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时期穿靴戴帽有讲究:普通老百姓不许穿靴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3
转发:0
评论:0
明朝时期穿靴戴帽有讲究:普通老百姓不许穿靴,以前读《儒林外史》,见两个戴方巾的秀才痛打王义安的场面,觉得那是小说家言,当

  以前读《儒林外史》,见两个戴方巾的秀才痛打王义安的场面,觉得那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最近知道,明朝确实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法令。王义安有钱但不是读书人,硬充儒生戴了一顶方巾,那是不合规定的,两个秀才见了先是喝斥他“胡闹”,继而怒从胆边生,“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

  当时朝廷对各色人等的穿着打扮有明确规定,那两个秀才正是由于关心国家大事才有那样的过激行为。这事如果发生在当下,两个读书人大概就克制约束自己了。大凡读书人,绝不是认识几个字就算称职,更不是朝廷说什么就跟着喊叫什么,他要自己思考。但那时大多数读书人放弃了思索,上面说什么是什么,根本不考虑皇帝说的对不对。当然,皇权也不允许别人思考。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的时候,往往不是新朝站稳脚跟之时。此处说句题外话,影视中曾有三国人物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音,太“影视”了,此话最早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国人士怎么会提前说出后代的语句?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颁布的一些法令良莠不齐,常呈现出小农经济狭隘的思想。比如那些有关巾帽的禁令。禁令规定,所有文武官员,除了本等纱帽外,遇到雨天,可以戴雨帽。公差外出,允许戴帽子,入城则不许。将军、力士、校尉、旗军平常只能戴头巾。官下舍人、儒生、吏员及老百姓,平时则只能戴本等的头巾。至于乡村的农夫,可以戴斗笠、蒲笠,并出入市井,而不从事农业的市井小民则不在允许之列。(据《飘摇的传统》)洪武二十五年,朝廷又申明穿靴禁令。规定只有文武百官并同籍父兄、伯叔、弟侄、子婿,及儒士、生员、吏典、知印、承差、钦天监文生、太医院医生、瑜伽僧人、正一教道士、将军、散骑舍人、带刀之人、正伍马军并马军总小旗、教读《大诰》师生等,可以穿靴,但不可以用红色扇面、黑色下桩,以免与内官内使的靴混同。因为一些地区天气寒冷,比如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及南直隶的徐州,允许百姓穿牛皮直缝靴。校尉力士和乐工,当承应差使时可以穿靴,出外则不许。其他庶民百姓,一律不许穿靴,违犯者,处以极刑。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靴子式样改变以后招摇过市的人不少,如南京五城兵马司就曾查获、严惩过违禁的人员,有一次捉住了38个人,这些人故意更改了靴筒子的样式,做成半截靴、短淙靴,靴里与靴淙一般长,还安上抹口。

  封建社会结束以后,曾一度出现以衣着打扮推断政治身份的可笑行为,说到底仍是朱元璋策略的翻版。有个外国人写过一部书探讨中国历史,他有个问题始终弄不清楚:中国社会历朝历代总是出现至高无上的皇权,为什么没有结构与原先不同的替代品?他这一问,真让人无话可说。几千年前,还是一个小农民的刘邦看见秦始皇出游,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则说:“彼可取而代之也。”以后的人虽然没有这样直白地说出来,想法和做法却和他们出乎意料的一致,其中就有朱元璋。

