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皇帝为何喜欢杀功臣?只因为他们有能力造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1
转发:0
评论:0
皇帝为何喜欢杀功臣?只因为他们有能力造反,“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可用经济理性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一些历史现象,功臣与皇帝间的关系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尽管这不会是唯一的解释。

  在资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多种类型,代理人自己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但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根据观测到的信号来判断代理人的类型,同代理人签署合同。这就是所谓的信号传递模型。此外还有信号甄别模型,同信号传递模型一致,只不过变为委托人先行,提出一系列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无论哪种方法,都在于使代理人有积极性使自己的类型暴露出来。

  借用经济理论,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管理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功臣们是否勤奋工作,属于激励理论,此处暂不讨论,我们集中焦点于造不造反的问题。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一个奸邪无状的自白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他必须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出谁是奸臣,谁是忠臣。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功臣们必须发出一个信号或皇帝必须用一个信号来确定一个分离条件,来使忠臣、奸臣可以分离而不混同。在经济学里,由于每个类别人的成本和收益不同,还可以根据一个信号制定出分离条件,使该信号能让不同类型的人根据成本—收益比较自动现出原形。但对造反之类的事来说,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任何成本都相形见拙。只要有些风险偏好,又有可能造反成功,难保有人不起歹心。面对近乎有无限收益的皇帝宝座来说,不可能根据成本—收益情况确定出一个分离条件,皇帝们只能简单地根据某个信号直接判断。

  那有什么信号能让皇帝识别出奸臣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惩罚威胁力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风险规避行为的人会选择不造反。不过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尝试一下的。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若不然谁会去“提着脑袋干革命”呢?所以,事后惩罚的威胁对以冒险为业的功臣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震慑意义。那么以亲戚关系来识别呢?从吕后到李世民,从多尔衮到雍正,亲戚的血缘、亲情约束对争夺帝位来说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从不会将其放在心上。那能否根据对皇帝是否恭顺这个信号来识别奸臣呢?毫无疑问,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也照样会毕恭毕敬,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那能否逆向思维,认为敢和皇帝争辩的就是忠臣,不敢争的就是奸臣呢?可惜,历史上的权臣是敢和皇帝争辩的,不敢争的依然是忠奸难辨。凡此种种,我们用尽心机也无法为皇帝们找到可从功臣中实施忠奸分离的合理信号,当然更不可能找到分离条件。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见识了一幕幕闹剧。

  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皇帝必然选择有能力造反和无能力造反这个信号进行,功臣们仅作出不造反的承诺是不够的。为了使自己的承诺可信,功臣们应该交出兵权,在这种行动的承诺下,功臣们丧失的能力,这样皇帝们可安枕无忧,大家也绸相安无事,历史上“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一方案的经典案例。应该承认,这一方案是极好的,让很大一部分功臣丧失的能力。但对一个掌握过权力的人来说,这种政治生命的自杀却不是一件容易选择的事情。而且,对那些有极高威望的开国功臣来说,只是交出兵权仍然不可能让上头放心。比如韩信,汉朝建国之初他就被废为淮阴侯,兵权尽无,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即使这样,韩信最后也被灭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李建成。但是,李建成可没有因为这样放松对李世民的警惕。

  为何功臣交出了兵权还要被呢?其实用经济学理论很容易解释这个现象。功臣们的资产除了官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还有不可与其肉体分离的威望、才干、人际关系和势力集团这些无形资产。功臣们交出了兵权,但这些无形资产却无法一起上交。可口可乐的总裁宣称,即使可口可乐的所有工厂被毁,可口可乐凭借其无形资产也能迅速东山再起。同样,韩信、李世民等的无形资产足够让上头睡不安枕了。比如韩信,虽然赋闲在家,类似,但他到刘邦的另一大功臣樊哙家作客时,樊哙还是毕恭毕敬,说“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在刘邦功臣中位列第五,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老相识,对韩信如此态度,足见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威望了。在历史上,交出兵权应该说抬高了造反的门槛,使皇帝们使用能造反和不能造反信号进行甄别时只能分离出一小部分威望极高如韩信、李世民之类的功臣,大部分功臣在没有兵权后倒真的丧失的能力,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象刘邦,他杀的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自己曾经独当一面的功臣,还囚禁过独自镇守过后方的萧何,而周勃等战将就逃过了,因为刘邦很明白没有独当过一面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对于韩信、李世民这类级别的开国功臣来说,没有任何信号可以让上头放心,除非上交自己的无形资产,当然这就意味着消灭自己的肉体。如果韩信自杀的话,相信刘邦不会灭他的三族,相反会到韩信的墓前掉下几滴眼泪,说不定还会给韩信的儿子封官,并招为驸马。

  李世民就很聪明,没有任何幻想,果断地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侄子,囚禁了自己的父亲,霸占了自己的弟妹,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夺取天下的唯一例证(要严格按儒家的标准,被称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绝对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儒家的双重标准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李世民能成功恐怕也因为他是皇族的缘故,遇到的反抗较小,异姓的开国功臣做此事成功的机会就小得多,象英布就失败了。

