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张太后为救弟弟穿破烂衣服 明世宗的回答很坚决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9
转发:0
评论:0
张太后为救弟弟穿破烂衣服明世宗的回答很坚决,明武宗独苗殒命,权落旁枝;张太后一世娇贵,晚景凄凉到了明武帝时代,张氏兄弟二人成

明武宗独苗殒命,权落旁枝;张太后一世娇贵,晚景凄凉

到了明武帝时代,张氏兄弟二人成了皇帝的舅舅,气馅更为嚣张。某一年,张延龄卷入一场纠纷当中,事情与一位名叫曹祖的人有关系。曹祖是一个算命先生,浙江人,有一个儿子名叫曹鼎,在张鹤龄的身边充当奴仆。

曹氏父子之间的关系不好,曹祖向太监刘瑾举报儿子曹鼎的种种不是,语气狂诞。刘瑾很生气,让人把曹祖押送回浙江原籍。正德十年,曹祖又从浙江跑到北京来投奔儿子曹鼎,儿子不理他。曹祖于是举报说曹鼎与张鹤龄、张延龄兄弟谋反。

谋反可是重罪,事情被捅到明武宗那里,明武宗大怒,把曹祖下狱审问,同时禁止张氏兄弟进朝。不久,曹祖离奇地死在狱中。这让明武宗更怀疑其中有问题,下令严查。当时的风声很紧,张氏兄弟吓得不轻,花了许多银子上下打点,张太后也出面为两个弟弟说情,最终刑部认定曹祖是畏罪服毒自尽。

后来张鹤龄做了太傅,明武宗死后,在选立明世宗的问题上参预了决策,明世宗即位,被进封为昌国公。

但这只是暂时的。首先张延龄出了问题,他放高利贷,有一个名叫司聪的人帮助他做事,欠下张延龄五百两银子。张延龄向司聪讨要银子,司聪还不上,就与一个名叫董至的人联合,旧事重提,说起当年曹祖对张氏兄弟谋反的指控,希望借此威胁张延龄。

张延龄担心司聪把这件事四处传扬,把他关押起来,悄悄杀死,然后让司聪的儿子司升悄悄把父亲的死尸焚化。做为交换,张延龄把五百两银子的欠条销掉,算是两清。

司升用父亲的一条命抵销了五百两银子,事后越想越窝火,又不敢声张,就经常怒骂父亲的同谋董至。董至被他骂急了,把司聪当初准备好的指控材料又拿出来,递到了衙门。于是整件事情再也包藏不住,张延龄和一些仆人被关入牢狱。审问的结果,谋反的罪名查无实据,但张延龄因为私仇打死过僧人和婢女,却是事实。嘉靖十二年,张延龄被判了死罪。张鹤龄被革除爵位,贬为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

张太后很想出手救一救弟弟,但毫无办法,因为此时她想见一见明世宗都很困难。后来明世宗生了一个儿子,张太后赶快表示祝贺,想借此机会面见皇上。但明世宗避而不见,不给她开口求情的机会。到了这种地步,张太后只好硬着头皮托人求情,朝中也有大臣出面,请求饶恕张延龄。

明世宗很不给面子,亲笔批复说:“天下是高皇帝打下的天下。孝宗皇帝生前一直很守高皇帝定下的法制。你们怕伤了伯母的心,就不怕伤了高皇帝、孝宗皇帝的心?”

冠冕堂皇的话,让人难以应对。张延龄没有救下来,张鹤龄又被牵扯进另一桩案子,有人告发张氏兄弟施行巫蛊之术,连张太后也被牵连其中。张鹤龄在南京被捕,送往北京关押。张太后这一次真急了,顾不上皇太后的尊严和体面,穿上一身破衣烂衫,去向明世宗求情,依然没有效果。

最终张鹤龄死在狱中。明世宗接受大臣的建议,在张太后活着的时候,一直把张延龄关在牢中,没有处死。等张太后死后,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张延龄被押赴西市处死。两个人当年的飞黄腾达、如今身陷囹圄,都与姐姐张太后有关系。

