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解密:宋真宗咸平之治执行过哪些政治举措?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93
转发:0
评论:0
解密:宋真宗咸平之治执行过哪些政治举措?,廉政理念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

  廉政理念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倡廉的举措。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2]

  其次,宋朝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一个官员若犯贪污罪,这样,只有才德兼备者才能被选拔进入官员队伍,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

  同时,宋代吏部还建立了官员档案,这样的规定,动员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监督力量,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并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体系中,避免其再次腐败。

  第三,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受到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对于失察的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史载,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张观任解州通判,因“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被降监河中府税;河北路走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边肃贪纵故也”。

  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宋朝监察官员台官(御史)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

  首先要“鲠亮敢言”,廉洁无私,纠弹不避权贵。

  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宋朝规定,台官“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举充”。强调荐举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官员充当御史。

  三是实行官亲回避制度。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宰执不得荐举御史,宰执所荐之人不得为御史,以及与宰执有亲嫌、同乡关系或为其属官者也不得任御史。因为宰相奏举御史,御史必然与宰相结党营私,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这正是宋朝三令五申不准宰执奏举御史的原因所在。

  因为这些廉政举措,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宋王朝。

  知人善任

  宋真宗即位后,提拔了李沆、吕蒙正、夏侯峤、杨砺等人担任宰相和执政大臣,保留了张齐贤、吕端等。这些人大多能够做到忠于职守,使得此时期政治较为清明。如张齐贤在咸平元年完成了“编敕”的编撰工作,成为正式法律《刑统》之外的重要补充。提出了职田,废除了江南前面几朝苛捐杂税的建议。重用寇准,使其在澶渊之盟时能够力挽狂澜。

  且真宗能较能听取各方意见。他在即位后就通过御史台向转达他的意思,要京师内文武百官凡是他施政有误、看到利病、对军事有好的建议,都可以直接向皇帝递奏折。在咸平元年四月,他下令各路转运使轮流到京师向他述职,讲述所在地情况。咸平二年(999年),遇到大旱,要求“直言极谏”,他会给予提出好意见的人赏赐。也是这一年,他对身边大臣说他每天看奏章近百份,很有收获,他要大臣们也要看,并且把其中有益的方案挑出来。此后,他也多次下诏征求“直言”,所以这段时间上书言事特别多。

  谨慎用法

  宋真宗本人很厌恶严刑峻法,主讲谨慎用刑。又下诏废除了断截手足、钩背烙身等刑罚,禁止使用法外刑法,也严厉批评军中对逃兵施以的烙伤手腕、敲碎胫骨等做法。同时对私铸铜钱、私造管制武器等重罪都减轻处罚。

  对待嫌疑犯上,宋真宗不允许使用酷刑、搞刑讯逼供。在景德四年(1007年),有个叫潘义方县尉对嫌疑犯朱凝严刑拷打,并用牛皮套头,勒令招供。朱凝受不住作了假证,后来经查明,宋真宗撤了潘义方的职,并向全国通报此事,严令不许严刑逼供。

  同时在京设立纠察刑狱司,地方设立提点刑狱司,负责对各种刑事审判、刑罚、监狱进行监察。凡是判处徒刑之上的罪都必须要向此机构通报,这个机构有查询复审的权利。如果初审官员处理不当,此机构有权向朝廷提出,并对该官员提出弹劾。如电视剧《包青天》那种审理案件方式在宋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真宗经常跑去主持各种审决在押囚犯,特别是几乎每年夏天都搞一次“虑囚”,处理一些长期关押的囚犯,免得他们在监狱待时间过长受苦。另外他的亲自下问审理一些重大案件,如齐化基案、孙朴案等。

  官员改制

  宋真宗时,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宋初,内外官任满一年,为一考,三考为一任。特别对法司之官,既有明确的转官年限,也有严格的考课与回避制度。

  宋代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有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又规定,凡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定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

  一个官员犯贪污罪,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都要受到处罚。这使得上司很注意防范下属犯贪污罪,荐举者很关心被荐举者的德行,这就使官员贪污受到牵制。宋代吏部设有官员档案,凡犯贪污罪者都记录在案。宋代还规定,这些犯罪者,每次晋级或调动职务时,都要向吏部主动申报自己曾犯过贪污罪,并规定,此类官员不得随意更改姓名。

  “德治”就是以道德教育,启迪官吏的道德良知,使之不去越轨,但它必须与“法治”相结合:以法律约束,令其奉公守法,不敢贪污。为达到《文武七条》之“奉公”(廉洁奉公)宗旨,真宗倡廉工作的一大重点是加强监察官员自身的廉政建设。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九月,真宗“诏诸路官吏蠹政害民,转运使、提点刑狱官不举察者坐之”。

  对于失察的监察官,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张观任解州通判,因“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被降监河中府税;河北路走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边肃贪纵故也”。因为这些廉政举措,1009年的北宋,可谓政治清明,这更加速了宋王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制式改革

  岁末年节时,皇帝赐臣僚宴饮,既是增进君臣关系的需要,又是播撒皇恩的大好时机。历朝皇帝都有此举措,宋真宗也不例外。他即位不久,就“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另外,有资格参加节序赐宴官员的范围较前期大为扩大,如1009年二月,“旧制,节序赐宴,惟皇族、近列、诸帅、内职。三月甲子,始诏自今上巳、重阳,三司副使、判官及馆职事官并别置会。其后,知杂御史、三院御史、法官、开封府判官亦预焉”。即从原来的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同时,节日时还馈送朝臣节物,并客省赍签赐羊、酒、米、面;立春赐春盘。寒食神(食炎)、饧粥。端午粽子,伏日蜜沙冰,重阳糕,并有酒。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享受馈送节物的官职之广,几乎包括文武百官;节日之多,几乎全部囊括。

