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解密:秦国时期建造的郑国渠为何仍在使用?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28
转发:0
评论:0
解密:秦国时期建造的郑国渠为何仍在使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两项较大的水利工程——邗沟和郑国渠,分别属于春秋时期的吴国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两项较大的水利工程——邗沟和郑国渠,分别属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战国末期的秦国,不过,它们的命运结局却是截然的不同。邗沟,随着修建它的吴国的覆亡,很快失去了它的作用并被后人遗忘,而郑国渠却为修建它的国家带来了巨大利益,它成就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自身也数千年流淌不竭,英名远播,真正是流芳千古。

  邗沟是联通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大约在公元486年开通,为吴王夫差所建。他为了北上伐齐,从而实现争霸中原的目的,开凿了邗沟。吴国地处长江下游,与淮河之间没有直接的通道,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是北上争霸的最大问题。吴国拥有强大的水军,战船数量可观,境内及其周边小国,河网密布,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是摆在吴王夫差面前的当务之急。在此情况下,如果有人建议修一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水道,必然能够得到夫差肯定和支持。因此有人说,这条建议是范蠡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疲敝吴国,以便为越国将来打败吴国创造条件。

  无独有偶,秦国也修筑了这样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叫郑国渠,却实实在在是韩国人想出的“疲秦之计”。

  战国末期,我国历史朝着建立同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秦国欲有事于东方,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而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计策,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西行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大型灌溉渠。

  当时,国家间的兼并战争十分剧烈,进行战争的是军队,支撑战争的却是经济实力。在战国时期,农业经济是处在主导地位的,要想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以供长期的战争所需。秦国本来就想发展水利,关中又是秦国的农业基地,所以很快地采纳了这一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开始(前246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完工,人称郑国渠。

  然而,这两处“疲敌”的水利工程却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郑国渠修成以后,秦国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而吴国,虽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就是因为修建邗沟而致使国家疲敝,但从强盛到衰败只有短短四年时间确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关键在于两者的目的虽然相同——都是为了战争,为了称霸,但两者的用途却不同。秦国的郑国渠是间接为了战争,直接用途是灌溉农田,增加粮食产量,而邗沟无论是设想还是实际用途都是直接为了战争。

  让我们来看一下事实。

  邗沟在前486年开通,夫差在前一年(前487年)讨伐鲁国,与鲁国订立盟约后于这年趁势伐齐,大概回来后就得意洋洋的乘上船了。或许是太过顺利,兵力物资的运输已经不再成为头疼的问题,第二年(前485年)夫差又一次伐齐。又过了两年,公元前483年,夫差又北上了,这次是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皋盟会。次年(前482年)再一次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在古代,诸侯会盟都是带着军队的,以显示势力,震慑入会者,让盟国自觉服从盟主,夫差也不例外。一个江南水乡之国,五年间四次北上会、战鲁齐,甚至兵指中原,可见这条邗沟是多么地便利。只不过我们见到的只是战争,没有见到邗沟对于农业的贡献。事实上,江淮地区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上根本用不着这样一条水渠。至于运输问题,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并没有多大规模,原来的水网结合陆地运输完全可以应付。这和后来在此基础上修建大运河不同,那时中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对内对外的战事在北方,人员的流动也向着北方,南方的粮食需要向北方运输,客观上需要这样一条水路运输线。尽管这样,隋炀帝不顾民力,仍然落得了一个亡国的下场,何况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春秋时期的吴国呢!

  郑国渠不同,虽然他的真实目的是耗竭秦国国力,但他却和秦国想发展水利的想法是合拍的。就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虽然怒不可遏,要杀掉郑国,但还是继续进行下去了。郑国说得好,我虽然是作为间谍来到秦国的,但渠成却是对秦国有极大的好处。我为韩国做的,只不过是延续几年寿命,而为秦国建立的却是万世之功。事实的确如此,渠成,秦国引泾河水灌溉两岸盐碱地四万多顷,粮食产量成倍翻番增长。关中从此沃野千里,秦国因此更加富强,因此这条渠也被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的工程是艰巨而又浩大的,要凿穿泾水,从中山到瓠口出北山向东到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北方地土干硬,又是在山岭间穿行,修建这样一条灌渠的确能够“疲秦”,韩国人的目的为什么没有达到呢?关键在于它的用途是民用,可以想象的是,这条渠不用等到全线贯通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经起到了灌溉作用,也就是说,它是一边干一边见到了效益,渠修到哪里就把利益带到那里。否则,秦国也不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一直把它修完。

  吴国邗沟的工程量与郑国渠相比要差很多,它是把水网串联接通,南方的土地湿软,就工程本身来说,它不会起到“疲吴”的作用。所以,邗沟的修建没有留下多少故事,有故事的是那个穷兵黩武的吴王夫差。有了这条便利的运输线,五年四次举国战事,民何以堪?!就在他北上之时,越王勾践带着五千人伐吴,结果是打败吴军并俘获了太子友。如果不是国内空虚,一个五千人的军队,又怎能打败他?何况他们守得是城池,五千人打的是攻坚战。在整个冷兵器时代,这样的战事密度是不可想象的。吴国焉能不亡!