张太后的不幸,是因为她活得太长久,称为皇后和皇太后的时间,前后相加一共五十五年。或者说,她的夫君和儿子的寿命太短,让她饱尝人间冷暖。在明孝宗时代,她是“专宠椒房,古今无匹”的娇艳的皇后。在明武宗时代,她是皇帝的母亲,尊贵的皇太后。如果张氏死在明孝宗或者明武宗时代,她的整个人生堪称完满。有些时候,一个人的寿命太长,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知道孤苦凄凉的皇太后有没有做过那样的设想:假如当初自己能更大度一些,允许更多的妃嫔接近明孝宗,或许会为明武宗留下几个兄弟。那样一来,在明武宗之后,这个皇位无论如何都不会落到明世宗的名下,自己的境遇也许要比现在好得多。

张太后死后被葬在明孝宗的泰陵。《万历野获编》记载,明代早期有一个原始而野蛮的做法,皇帝驾崩,他的妃嫔要为他殉葬。直到明英宗以后才取消殉葬,妃嫔死后埋葬到帝王的陵墓周围。

这些陵墓当中,要数明孝宗的泰陵最冷清,只有他和张皇后的两座,“宝山双峙”,旁边再没有其他妃子的陵墓,如此帝王,千古所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祭祖时候穿什么衣服好?
在参与祭祖,或者是去庙宇祈福拜佛,对于所穿的衣服,有一定的讲究。虽然现在人不是非常注重这个,然而若是穿的太过于花枝招展,坦胸露肉则是对祖先的不敬。上坟或祭祀的时候时,穿的衣服也要略微的选择一二,表达庄重、肃穆。下面是阿族对祭祖穿衣的建议:1,祭祖时,一般挑选素净、纯色的衣物,如黑、灰,白或深色素面布料。尤其是黑色和白色最庄重。而红色,粉色衣物,不太适合。2,祭祖时的衣物款式应以简约、整洁为主,无需过于注重款式和品牌。例如棉布,麻布的传统服装,不要穿破洞,太旧的衣物。也不要穿着过于暴露或紧身的,会表现的不够庄重,若是遇到年纪大的长辈,可能会遭到训斥。棉、麻这些传统的面料,透气性好,也可以适配祭祖时的氛围。3,在潮汕或者少数民族地区,会有特定的祭祀穿衣习俗。这个时候,需要入乡随俗,穿着符合规定的衣物。如潮汕英歌舞的时候,就会要求穿整齐划一的服饰。祭祖时,不要穿奇装异服,漏胸漏大腿的,会让人看起...
· 本命年为什么要穿红色的衣服?
本命”禁忌,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什么常说的“本命红”。人逢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以求延寿。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吸收民间流行的“本命”说法,提...
· 本命年为什么要穿红色的衣服?
“本命”禁忌,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什么常说的“本命红”。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人逢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以求延寿。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吸收民...
· 明朝严苛的法律规范:穿错衣服可能会被处死
“管千管万,不管穿衣吃饭。”俗语这么说,那要看什么时代。如果是在明朝,随便乱穿衣、吃饭,很可能要掉脑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政权,历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同时,明朝又是一个等级森严、条令严苛的专制社会,衣食住行皆有严格的条令,胡乱穿错衣可能犯下“僭越”大罪,杀头也是完全可能的。明太祖朱元璋时代,有位军汉当街踢球,一身大汗后挽起裤腿,准备好好凉快凉快。结果,他这一挽裤腿就“违制”了,公差发现后将其立即拘捕,依律判决砍去挽裤腿的脚。《明律》对官员与平民,那是从头管到脚。明朝的成年男性都要束发,官员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袍,着黑靴。士子百姓要戴四带巾,穿杂色盘领衣,不得穿玄黄颜色。教坊司乐工要戴青色顶巾,系红绿帛带。女性方面,普通老百姓的妻子,可以允许戴银质首饰并在上面镀金,耳环可以戴黄金耳环并佩珍珠,镯子则必须佩带银镯子。乐妓要戴银角冠,绝不能和老百姓的妻子穿一样的衣服。具体到穿衣的...
· 宋太祖的方略:不让公主穿华丽衣服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十分了解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个社会。后来他壮志得酬,终于“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富贵后不忘本色,照样简朴律己,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其衣服也只有登殿上朝时的赭服是用绫锦做的,其他大多是绢布,有的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而且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换新的。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十分难得的。我们都知道,要了解一个帝王是否奢靡,看其内宫的人数便知道了。赵匡胤的内宫,是历朝历代最简朴的,宦官只有五十余名,宫女也只有二百多名。即便如此,赵匡胤仍认为太多了,还遣散自愿出宫的五十余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