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甘露之变的历史评价:第二次宦官掌权的时代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98
转发:0
评论:0
《旧唐书》:王者之政以德,霸者之政以权。古先后王,率由兹道,而遂能息人靖乱,垂统作则者。如梓人共柯而殊工,良奕同枰而独胜,盖在得其术,则事无后艰。昭献皇帝端冕深帷,愤其厮养,欲铲宫居之弊,载澄刑政之源。当宜礼一代正人,访先朝耆德,修文教而厚风俗,设武备以服要荒。俾西被东渐,皆陶于景化;柔祗苍昊,必降于阙祥,自然怀德以宁,无思不服。况区区宦者,独能悖化哉?故竖刁、易牙,不废齐桓之霸;韩嫣、籍孺,何妨汉帝之明。盖有管仲、亚夫之贤,属之以大政故也。此二君者,制御阍寺,得其道也。而昭献忽君人之大体,惑纤狡之庸儒。虽终日横经,连篇属思,但得好文之誉,庸非致治之先。且李训者,狙诈百端,阴险万状,背守澄而劝鸩,出郑注以擅权。只如尽陨四星,兼权八校,小人方寸,即又难知。但虑为蚤虱而采溪荪,翻获螾蜓之患也。呜呼明主!夫何不思,遽致血溅黄门,兵交青琐。苟无籓后之势,黄屋危哉!涯、餗绰有士风,晚为利丧,致身鬼蜮...

  《旧唐书》:王者之政以德,霸者之政以权。古先后王,率由兹道,而遂能息人靖乱,垂统作则者。如梓人共柯而殊工,良奕同枰而独胜,盖在得其术,则事无后艰。昭献皇帝端冕深帷,愤其厮养,欲铲宫居之弊,载澄刑政之源。当宜礼一代正人,访先朝耆德,修文教而厚风俗,设武备以服要荒。俾西被东渐,皆陶于景化;柔祗苍昊,必降于阙祥,自然怀德以宁,无思不服。

  况区区宦者,独能悖化哉?故竖刁、易牙,不废齐桓之霸;韩嫣、籍孺,何妨汉帝之明。盖有管仲、亚夫之贤,属之以大政故也。此二君者,制御阍寺,得其道也。而昭献忽君人之大体,惑纤狡之庸儒。虽终日横经,连篇属思,但得好文之誉,庸非致治之先。且李训者,狙诈百端,阴险万状,背守澄而劝鸩,出郑注以擅权。只如尽陨四星,兼权八校,小人方寸,即又难知。但虑为蚤虱而采溪荪,翻获螾蜓之患也。呜呼明主!夫何不思,遽致血溅黄门,兵交青琐。苟无籓后之势,黄屋危哉!涯、餗绰有士风,晚为利丧,致身鬼蜮之伍,何逃瞰室之灾。非天不仁,子失道也!

  《新唐书》:李训浮躁寡谋,郑注斩斩小人,王涯暗沓,舒元舆险而轻,邀幸天功,宁不殆哉!李德裕尝言天下有常势,北军是也。训因王守澄以进,此时出入北军,若以上意说诸将,易如靡风,而反以台、府抱关游徼抗中人以搏精兵,其死宜哉!文宗与宰相李石、李固言、郑覃称:“训禀五常性,服人伦之教,不如公等,然天下奇才,公等弗及也。”德裕曰:“训曾不得齿徒隶,尚才之云!”世以德裕言为然。《传》曰:“国将亡,天与之乱人。”若训等持腐株支大厦之颠,天下为寒心竖毛,文宗偃然倚之成功,卒为阉谒所乘,天果厌唐德哉!

