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又如台湾历史学者嵇若昕认为:“宋代是雕砚工艺史上的辉煌时代,此时端、歙、红丝、洮河四种石砚为当时四大名砚,后因红丝石停采不出,遂把陶质的澄泥砚补入,仍为宋代四大名砚”(《双溪文物随笔》,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版,第94页)。更有甚者,为了论述所谓的“四大名砚”在历史上早有成说,而误读史料,如安庆丰说:“我国‘四大名砚’之说究竟又起源于何时?目前公认的看法是出自北宋苏易简的《砚谱》,其曰:‘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中国名砚·洮砚》,湖南...
· 历史上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的才女
她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伴随武则天身边三十载,深受她的信任。她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都和武则天密切相关,婢女、女官、诗人、昭容等多种身份集于一身,她就是上官婉儿,一个名垂千古的传奇女人。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人,祖籍陇西上邽。祖父为唐朝著名文人,唐高宗时的宰相上官仪。麟德元年十二月,其祖父上官仪因得罪武则天而被污蔑,遭来杀身之祸,父亲和祖父被杀,尚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一夜之间本该是相府大小姐的上官婉儿成为了身份卑微的官婢。然而,虽身在掖庭,但母亲郑氏不曾怠慢对她的教育,上官婉儿更是继承了祖父的才华,自幼便文采出众。上官氏一族因为武则天而衰败,又因武则天而得到了翻身的机会,仪凤二年(677),14岁的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召见,武则天当场命题,让她依题着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真好像是...
· 宰相难当:中国历史上任职最久的宰相?
导读:宰相这个位置相当于皇帝的左膀右臂,享有很大的权力。但是这样好的官位自然有很多人想要得到,所以身居宰相之位的人不仅要做到皇帝满意,还要提防其它官员投下的陷阱。所以说坐稳宰相的位置很不容易,但历史上偏偏有这样的能人,竟然稳居高位不倒,这个人是谁呢?网络配图西汉丞相陈平曾总结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公卿、令尹、丞相、宰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录尚书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黜置使、枢密院、宰辅、首辅、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乃至当今中外国家中央政府里的内阁首相、内阁首脑、政府首脑、内阁总理大臣、国务院总理、国务卿等。曾经有个说法是唐朝的郭子仪(697-781年,今陕西华县人),说他为宰相达20余年,可我查了一下史料才发现,其实并不然。郭...
· 宋江虽手下众多但真正意义上的心腹却是他!
凡成大事者,离不开各路能人异士的相助,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始终不如一群人的力量,因此能够将能人收为己用之人,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任何集体组织中也就多半都会有党派之分,而各个党派的领导人,手下肯定养着一批心腹,来为他出力卖命。这一点在我国体现的非常深刻,例如古时候的大小官员,手下会有师爷、谋士等人相助,发展到今天这些人则变成为了秘书、助理之类的角色。图片来源于网络听说过《水浒传》的朋友,想必对宋江这个角色不会陌生,众所周知他乃是继晁盖之后的第三人任梁山泊主,也是任期时间最久的,而他之所以能够安稳的统御手下的上百位好汉,自然少不了他的那些心腹相助。梁山上首领众多,与其交好的也不在少数,那么在众好汉中,谁能算得上是他的心腹之人呢?首先,既然是心腹,那么所指的群体肯定非常局限,当然想要能够管住上百位好汉,一两名心腹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吴用,从最早劫生辰纲开始,就与宋江有所...
· 西周的诸侯分封制: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建立了
西周灭商后,奄有东方及江淮之地,疆域空前广阔。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在全面比较了夏商的国家制度,尤其是商朝的体制后,武王采纳箕子的建议,决定实行“封土建国”方略,这种宗法制度古时已有,至武王时才完全确定下来。即按疆土距京城的远近,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全国为若干个侯国。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以镇抚各地。其分封原则是:同姓和重要的同盟异姓侯国,分封在原殷王畿内或其重要属国地区,作为王室的藩屏,肩负着保卫周的安全;投降的殷贵族,留居在周贵族的采邑之间,便于监视;降周的殷商属国多被迁至周人势力的外围,置于接近戎、蛮的边境地区,利用他们作为抵御异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这些封国中,比较重要的如封武王师尚父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作为控制东夷诸部的重要力量;封成王弟叔虞于唐国故地(今山西翼城),建立晋国,以加强对河东戎、翟诸部落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