  宋真宗“诏自今伏日并休务”,增加了官员伏日的休务假,对官员节日之外的事假也较以前灵活,将祭奠亡亲的私忌假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官员,私忌日给假一天,并新创了饯行假。一些节假,不仅只施行于官员,那些为官府服役的工匠也可享受,比如给在福建险恶山路上运送官物的军士以旬假和节假。

  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宋真宗时期官员约一万余人。此外,还有数十万在各级官署中服役的胥吏,以及各级武职人员及其家属。其中,文武官员每年可休传统节假,还有新设假日。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吏的俸禄最高的朝代,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 

  举措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将北宋王朝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倡廉的举措。

  第一,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第二,宋朝有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严明赏罚,试用期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自然而然,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了。

  第三,建立了一整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对于失察德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

  首先要“鲠亮感言”,廉洁无私,纠缠不避权贵;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密:宋真宗咸平之治执行过哪些经济举措?
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和约之后得以增加,在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其总额已达15000万。可以说,没有1004年前的和约,就没有1009年的繁华似锦。公元1009年十一月,大手笔宋真宗作了一篇文章。众所周知,真宗是位诗人,脍炙人口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出自他的名篇《励学篇》。不过这次却非他的即兴之作,而是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真宗所立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有宋一朝,经济发达,尤善商贾,尽管赵宋的面积、人口、资源都比前朝李唐差得多,但是,宋朝的经济,在像1009年这般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时,岁入是唐朝的七倍;即便灾害频仍,岁入也是大唐的三倍左右。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官员接触钱财的机会也由此多了起来。然而北宋时期官员赃罪(贪污)的现象却减少了,尤其与相距较近的唐朝、明朝相比,更是稀少。田赋改革公元996年(至道二年),开封府所属的17个县都遭遇了...
· 解密:宋真宗咸平之治时期到底有着哪些不足?
咸平之治是在吸取了五代更迭迅速的教训的基础上,对新政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不仅成功地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而且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诸方面开创了历史新局面。不过咸平之治的主要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当时宋朝出现的具体问题上,但到真宗朝后期,并未适应时代变化对宋朝初期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谨守成宪,不思更革”,反而导致在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已经显现的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北宋王朝日渐衰败的主要原因。在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结果只中央有权而地方无权,皇帝有劝而百官无权,这便严重地影响了地方和官员的积极性,使“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出现了大量的新机构和新官员,形成了机构重叠、系统紊乱、名实不符的官制结构,结果遇事推诿,行政效率低,严重影响有效运转。在军事上为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实行“更戍法”,使“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失灵,战斗...
· 什么是咸平之治?宋真宗时的咸平之治有哪些措施
专家对于什么是咸平之治的定义是在北宋宋真宗咸平年间出现的一个少见的繁荣盛世,宋真宗即位之前国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混乱状态,而宋真宗赵恒一上位就勤于政事,任用了几个清正廉洁的大官当宰相,逐步改良政治上的弊端,并且注重农业生产,减免了五代十国以来非常繁重的税赋,使得这一时期成为北宋年间少有的太平盛世。宋真宗赵恒为了咸平之治的出现分别进行了几方面的措施,在政治上改良政治制度,任用贤臣甚至不惜越级提拔,在经济上注重铁质工具和制作技术的进步情况,而且减免了非常繁重的赋税,在科举制度上还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制,在法律方面进一步废除严刑苛法,他本人也提倡谨慎用刑。什么是咸平之治?这个问题的官方解释是一段前后经历三十余年时期太平盛世,到了996年咸平之治的主要局面大体确定下来,后世史学家统计在咸平之治这段时间内,宋朝的耕地增加了3亿多亩,而且还引进了一种新的占城稻,使得农作物产量倍增,其它的纺织染色质瓷...
· 解密:唐朝开元之治时期执行了哪些政治举措?
改革机构唐玄宗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这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重用贤臣唐玄宗不仅极有胆...
· 北宋宋真宗时期咸平之治的措施都有哪些
咸平之治指的是在北宋宋真宗咸平年间出现的一段和平黄金时期,皇帝任用清正廉洁的大臣着力改善国家经济状况。咸平之治的措施体现在政治上就是知人善任,宋真宗一上位就提拔了吕蒙正和李康等担任宰相,后来事实证明,这些人大多数都能够做到尽忠职守,所以在这一段时期宋朝的政治有了较大发展。咸平之治的措施体现在法律上就是规范了法度,宋真宗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仁慈君主,他非常厌恶严刑峻法,所以提倡谨慎用刑,又下诏废除了一些非常残忍的刑法,也严厉打击官员私人滥用刑法,宋真宗也不允许使用酷刑搞刑讯逼供。咸平之治的措施体现在制度上就是实行官员改制,宋真宗亲自执行了三课法,所有的地方官任期一年都要经历一次考核,经过3次考核方能够上升一级,特别是司法官员也要规定明确的考核升级年限,而且宋代官员还有试用期,试用期内,如果犯一丁点儿错误也不能够转正。宋真宗在这个时期还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法律上的规范,宋朝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允许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