  只要是家天下,功臣是一个走不出的死结。只有在现代民主制度下,一方面通过各种制度限制私人势力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领导人的选举,使将军们可以合法竞选最高领导人,才能走出这死结。在选举制度下,通过参选这个信号,有野心和没野心的将军们倒是可以分离出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杀功臣为何秦始皇却没有动他们呢
还不知道:秦始皇为何不杀功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很喜欢干一件事情,那就是诛杀功臣。他们之所以要诛杀这些功臣,无外乎这三个原因。其一,功臣们功高震主,君王封无可封,其中典型的就是韩信。其二,功臣跋扈,居功自傲,扰乱统治秩序,年羹尧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三就是功臣势大,皇帝担心其威胁后继君主的权威,典型代表就是朱元璋诛杀蓝玉。历代的雄主,如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等都有诛杀功臣的行为,哪怕是手段温和的宋太祖都有杯酒释兵权的典故留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诛杀功臣是开国君主的通常做法,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就没有诛杀功臣,也没有剥夺功臣们的权力和地位,他就是秦始皇。很难想象,在传统观念中残暴不仁、杀人如麻的秦始皇居然是历史上唯二(另一个是汉光武帝)没有对功臣下手的开国君王。很多人都在想秦始皇为什么敢留下功臣,而不对功臣们下手,难道他不担心功...
· 康熙皇帝为何要杀鳌拜?并不是因为害怕造反
鳌拜这个人在历史里面一直都是罪大恶极之人,想要夺权自立为王,除了一个第一勇士这个称号外,其他全部都是负面的。为什么这样一个罪恶滔天的人,在被捕之后没有直接杀掉,并且后面还开始为他平反,追封爵位。这一系列的动作又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鳌拜前半生跟着皇太极一起南征北战,入关后又和多尔衮一起平定内乱,可以说是大清第一勇士。顺治去世后又被昭命为四大辅臣,在康熙还小时了很多次大型的起义。算是三代元勋了,是非常有作为的一个辅政大臣。不过在康熙八年时,他被康熙设计并给定了三十六条罪状。不过即使这样,康熙还是没有直接杀掉他,而是让他处于关押状态。网络配图在这三十六条罪状里面,却没有造反这一项。并且在康熙52年,还亲自为他平反,还给予世袭官位。雍正上台后更是封他为国公。而且,大家都知道雍正在继位后给康熙立功德碑时,并没有说到除掉鳌拜这件事。另外,在皇太极驾崩后,鳌拜更是为了保护皇太极之子和多儿衮拔刀相向,要知...
· 历代皇帝为何都要杀功臣
文/刘伟“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的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借用经济理论,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
· 古代为何那么容易造反呢古人为何喜欢造反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人为什么喜欢造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人为何那么喜欢造反,其中有何特别的原因?造反在古代确实是比较容的易,很多朝代都会将造反的事情给记载下来。秦朝的法律也是非常的严酷,但其实在陈胜还有吴广两个人起义之前。各地已经有很多小规模的造反了。而宋朝时是个比较太平的朝代,但是当时的造反事件其实也很不少。据统计,宋朝300年,就曾经有400多次造反,可以说,那时候年年都有造反的现象发生。那么,在古代为何就那么容易就发生造反的事情呢?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NO.1古代的政权不下乡,所以当时国家的基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在我国的古代,最小的政府机构就是县,领导者常被称为芝麻官。而且县衙门的人一般来说也不是特别多,县太爷又要管理政务,又要管理税务,还要负责司法。百姓有什么事情都要交给县太爷处理。而在县以下,就没有政府机构了。所以有些上面交代的任务。就会被交给当地的士绅或者是...
· 史海遗珠:为何贫民出身的皇帝更喜欢杀功臣?
中国历史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往往是贫民出身的帝王更喜欢诛杀功臣。网络配图比如刘邦、朱元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民国时期的学者萨孟武在《宋江得到天下之后李逵的命运如何》一文中借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他这样写道:“宋江得到天下之日,便是李逵被诛之时。”网络配图因为,“(公卿出身的皇帝)在未做皇帝之前,已经有了一种身份,他的功臣大多数是他的家臣,平时对他,已经‘鞠躬如也’……反之,平民则豪放成性,在他未做皇帝以前,常常不修边幅,不讲礼貌,他的功臣,大多数都是他的朋友,平时对他,只有友谊,没有名份。所以在他得到天下之后,不但功臣忘记了朝仪,便是皇帝也忘记了朝仪。……在专制政治之下,皇帝要维持政权的安定,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尊严。”网络配图可见,专制政治下的功臣要保住自己的官帽和人头,最重要的是不触犯皇帝的尊严,即使你们曾经是多好的兄弟,多铁的哥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