  吴沟淤,秦渠通,举国性的工程建设,如果只想着战争而又仅仅为了战争,无论是这项工程还是这个政权,都是不会长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国历史解密:秦国的郑国渠何以两千年流淌?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两项较大的水利工程——邗沟和郑国渠,分别属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战国末期的秦国,不过,它们的命运结局却是截然的不同。邗沟,随着修建它的吴国的覆亡,很快失去了它的作用并被后人遗忘,而郑国渠却为修建它的国家带来了巨大利益,它成就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自身也数千年流淌不竭,英名远播,真正是流芳千古。邗沟是联通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大约在公元486年开通,为吴王夫差所建。他为了北上伐齐,从而实现争霸中原的目的,开凿了邗沟。吴国地处长江下游,与淮河之间没有直接的通道,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是北上争霸的最大问题。吴国拥有强大的水军,战船数量可观,境内及其周边小国,河网密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是摆在吴王夫差面前的当务之急。在此情况下,如果有人建议修一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水道,必然能够得到夫差肯定和支持。因此有人说,这条建议是范蠡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疲敝吴国,以便为越国将来打败...
· 郑国渠
建造经过郑国渠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郑国原本是西去秦国的细作,劝说秦王政兴修水利工程,企图使秦国把经费与人力放在国内,无暇布署东征。后来秦王发觉郑的阴谋,怒欲杀之,郑却说:“臣起初确实是来当间谍的,但是渠道修建完成也对秦国有利;臣帮助韩国延长短短几年的国祚,却可以为秦国创建万世的大功。”秦王政甚以为然,工程得以继续进行,于公元前246年开始使用。流域郑国渠在泾河从北方山谷流入关中平原处,把部分河水引入主渠;主渠起初与泾河平行而相近,进入关中平原时分开;渠道灌溉系统分为几支,水流通过叫“斗”的出水闸门分别进入沟渠,流向农田。郑国渠完工后灌渠全长三百里,以谷口为起点,把泾水引入栎阳的渭水。郑国渠的经行地区,郦道元在《水经注·沮水》中记称:“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
· 原本是消耗秦国的郑国渠为何加快秦始皇统一?
自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后,不仅赵国实力大减,整个东方六国也再难抗衡强盛的秦国。约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登基成为秦国的国君。与此同时,考虑到秦国要进行统一战争的话,弱小并且靠近秦国的韩国,必然成为嬴政第一道下酒菜。为此,韩桓惠王可是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在此背景下,韩桓惠王就开会听取手下的建议。在一番头脑风暴后,有谋臣献出一计:秦王嬴政喜欢兴建工程,我们韩国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削弱秦国。也即煽动秦王大兴土木,促使其没有兵力向东侵犯韩国。这韩桓惠王一听,此计可行啊。于是,韩国的水工郑国可谓临危受命,被指派到秦国去实施“疲秦之计”。郑国这个人见到秦王嬴政后,将修渠灌溉的有利之处吹上了天,反正只要秦国开渠引泾水的话,那么整个关中平原的农田都能得到极大的滋润。在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下,秦王嬴政不仅同意了开凿水渠的方案,而且指派郑国去关中领导这项水利工程。在测量和结合地形特征后,郑国从中山以西谷...
· 千古奇战郑国渠
在陕西省三原县,农闲时节常会演出一些秦腔戏,其中一出颇为有名的戏叫《疲秦计》。戏中说的是战国时期,一位叫郑国的韩国水工说服秦统治者,引泾河水修建灌溉农田的水渠,使关中变为天下粮仓的故事。在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秦国为完成统一霸业,将矛头指向邻近的韩国。就在韩国将要灭亡的时刻,中国历史转折关头的一场奇战发生了,这场奇战就是修建郑国渠。千古奇战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郑国渠有明确记载,韩国水工郑国来到秦国,说服当政者,在秦国境内的泾河瓠口一带开渠引水,修建了这项工程。后人这样描述这场特殊的战争:以大工程为彼此攻战之计,可谓千古奇思;以大工程为彼此攻战之器,可谓千古奇战。富有戏剧性的是,这场奇战的结局,却是最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走向灭亡。郑国开凿的这条渠虽几度湮废,但二千多年来几乎每个王朝都曾在其基础上重新建设。直到今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在享用着渠水带来的恩惠。那么...
· 千古奇战郑国渠
在陕西省三原县,农闲时节常会演出一些秦腔戏,其中一出颇为有名的戏叫《疲秦计》。戏中说的是战国时期,一位叫郑国的韩国水工说服秦统治者,引泾河水修建灌溉农田的水渠,使关中变为天下粮仓的故事。在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秦国为完成统一霸业,将矛头指向邻近的韩国。就在韩国将要灭亡的时刻,中国历史转折关头的一场奇战发生了,这场奇战就是修建郑国渠。千古奇战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郑国渠有明确记载,韩国水工郑国来到秦国,说服当政者,在秦国境内的泾河瓠口一带开渠引水,修建了这项工程。后人这样描述这场特殊的战争:以大工程为彼此攻战之计,可谓千古奇思;以大工程为彼此攻战之器,可谓千古奇战。富有戏剧性的是,这场奇战的结局,却是最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走向灭亡。郑国开凿的这条渠虽几度湮废,但二千多年来几乎每个王朝都曾在其基础上重新建设。直到今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在享用着渠水带来的恩惠。那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