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朝为何走向全盛:对官二代和平民子弟一视同仁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09
转发:0
评论:0
唐朝为何走向全盛:对官二代和平民子弟一视同仁,在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作为社会和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成为几百年间

  在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作为社会和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成为几百年间中华大地执牛耳之阶层。而唐代,出身平民者日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政坛上如此,文化艺术界也是如此。对此现象,很多史学家们有所关注,他们有一个大致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唐代开启了社会流动的大门,让平民能够在各个方面发挥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当事人的立场上,就会感觉到压力:在士族占据了主流几百年之后,平民是否真的有能力驾驭时代之车?平民们,是否能够推动唐代一步步走向全盛的局面?还好,历史给出了完满的答案。开元时期的宰相张九龄代表了平民出身而成就事业的主流。张九龄同样出身于非士族家庭,他的祖父因担任韶州别驾,所以全家迁居到该地,成为被视为“瘴疠之地”的居民。他的祖父是中下级官员,他的父亲没有做官,因此张九龄完全是靠着个人的才能拼搏出来的。

  张九龄的文学才华出众,他13岁就曾经写信给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十分欣赏他的文学才华,认为他必将一鸣惊人。果然,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然后入仕做官,被任命为校书郎。校书郎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但文采出众者往往都是在这个职位上得到进一步升迁的。张九龄就是如此,当时的太子李隆基选拔那些文学之士,考察他们的政治能力,张九龄所写的对策被评为最高等级,顺利地通过这次选拔,被任命为右拾遗。

  凭借着过人的文才和对人物的品鉴能力,张九龄曾多次被任命为科举考试的“阅卷”官员,以公允著称。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升迁并没有出现飞跃,而是按照当时的升官序列,一步一个脚印地靠着才干得到提拔。就这样,他先后做到了吏部的司勋员外郎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

  当时的文坛巨子、宰相张说十分欣赏张九龄,他认为张九龄必将是日后的文坛领袖,因此对他十分照顾。后来张说被同僚倾轧而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外放为地方刺史。他本来要去东部任职,但考虑到母亲年老,他便主动请求到南方去,因此先后在洪州、桂州一带为官,增加了地方管理经验。后来,唐玄宗召他回京,任命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而后又升他做中书侍郎。至此,他才真正从一个文学之士转型为中央的政务官员。他针对当时的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唐玄宗多有采纳。

