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河北村民挖出康熙文臣石像 两眼微闭官帽特殊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2
转发:0
评论:0
河北村民挖出康熙文臣石像两眼微闭官帽特殊,中新网邢台3月22日电近日,河北省临西县后胡村村民,在河堤植树挖坑时发现一尊

  中新网邢台3月22日电 近日,河北省临西县后胡村村民,在河堤植树挖坑时发现一尊清代康熙年间的文臣石像。据临西县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张玉坤介绍,目前石像已被运往文保所内进行后期清理、防腐工作,清理完毕后该石像将被放入文保所的展览室统一保管。

  据张玉坤介绍,3月14日临西县后胡村村民在河堤上参加植树活动,在挖坑时村民的铁锨在土中碰到硬物,经挖掘发现是一石像,当即报警。警方与县文保所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清理发现,石像为文官形态,高1.55米,宽0.76米,重704公斤。

  据了解,经初步考证石像应为清代康熙年间的文臣石像,距今已有330年的历史。此石像的发现出土,直观展现了清代官员制服礼仪文化,为清朝军事、吏制研究和考证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化研究价值。

  据当地《孙氏族谱》记载,孙总兵,名维统,字衡甫,“幼英敏,善弓马”,少年从军,初任山东范县(今河南范县)守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调任河南抚标都司,因战绩卓著,被诰封为“怀远将军”。康熙年间,又特授浙江定海镇(今宁波)总兵(正二品)。其功绩已载入《清史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南村民地里撒化肥挖出一明代古董石像上交
来源:大河报11月3日,长葛市石象镇坡杨村,吴国灿和妻子冯欣芹将一尊明朝石刻雕像,交给长葛市文物管理部门。10月23日上午,吴国灿和冯欣芹一起到地里撒化肥,偶然发现一尊古代石像。石像是古代人的穿戴,有1米多高,头戴一顶帽子,最下面是个方形底座,保存较完整。“根据石像的服饰风格和底部线刻纹饰判断,这是明朝时期的石刻雕像,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长葛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李勇说,雕像线条简练流畅,人物造型比例合理,形象生动。“从造型上看,这尊雕像是神话人物,或为传说中的二郎真君。神话虽由人们的幻想构成,但这种幻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是由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这是一尊非常接地气的石像!”李勇说。石刻雕像头部很容易被破坏,保存如此完整的石刻雕像已不多见。这尊明朝石刻雕像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长葛市的文物馆藏,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石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李勇说,将把这尊石像运回...
· 修房挖出两尊石佛头像彬县村民主动上交
彬县一村民在修建房屋时,挖出两尊完好无损的石佛头像,并主动联系文物部门上交。目前,石佛头像年代正在鉴定中。5月21日上午9时许,家住彬县城关街道办南沟村村民赵师傅在修建房屋时,用挖掘机将挖出的土倒出后,从土里滚出两个“泥球”,他们上前细看后发现竟是两个大小不一的石佛头像。出乎意料的是,将其洗干净后完好无损。发现石佛头像后,村民特意在土里翻了几下,并未发现佛像身子。“地里的东西都是国家的。”赵师傅称,如果是文物的话,应得到妥善保管,他们便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文物旅游部门。“村民文物保护意识比较强。”彬县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称,5月21日上午9时30分左右,该局接到群众电话,称南沟村一村民在修建房屋过程中,用挖掘机挖出2尊石佛头像。随后,该县文物旅游稽查队4名执法人员赶赴现场实地调查,发现2尊佛像已经完好无损被挖出,其雕刻精致,最大的高12厘米,宽8厘米,小的佛像高9厘,宽6厘米。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后...
· 清代男子官帽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便帽,也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俗称瓜皮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之意。这种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平顶大多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为软胎,取其便利。此图为戴小帽的男子。
· 河北一村民家发现康熙年间《杜氏家谱》手抄孤本
新华社石家庄8月1日电(记者杜一方)河北省南宫市王道寨乡孝昌村一户杜姓村民家中,珍藏着一册清代康熙年间《杜氏家谱》手抄孤本。这本家谱始修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明节,虽历经330年的风雨沧桑,但保存依旧较为完整。据了解,新发现的《杜氏家谱》为线装手抄本,封皮为蓝色布皮,册中共计103页红格宣纸。家谱虽然因年代久远显得破旧泛黄,却依然无法掩饰小楷字体的端庄秀丽。族谱序中描述了明永乐三年杜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南宫孝昌村的经过,记录了明代崇祯年间陕西澄城令杜国渐,曾参与纂修《大清律》的清代朝议大夫、翰林院侍读杜镇,以及清代翰林杜庆元等杜氏名人。南宫市文保所负责人温世佳说,《杜氏家谱》经鉴定确系古迹,由族谱序、目录、世系、字辈谱等部分组成,先后于同治十一年、光绪三十年、民国二十四年三次重修。其中,族谱目录共分为八卷,按照乾门、坎门、艮门、震门、巽门、离门、坤门、兑门八门进行设置。温世佳介绍,《...
· 广东徐闻村民建围墙挖出16个清代虎面铜马铃
16个马铃的样式相同、大小相等(图片均于11月19日摄)在徐闻县曲界镇韩宅村一位韩姓村民家里,珍藏着16个古代青铜马铃,马铃的样式相同、大小相等,高4厘米、直径3.8厘米。马铃制作工艺精致,左右两面都有虎面图案,纹理清晰可见,顶部铸有套绳圆孔。每个铃内都特制一个活动实心铜珠,轻轻一摇,铃声清脆悠扬。经当地文化部门有关人员鉴定,16个马铃为清代虎面铜马铃,原是间隔连在皮带套于马脖子上,马儿跑起路来叮当叮当地响。马铃制作工艺精致,左右两面都有虎面图案,纹理清晰可见,顶部铸有套绳圆孔据韩姓村民称,这些马铃是今年初在自家楼后挖建围墙时发现的,16个马铃摆放在一个陶盘上,红土掩盖上面。遗憾的是,陶盘在清理过程中受破碎,还有几个马铃内面已开始氧化生锈。据《徐闻县地名志》记载,韩宅村是在明代嘉靖[注: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45年(1521年5月27日-1567年1...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