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 是因为清军和农民军的双重夹击吗?
万历十五年,离明朝的灭亡还有57年。此刻的明朝浑然不知,有朝一日,他会被包饺子,在农民起义和北方满族的夹击中灭亡。如果我们回过头看,也许会发现,清军和农民军似乎是战友一般,当明军即将把农民军打入万劫不复的时候,清军定然会准时入寇中原。当明军在关外与清军决战的时候,腹地的农民军一定不会让明军安生。二者遥相呼应,宛如战略盟友。
英格兰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征讨爱尔兰,查理一世在停止议会20多年后,不得已召开了议会。本就散落在英格兰各地的不满的情绪,随着乡绅们进了伦敦城。四面的星星之火被汇聚起来后,燃起了英国内战的熊熊战火。莱克星顿的枪声是印花税引起的,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割据。路易十六在法国财政濒临破产的自救举措,召开三级会议,却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乱世离人之痛,往往是财政导致的。1619-1634年的明朝,已然过了鼎盛时期。但是,历史从来不会自己掉头。明朝在挖掘一个财政大窟窿,几个天降英才,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也无法填埋时间的塌陷。大明王朝啊!等待的是一场25年的凌迟处死!死无葬身之地。
明朝死亡的倒计时,可以划为两个阶段,1619-1634年的平缓恶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似乎任何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出现,都有可能把即将死亡的大明王朝拉出深渊,不被灭亡。第二个阶段则是1634-1644年的10年,10年间,所有人都素手无策,所有的事都一潮一潮地恶化,开始塌方式地滑落。
第一部分 祸起萧墙
事情的直接起因则是萨尔浒之败,十万明军被屠戮殆尽。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一场战役的失败,单纯地看似乎不足以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但是历史学家说:给我一个萨尔浒,我会灭亡明朝。萨尔浒撬动了整个虚弱的帝国系统,一台漆新内靓的发动机,久久不用,终于在开足马力后,报废了。
战争是朝内党政的放大镜,明朝之亡,其实似乎中枢溃烂。战争的事,可是朝中座谈客可以遥控千里可以指挥的?熊廷弼传首九边、毛文龙冤杀、袁崇焕凌迟处死,他们死则死于朝内党争。整个大明王朝军事灵魂所在,就被这样砍在了断头台上。不仅仅丧失了自己首脑,还送给了对方智勇双全之人。第一次,熊廷弼被杀,宁锦防线被放弃,沈阳陷落,辽东文士秀才低级文人被努尔哈赤收入囊中。建立起努尔哈赤正规运作班底的基础。第二次,毛文龙被杀,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劫掠登州,叛明降清,为日后清军入关立下汗马功劳。第三次,袁崇焕被杀,关宁铁骑四分五裂,分为三派。李成梁一系逐渐没落、祖大寿一系先后投降,最后的吴三桂领着三千兵力,在山海关外独木难支,于命运的1644,无奈投降了。
被砍掉的首脑,如果还有一个健康的躯体,以大明万里版图,任何周边人口不足百万的游牧民族都是不足以撼动的。可是,没有!这个躯体里军队私有化、党派林立、财政崩溃
战争拖垮了大明的国库,万历三大征已经将明朝国库一花殆尽,神宗在宣旨“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庆典上赏赐的银两,是万历皇帝的内帑。辽饷加派的时候,万历也不曾想到这个临时的课税将延绵至大明崩溃的一天,本来是为了平定祸乱的,却杀死了明朝。捉襟见肘的财政无疑直接塑造了一批军阀(朝廷不发饷银,只好将领自筹,军队自来讲究效忠,最终从李成梁开始的军队私有化趋势,终于演变成了关宁铁骑和毛文龙毛家军。)另一面而言,战争是农业社会最大奢侈品,旷日持久的战争,延绵不绝的宁锦防线300余座的堡垒修建,养兵、练兵,都在明朝孱弱的财政上加块大石。财政的压力,终于一阵一阵传到到全国各地的基层系统中,帝国的每一份子都感受到了捉襟见肘的窘迫,窘迫的财政在打砸抢烧的血色中养育了农民起义军。杀死大明的双叉枪终于配备。大明的丧钟,敲响了第二阶段的悲情。
第二部分1634-1644:清军和农民军的“配合”
二战中,有两次关于两线作战的战略部署。诺门坎战役,朱可夫亲自挂帅,将日军打地不敢越雷池一步。欧洲部分工厂在战争初期的撤退中,也只敢部署在第聂伯河和伏尔加河一代。斯大林虽放心地部署西线战争,却还是在远东布置重兵防止日军突袭。因为他害怕两线作战。无论是在开罗和德黑兰、斯大林都要求盟军在西线开辟战场。因为两面作战,才是德军的丧钟。所有战争都害怕两线作战,渴死进入了1634年,大明两线作战,疲于奔命的窘态已然众人皆知。
1635-1636,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农民军已经无还手之力,此时,清军入关了。掳掠了俘人口二十万四千余。大明急急忙忙抽调明军主力,宣布京师损失了孙承宗、卢象升。第二年,李自成由出山,把整个中原腹地,搅地天翻地覆!
1641-1642年是大明与清军的最后一次主力大决战。将战场拉到关外,从锦州到松山一线,双方兵力20余万,输死搏杀,战争长达两年之久。在松锦大战的关头,有两句话很有意思: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此时的大明腹地,已经是一片兵荒马乱重灾区了!1641年,李自成攻陷襄阳,杀福王。河南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军饷不接,中原糜烂,急需结束关外大战,将兵力抽回剿灭农民军。这才是崇祯及朝野上下不得已的苦衷啊!
此时此刻,纵然白起复生,诸葛再世,有办法么?两线作战的大明啊!崇祯皇帝只能坐在宝座上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城市陷落,一个王朝被推翻。
明朝就这样灭亡了,留给我们无数个假象,如果袁崇焕不死,如果崇祯皇帝不那么急躁···可是,为什么不问,为什么当初不整顿好内政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