  到了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正式被任命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唐朝已经进入最鼎盛的时代,他则站在历史的高峰上,对唐代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当然,文学之臣的出身,让他对于各级政务机构的工作并不完全了解,所以他提出的畅想在落实上总有问题。可是,应该看到,在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古代官僚体制下,张九龄能够做全局、宏观的考虑,对国家的未来提出发展思路,是非常难得的,如果那些精通行政工作的官员能够予以配合的话,唐朝可能不会转向衰乱,而是应该出现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但是,当时以具体、务实的行政能力而著称的“吏治”派代表李林甫因为个人的私欲,处处针对张九龄进行非难。同时,唐玄宗李隆基也觉得张九龄的想法虽然好,但从短期来看不易实施,也就渐渐疏远了他。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不久后因病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唐全盛的原因:对官员子弟、平民一视同仁
在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作为社会和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成为几百年间中华大地执牛耳之阶层。而唐代,出身平民者日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政坛上如此,文化艺术界也是如此。对此现象,很多史学家们有所关注,他们有一个大致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唐代开启了社会流动的大门,让平民能够在各个方面发挥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当事人的立场上,就会感觉到压力:在士族占据了主流几百年之后,平民是否真的有能力驾驭时代之车?平民们,是否能够推动唐代一步步走向全盛的局面?还好,历史给出了完满的答案。张九龄:平民出身而成就事业的主流开元时期的宰相张九龄代表了平民出身而成就事业的主流。张九龄同样出身于非士族家庭,他的祖父因担任韶州别驾,所以全家迁居到该地,成为被视为“瘴疠之地”的居民。他的祖父是中下级官员,他的父亲没有做官,因此张九龄完全是靠着个人的才能拼搏出来的。张九龄的文学才华出众,他13岁就曾经...
· 古代“官二代”知多少
●古时高官显贵子弟,出生之时就注定他们要当官。在那个时代,嘴上喊着“俺爷是某某”、“俺爹是某某”的人,都是很牛的。他们见多识广,比草根阶层有着更多的成功机会。而如果他们的父祖作威作福,给孩子作坏榜样,他们便会与其同恶相济封建时代有所谓门荫和任子制度,就是功臣和高官的子弟凭借祖上的功绩、地位,得以遁例担任官职。苏洵《上皇帝书》说得很透彻,任子制度,即是“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在那个时代,嘴上喊着“俺爷是某某(高官)”,“俺爹是某某(高官)”的人,是很牛的。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他们从小就和自己成功的长辈呆在一起,耳濡目染,见多识广,这种经历能让他们在某些方面大大超过草根出身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但是也有很多豪门子弟因其优越的家庭背景,坦荡的仕途,及父母的溺爱,而导致一个通病,就是清人吴汝纶说的,“习于骄恣浇薄”。如果他们的父祖放任、纵容,则他们很容易变坏;如果他们的父祖作威作福,给孩子...
· 古代“官二代”一览
封建时代有所谓门荫和任子制度,就是功臣和高官的子弟凭借祖上的功绩、地位,得以遁例担任官职。苏洵《上皇帝书》说得很透彻,任子制度,即是“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在那个时代,嘴上喊着“俺爷是某某(高官)”,“俺爹是某某(高官)”的人,是很牛的。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他们从小就和自己成功的长辈呆在一起,耳濡目染,见多识广,这种经历能让他们在某些方面大大超过草根出身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但是也有很多豪门子弟因其优越的家庭背景,坦荡的仕途,及父母的溺爱,而导致一个通病,就是清人吴汝纶说的,“习于骄恣浇薄”。如果他们的父祖放任、纵容,则他们很容易变坏;如果他们的父祖作威作福,给孩子作坏榜样,则他们便会与其同恶相济。儿子充当“驻京办主任”为老子铺路唐朝王锷历任岭南、河中、河东节度使,后来登上宰相高位。他在地方任职时,交给儿子王稷一项任务:充当“驻京办主任”,用银子为自己铺路。当时节度使是统辖一个较大...
· 堪称对官二代教育的历史典范居然是他
史载,曹操一生至少共有子女32个,其中儿子25个,女儿7个。25个儿子中有9个早薨(包括神童曹冲也就13岁即英年早逝),长大成人的有16个儿子。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很了得,嫡出(武宣卞皇后所生,下同)的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嫡出的曹植才高八斗,嫡出的曹彰武艺超群;早夭的曹冲(庶出,环夫人所生)据说五六岁的时候就达到成人的智力……这些都跟曹操重视家庭教育分不开。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史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一说。孙权属于“官二代”中的佼佼者,雄才大略,独霸一方,不臣曹魏,这是个让他又恨又敬的豪杰。而刘景升(即刘表)的儿子刘琮这个“官二代”就差远了,不忠不孝没骨气,想当年曹操挥戈南下,还没打到荆州,这小子就把他爹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拱手相送了。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他曾颁布《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
· 载振:晚晴官二代
官二代、富二代听起来很时髦的词,其实任何时代都有这种现象存在。富二代在兴许因为古代重农抑商,还没有现在的富二代们如此猖獗,但是官二代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晚清历史中,提起庆亲王奕粒知道的人很多。他是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他大肆敛财勾结袁世凯,是吃里扒外的典型,前阵子他还被影射某些领导干部。可提起他的儿子载振,知道的人恐怕没几个。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介绍官二代载振的事。实际上,他的儿子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如今“二代”已经成了一种流行词汇,“二代”本身无谓褒贬,关键在于承袭先代衣钵之后,到底做了什么。考诸庆亲王奕林子载振的行事,或许对我们能有所启迪。30岁就当商部尚书,钞票上都印他的头像载振(1876年-1947年),字育周,满洲镶黄旗人。作为奕恋某ぷ樱载振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光绪十五年(1889年),年仅13岁的载振就被赏给头品顶戴。光绪二十年(1894年),奕帘环馕庆亲王,载振也随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