  皇帝影响全国人民,全国人民都有浓烈的皇帝情结,皇权一茬接一茬也就不新鲜,很自然老百姓也就有意无意以皇帝是非为是非。《儒林外史》里的王义安也就很自然被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穿靴戴帽有讲究:普通老百姓不许穿靴
以前读《儒林外史》,见两个戴方巾的秀才痛打王义安的场面,觉得那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最近知道,明朝确实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法令。王义安有钱但不是读书人,硬充儒生戴了一顶方巾,那是不合规定的,两个秀才见了先是喝斥他“胡闹”,继而怒从胆边生,“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当时朝廷对各色人等的穿着打扮有明确规定,那两个秀才正是由于关心国家大事才有那样的过激行为。这事如果发生在当下,两个读书人大概就克制约束自己了。大凡读书人,绝不是认识几个字就算称职,更不是朝廷说什么就跟着喊叫什么,他要自己思考。但那时大多数读书人放弃了思索,上面说什么是什么,根本不考虑皇帝说的对不对。当然,皇权也不允许别人思考。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的时候,往往不是新朝站稳脚跟之时。此处说句题外话,影视中曾有三国人物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音,太“影视”了,此话最早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三...
· 明朝王爷不许进入京城为什么清朝时期的不许出京呢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清朝王爷。清明两朝因为制度相似,所以常常被我们拿来做比较,但是这两个朝代对待王爷的方法,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明朝选择分封藩王,主要是从两点开始考虑的。一是要考虑到外面还有蒙古人盯着呢,要是让这些王爷们都在京城里可不行,封王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让他们可以防外敌入侵,让那些大将们去守在外面,好保证皇宫里面的人是安全的。二是要考虑到朝政的稳定性,朱元璋的儿子众多,如果都留在京城早晚都要打翻天。清朝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只有在最初的时候封过几个王爷,这也是历史上面的一些特例,自从把这些没有血缘的王爷都处理干净了以后,从康熙开始就没有再封过一个藩王了,而且关于皇上的皇子们,不管是不是亲的都不能随意离开京城,除非是得了皇上的旨意才离京,如果没有皇上开口,就算是外面的天掉下来了,也不能离开京城半步。你要说这两种方法那个招人喜欢,还是得看各个朝代的综合情况,每个朝代都有自...
· 宋朝时期墓葬方式及其讲究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繁荣时期,其墓葬方式及讲究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风貌,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丧葬观念与习俗。本文将从宋朝墓葬的主要方式、讲究以及不同方式的优劣势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宋朝墓葬的主要方式宋朝时期的墓葬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土洞墓、砖室墓和石室墓三大类,其中砖室墓最具特色。土洞墓特点:土洞墓一般为长方形竖穴墓道或窄长的斜坡墓道,洞室有长方形弧顶、方形拱顶等形式。部分土洞墓被称为“靴形墓”,其墓室平面呈窄长方形或横长方形,竖穴墓道与墓室夹角多呈锐角。葬具:多为木棺,或以陶罐置烧骨。随葬品:数量较少,常见白瓷、罐,黑釉粗瓷瓶、罐和铜钱等,偶有铁牛等。砖室墓分类:砖室墓可分为变通型和仿木结构形两种。变通型一般为方形穹隆顶,葬具多为木棺;仿木结构形则形式多样,平面呈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墓顶有穹隆顶、多角叠涩顶等多种样式。特点:仿木结构砖室墓不仅具备斗拱和门...
· 穿靴子的猫
改编作品《穿靴子的猫(1992年动画片)》,日本制作的动画片;《鞋猫剑客》,2011年ChrisMiller导演,梦工厂出品的美国动画电影,10月28日上映。外部链接TheMiaowvellousTaleofPussinBoots-APantomime/PYPScriptsPussinBootsatsurlalunefairytales.comGagliusobyGiambattistaBasilePippoanothertranslationofBasile"stale"TheEarlofCattenborough"PussInBootsatIMDB.comISBN0-374-46034-5
· “太太”古称有讲究
现在,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妻子称为“太太”。在古代,“太太”一词是不能乱称的,它有严格的等级分界线。明清时代,“太太”一词专指一二品官员的妻子,一般人是不能称“太太”的。明代胡应麟《甲乙剩言·边道诗》中说,明代中丞以上官吏之妻称太太。可是后来,“太太”一词越来越掉价,官僚士大夫之妻,都称“太太”了。《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安老爷不善经理家计,仗着这位太太的操持,也还可以勉强安稳度日。”《红楼梦》第四六回:“凤儿笑道:‘到底是太太有智谋,这是千妥万妥。’”到了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一词开始泛滥。上至大帅下到芝麻绿豆官,甚至一夜暴富有点臭钱的大户人家,都称“太太”了。曹禺《雷雨》第一幕:“去吧,跟太太说一声,说鲁贵直惦记太太的病。”杨朔《昨日的临汾》:“军官们家属更多,这些太太们领着自己的儿女,携着很多大包裹,由穿军服的随从护送着。”“太太”一词,最早源于周朝古公亶父之贤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