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代官场“白发卿相”普遍:年逾七十仍在任职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1
转发:0
评论:0
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存在一种被称为“白发卿相”的现象,就是一些身居高位的达官显要,即使年逾古稀,甚至已届耄耋,仍然继续在位,跻身政坛,安富尊荣,炙手可热。我们可以先从清代官位最崇的大学士和权力最大的军机大臣谈起。康熙朝官至大学士的王掞,雍正元年(1723年)已79岁时“以老乞休”,皇帝虽然同意“以原官休致”,但“仍留京师备顾问”,直到83岁去世。被称为“历相三朝,年逾大耋”的马齐,享年88岁,一直到雍正十三年已经84岁时才告老“病休”。康熙朝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徐元梦,在乾隆帝即位后,屡次以衰老请辞,乾隆帝则称“徐元梦年虽逾八十,未甚衰惫,可量力供职”,仍命其在内廷行走,领诸馆事,结果以87岁高龄终老于任上。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纪晓岚,晚年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之职,直到82岁故去为止。光绪时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李鸿藻,一直任职至77岁辞世之时。张之万在光绪年间担任大学士、军机...

  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存在一种被称为“白发卿相”的现象,就是一些身居高位的达官显要,即使年逾古稀,甚至已届耄耋,仍然继续在位,跻身政坛,安富尊荣,炙手可热。我们可以先从清代官位最崇的大学士和权力最大的军机大臣谈起。康熙朝官至大学士的王掞,雍正元年(1723年)已79岁时“以老乞休”,皇帝虽然同意“以原官休致”,但“仍留京师备顾问”,直到83岁去世。被称为“历相三朝,年逾大耋”的马齐,享年88岁,一直到雍正十三年已经84岁时才告老“病休”。康熙朝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徐元梦,在乾隆帝即位后,屡次以衰老请辞,乾隆帝则称“徐元梦年虽逾八十,未甚衰惫,可量力供职”,仍命其在内廷行走,领诸馆事,结果以87岁高龄终老于任上。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纪晓岚,晚年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之职,直到82岁故去为止。光绪时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李鸿藻,一直任职至77岁辞世之时。张之万在光绪年间担任大学士、军机大臣,直到85岁才“免值军机”,两年以后“以病致仕”,不足数月即去世。长期担任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79岁临终那一年还担任推行新政的政务处督办大臣。

  中枢大员如此,自然不能不影响到作为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和雄踞一方的将军都统们。乾隆后期任直隶总督的梁肯堂,嘉庆三年(1798年)已82岁时还被任命为漕运总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年过八旬”的周天爵竟然被任命为“署理安徽巡抚”,让这位已经80多岁的老人率军与捻军对阵。义和团运动时任武卫左军统领的宋庆,带领军队与八国联军作战时也已经年届八十了。如果我们考虑到清代平均寿命同当今社会的巨大差距,那个时候的七八十岁同现在相同年龄的人身体状况不可同日而语,那么这种“白发卿相”的现象就更显得特别惹人瞩目、令人关注了。

  帝王为何乐于让 老臣居高位而不退

  我国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为“致仕”,又称“致事”“休致”。历代一般以70岁为官员退休的基本年龄。为了避免有些年高体衰的官员混迹官场,清代官吏考核制度规定,三年一次对京官的“京察”和对外官的“大计”中,如果查出“年老有疾、恋职不去而被议者”,即使未满七十,也要“勒令休致”。既然如此,为什么清朝历代皇帝不惜突破制度的约束,乐于让一些朝廷重臣、封疆大吏们到了七八十岁还依然居高位而不退呢?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为了笼络大臣,宣示皇恩。清朝皇帝懂得,对尽忠尽职、勤劳国事的老臣们优加礼遇,将能起到激励鼓舞所有官员的作用。作为一种法外施恩,让本应“致仕”的官员继续任职,彰显了君主对臣下的关怀备至。所以每当那些深受宠信的大臣提出“致仕”请求时,皇帝往往会“温旨慰留”,并对其政绩大加赞誉,要求他们继续“为国事宣劳”。如果“年至即奉身以退,谁复出力为国家图庶务者”?即使对批准其“休致”的人,也给予各种优待。《光绪会典》记载:“满汉大臣年老乞休者,朝廷待以殊礼,或升职加衔,或仍给原俸,或命驰驿还乡。其尤宠异者,或赐袍服文绮,或赐御制,或官其子孙,或遣人存问,或令地方利弊仍许具疏陈奏,皆出自特恩。”所以“白发卿相”现象给人们提供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只要你对君主忠心不二,能够“圣眷不衰”,就可以永远保持手中的权力,长享富贵荣华。