  司马光:论者皆谓涯、有文学名声,初不知训、注之谋,横罹覆族之祸。臣独以为不然。夫颠危不扶,焉用彼相!涯、安高位,饱重禄;训、注小人,穷奸究险,为取将相。涯、与之比肩,不以为耻;国家危殆,不以为忧。偷合苟容,日复一日,自谓得保身之良策,莫我如也。若使人人如此而无祸,则奸臣孰不愿之哉!一旦祸生不虞,足折刑,盖天诛之也,士良安能族之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甘露之变是哪个皇帝甘露之变是谁要谋杀宦官
甘露之变是指发生在大和九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在这次政变中最终得力的是宦官,从而造成了朝廷中很多官员被杀。那么发生甘露之变是哪个皇帝,这个皇帝做了什么呢?甘露之变皇帝——唐文宗当唐敬宗被宦官杀了以后,宦官王守澄就立李昂唐文宗为帝。所以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大和时期。唐文宗向来就是不满宦官的专权,于是就和大臣李训、郑注谋划。李训和郑注本来商量好由郑注以协助王守澄的葬礼为名,带领数百精兵前来,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但是李训不想让郑注得功,所以就自己出任,暗中招募士卒,提前行动了。大和九年,文宗和大臣在紫宸殿上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禀奏说在左金吾仗院内的石榴树晚上生了甘露,是祥瑞的征兆。李训等人劝文宗亲自去观看,文宗到含元殿,他命宰相及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前去视察一下,他们回来禀报说那不是真甘露。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些宦官前去查验,李训等人事先暗藏着甲兵,用来暗杀宦官。仇士良到达后,看到韩约神色有些惊慌,...
· 第二次宦官时代
· 中国简史——宦官专权和甘露之变
关键词:南衙/北司唐朝中后期甘露之变是唐朝皇帝为反抗宦官专政所做的最后抗争,是继王叔文事件之后唐代士人和宦官之间发生的又一次大冲突。由于谋事仓促、处事不决,这次政变以失败告终。从此宦官更加专横,凌逼皇帝,蔑视朝官,使朝臣和宦官逐渐走向彻底对立。宦官专权宦官是皇帝周围的杂役。一般来说,当皇帝勤于政事、积极有为的时候,宦官是没有办法插手政务的;相反,皇帝疏于朝政或国家政治腐败时,宦官往往利用其和皇帝亲近的关系乘隙而入,干预朝政,甚至左右政局,拥立或更换皇帝,唐代的宦官专政就是这一规律的最好注解。唐代宦官得势是从玄宗时开始的。玄宗时期,宦官人数一度增加到三千余人,其中三品以上职务的就占到将近三分之一。更为严重的是,高力士这样的大宦官头目开始出现。他凭借玄宗的宠信,一言一行可以影响官员的升迁,连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样的中央或地方实权派都要结好其人,太子李亨甚至称其为“二兄”,玄宗的公主驸马称其...
· 唐朝甘露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甘露之变简介
郑李争功郑注和李训商议,待郑注到风翔上任后,挑选几百名壮士,每人携带一根白色棍棒,怀揣一把利斧,作为亲兵。二人约定,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戊辰(二十七日),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时,由郑注奏请唐文宗批准率兵护卫葬礼,于是便可带亲兵随从前往。同时奏请文宗,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届时,郑注下令关闭墓门,命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全部诛除。计划已经约好,李训又和他的同党密谋说:“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么,诛除宦官的功劳就全部归于郑注,不如让郭行余和王以赴宁、河东上任为名,多招募一些壮士,作为私兵,同时调动韩约统领的金吾兵和御史台、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郑注一步,在京城诛除宦官,随后,把郑注除掉。”宁节度使郭行余、河东节度使王、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京兆少尹罗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都是李训所信用的官员,所以,任命他们担任要职,李训只和这几个人以及宰相舒元舆密谋,其他朝廷百官都...
· 甘露之变
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群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则拥立唐穆宗次子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由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高就,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擢右领军将军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取代韦元素,架空王守澄,不久文宗遣中使李好古以毒药赐死王守澄。但王守澄死后,权势又落入仇士良手中。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协助文宗消弭宦官专权,但王守澄死后二人开始争功,“及禄位俱大,势不两立”。九月李训被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