  有的时候,皇帝不准老臣“休致”,并不是出于施恩,而是要求臣子们回报皇恩,为其继续尽忠效命。在张廷玉的遭遇中,颇为典型地反映了帝王的这种心态。张廷玉是清代名臣,深得雍正、乾隆二帝的倚重。先后任大学士30年,同时兼任军机大臣20余年,是有清一代汉族大臣中“配享太庙”的唯一高官。他70岁以后,身体渐衰,老态龙钟,到了上朝须人扶掖的程度。76岁时,“以老病乞休”,乾隆帝回答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并且希望他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自勉。张廷玉继续申请,乾隆帝说了这么一段话:“朕为卿思之,不独受皇祖、皇考优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余年眷待,亦不当言去。”自此,皇帝对张已深感不快,最后借故削爵,“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虽然因功免治其罪,死后也仍然配享太庙,但已经是晚景凄凉了。

  “白发卿相”现象的消极影响

  “白发卿相”现象,对于清代吏治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促使高级官员的老龄化。康熙六十年(1721年)元旦,早朝以后,大臣们同赴内廷献寿。“大学士马齐以下十四人,时大学士王旭龄年八十,松柱、萧永藻、王掞、张鹏翮,户尚(户部尚书)田从典皆七十以上,马及礼尚贝和诺,兵尚孙柱,刑尚赖都,工尚陈元龙,总宪党阿赖皆七十,礼尚蔡升元,刑尚张廷枢六十八。”试想,一群七老八十的勋臣耆宿,掌握着内阁到户、礼、兵、刑、工各部重要政权机关的主要权力,要想政治有生机活力,难乎其难。有的大臣实在精力不济,上朝时竟然打起呼噜来。

  二是增长了恋栈钻营的风气。既然一些人可以终身任官,自然上行下效,热衷于权势利禄者便想方设法延迟退休年龄。道光初年,大学士伯麟年逾七旬,步履艰难,见了皇帝不能下跪,便请求放其外任。道光帝大怒,责其“胆大妄为,莫此为甚”“只知总督之养尊处优,而不知任大责重”,命其立即“休致”。伯麟做得过于赤裸,以致碰了钉子。更多的人则从年龄上做手脚,隐瞒岁数,竟成官场风气。有人曾感慨:“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华,甚至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

  三是阻塞了新进人才的进身阶梯。对老臣过度优崇,官员退休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必然造成雍塞仕途,使年富力强的人才缺乏脱颖而出的政治土壤。雍正时,汪景祺、查嗣庭等曾上书“论列时政,以部员雍滞为言”,奏折里有“十年不调,白首为郎”的话,意思是官员一直到白发苍苍,却依然得不到升迁。其实最高统治者也并不是对此毫不知情,但在人治重于法治的社会条件下,这个问题并不能因此得到解决。

  四是进一步削弱了行政效率。封建政治本来就以弥缝搪塞为不二法门,以敷衍塞责为处世能事。为了能够在仕途立足,常常“以顺承旨意为工,阿附之外无他语”。康熙、雍正朝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大学士,“以老臣掌兵部十六年”的逊柱,任职至83岁临终,雍正帝对他的评价是“素餐多年,尚无大过”,就是说多年来一直尸位素餐,毫无政绩,但因为没有大的过失,还是给了他很高的荣耀。在这种榜样的影响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成了官员们的行为准则。

  事情就这样走向了反面。原想笼络官员、激励臣下的举措,却得到了削弱封建统治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代官场上的家奴与长随
作者: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潘洪钢还是从《水窗春呓》所讲的户部小吏向大帅福康安要钱的故事说起:小书吏要把一张名片递到福大帅手中,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他为此前后花了十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那么,他这些钱花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这就涉及到了清代中另外一类人,就是官员的家人与长随了。他要见这位炙手可热的大帅,要把名片递上去,先要过的就是家人、家丁这一关。官员的家人与长随性质上虽属于“官员仆隶”之列,却也在官僚体制中占有一席之地要说官员的家人与长随,其实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真正的家中奴仆,是侍候官员家庭或家族的人,他们照料官员及家属在家中的生活起居,与外界一般联系不多;第二个层次就与挂钩了,他们是随主人赴任到官衙的长随、家人、门子、跟班等等。以地方州县官府来说,官衙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主要是三班六房和差役等人,内部则主要是官员与师爷所在的地方。内外两个部分怎样联通呢...
· 陕西发现长7.5米的清代钢轨仍在使用
被发现的清代钢轨作者王亮、余江“1902汉阳铁厂造”“M·C-1906-A·T……”近日,有陕西网友在一座大桥上发现仍在服役的数根钢轨竟然是清代制造的,惊讶地赞叹这些上百岁的钢轨“太坚强了!”钢轨现特殊编号竟是汉阳铁厂制造据悉,发现钢轨的地方位于陕西汉中市略阳县城南边跨越嘉陵江的略钢铁路专用线,平时行车较少,常有人去铁路桥上散步观光。近日,有网友发现,在大桥的辅轨中有数根钢轨上铸有凸起的数字和字母:“M.C。-1906-A.T。”“COCKERLL-1908-AT”“KTPE-RSW1909”“OUGREE-1906AT”“NORD-EST-04-AF-B”等字样。网友根据这些信息上网查询,这段钢轨竟是清代制造。经专家鉴定,这种钢轨确实是清末民初汉阳铁厂制造的,钢轨上的“1902”“1909”等数字是生产年代,在陕西省从未出现过此类报道,应该是首次发现。此前,在...
· 陕西发现长7.5米的清代钢轨仍在使用
被发现的清代钢轨作者王亮、余江“1902汉阳铁厂造”“M·C-1906-A·T……”近日,有陕西网友在一座大桥上发现仍在服役的数根钢轨竟然是清代制造的,惊讶地赞叹这些上百岁的钢轨“太坚强了!”钢轨现特殊编号竟是汉阳铁厂制造据悉,发现钢轨的地方位于陕西汉中市略阳县城南边跨越嘉陵江的略钢铁路专用线,平时行车较少,常有人去铁路桥上散步观光。近日,有网友发现,在大桥的辅轨中有数根钢轨上铸有凸起的数字和字母:“M.C。-1906-A.T。”“COCKERLL-1908-AT”“KTPE-RSW1909”“OUGREE-1906AT”“NORD-EST-04-AF-B”等字样。网友根据这些信息上网查询,这段钢轨竟是清代制造。经专家鉴定,这种钢轨确实是清末民初汉阳铁厂制造的,钢轨上的“1902”“1909”等数字是生产年代,在陕西省从未出现过此类报道,应该是首次发现。此前,在...
· 和亲公主刘解忧为何能年逾七十携三个孙子回到故土长安?
西汉甘露三年(前51年)初夏的一天,五十年前到乌孙国和亲的她,年逾七十携三个孙子,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国。汉宣帝感慨万端,亲率百官出长安城迎接,以极高的规格安置她。两年后她安详地跨鹤西去。至此过十六年,才有了“昭君和亲”。她就是西汉和亲战略的大功臣——刘解忧公主。(一)汉武帝对北方强敌,采取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的战略方针西汉立国不久,汉高帝刘邦御驾亲征讨伐匈奴,在白登被匈奴围困长达七天后,不得不献公主给匈奴单于,以屈辱的和亲来换取边境安宁。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关山月》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就写了此事。经过数代的养精蓄锐,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开始有计划地反击匈奴。公元前120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在陇西一带大败匈奴,匈奴从此远遁大漠。西汉在对北方强敌匈奴的多年作战中取得战略性胜利后,为了巩固战果,汉武帝决定打通西域,联合西域诸国夹击...
· 揭秘:清代官场交际中有哪些陋俗?
社交礼俗中的各种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相互增进友情,以礼节密切情感,因而自然诚朴。但也有些礼节行为,不一定具有诚挚的礼敬之意,还有的社交行为,不过是利用交往礼俗去达到某种目的,属于交往中的陋俗,这些陋俗体现在方方面面。一,官场礼俗中的陋俗称谓礼俗中,某人为了恭维或讨好对方,往往用超过对方身份的尊称相称,这种风气在明清时期的官场中尤为盛行。明朝,对中央各部院长官如尚书、都御史、通政使,以及地方省级长官的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都尊称为老爷。后来地方督抚的权力加大,明末时便有称之为大老爷者。清康熙时,有人又称督抚以下的布政使为大老爷。大老爷成为更尊贵的称呼后,到乾隆年间,对中央各部院长官及地方道以上官员,都已尊称为大老爷,较低的知府、知县以上官被称为太老爷。举人、贡生等尚未得官者则称为大爷。有献媚者,对知府知县等也称大老爷。有人为了恭维督抚,别出心裁地以“大人”作为比大老爷更尊贵的称谓称之,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