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2次拒绝和谈的明朝愤青 最终毁了辉煌的明帝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3
转发:0
评论:0
2次拒绝和谈的明朝愤青最终毁了辉煌的明帝国,女真族在东北崛起之后,与明朝开始了长期的战争。由于指挥失误和军制糜烂,明朝军队一

女真族在东北崛起之后,与明朝开始了长期的战争。由于指挥失误和军制糜烂,明朝军队一直是败多胜少。从万历末期到崇祯中期,明军的防线一直向后撤退,到了最后只剩下了山海关外的几个据点。其实在崇祯时期,明朝有两次可以和后金讲和的机会。但是崇祯的性格和文官们的畸形愤青思想害了明帝国,当时的传统教育已经完全畸形。宁屈能伸不适应明朝这个天朝上国,明朝绝不向异族低头的思想害了明帝国。

一、面对皇太极的封王建议,朝中诸臣一直反对

在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后金大汗皇太极向年轻的崇祯皇帝发出来求和的信函。皇太极建议双方议和,明朝册封皇太极为王,明朝与后金的关系就如同当年的宋朝与西夏。皇太极在信函中的自称十分谦卑,一直比大明皇帝低一级。从目前的史料来看,皇太极确实是一个没有多少野心的人。他做梦也没有想过入主中原,他的想法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有很多资料显示,他后来的变化基本上是在范文程等一群汉臣的怂恿之后。更何况崇祯登基初期,虽然明帝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区区几万军队就像进入关内可能性不大。崇祯在接到皇太极的求和信之后,把这份信函交给了诸臣讨论。


但是就是这份信函对明朝诸臣的刺激相当大,在他们的眼里,当当大明王朝绝不可以向区区的草原部落低头。当时的官员所接受的都是那种传统教育,一直讲究所谓的天朝上国、万国来朝。现在要明朝与一个小部落讲和,这在明朝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当时崇祯皇帝确实有想讲和的打算,他的想法是先腾出手来对付农民军,然后再找皇太极算账。但是在诸臣的反对之下,明朝最终拒绝了皇太极的求和。在明朝的诸臣中,只有杨嗣昌提出了:“抚赏为弱敌之第一策。”但是有这样见识的人太少了,最终明朝与后金的战火重燃。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皇太极的求和也是暂时的。他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但明朝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准备力量。

二、陈新甲的议和被清算,他成了崇祯的替罪羊

1640年,明朝集结了12万大军与清朝进行了一次大决战。但是最终的结果是12万大军全军覆没,明朝丧失了进攻清朝的实力。1642年,松锦防线被清军完全突破。就在这个要命的时候,李自成这个打不死的小强又一次死灰复燃。此时的崇祯已经开始打算与关外的满清讲和,而自己全力对付李自成。为了达成这个计划,崇祯曾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多次,最终陈新甲派遣马绍愉为使臣前往东北谈判。这次清朝的价码已经明显提高了,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类似于宋朝与辽国。不过谈判的结果还算不错,马绍愉带着这份谈判书回到了北京,并交给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陈新甲。但是就在此时出了意外,陈新甲的书童误将此信当成了官员们传阅的塘报,就这样所有人都知道了。

之前这项计划一直在秘密中进行,现在突然公之于众,诸臣们再次沸腾。这些空谈误国的家伙们坚决反对议和,反正他们又不用上战场。陈新甲作为此事的始作俑者,遭到了官员们的弹劾。如果陈新甲把所有的罪责都揽下来,那崇祯还是会庇护他的,他最多也就是降职而已。但是陈新甲不愿意做这个冤大头,他的一切行动全部都是皇帝的意思。而崇祯皇帝的原则是:“我自己没有错,都是百官的错。”崇祯必须保证自己的完美形象,而陈新甲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的坚持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在陈新甲死后,即便是那些愿意讲和的官员也不敢说话,事已至此,明朝也只能和清朝打到底。


三、满清方面换人,对明朝的战略也发生了变化

就在崇祯杀了陈新甲的第二年,皇太极突然去世。经过一番你争我夺之后,作为政治妥协的产物,6岁的福临被送上了皇帝的宝座。真正的权力当然不在这个小屁孩手里,他身边的多尔衮才是决策人。与皇太极不同,多尔衮是一心想入主中原。就在这一年,名将孙传庭率领的明军全军覆没,至此明朝再也没有力量李自成的农民军。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帝,随后他率领着20多万农民军浩浩荡荡的向北京开进。在此之后,明朝的愤青们还干出了一系列的烂事,例如阻止崇祯南迁等等。这年3月,李自成包围北京,崇祯皇帝最终自缢殉国。而那些臭不要脸的愤青官员们却在城门跪迎李自成,把孔孟之道丢到了九霄云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愤青们的一系列昏招才最终导致了明帝国的灭亡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的20多万农民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走投无路之下,最终在煤山自缢殉国。由于具有正当合法性的皇帝以及他的三个儿子都没能逃出北京城,这直接导致了南方诸王争位的乱象。其实早在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之前,崇祯皇帝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南迁。但是由于那群愤青官员们的束缚,最终只能在北京等死,按照现在的话说,这成了爱国主义的绑架。一、面对北方复杂的局势,崇祯皇帝计划南迁公元1643年,孙传庭率领的明军主力全军覆没。至此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支机动作战力量,而李自成却在西安称帝,公开向大明王朝叫板。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领着20多万农民军浩浩荡荡向北京进发、此时明朝主要的军队只剩下的两股,一股是关外的吴三桂部,另一股是湖北的左良玉的部。左良玉是一个只会跑的家伙,因此崇祯急调吴三桂的军队回师救援北京。不过崇祯皇帝并没有在北京城等死,他自己已经产生了南迁的念头。他的皇后和大臣李明睿都建议南迁...
· 帝国飘摇——明朝的愤怒
时间,只需要时间从战绩上看,小西行长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指挥官。作为先锋,他击溃了朝鲜军队,并巩固了战果,虽然其他将领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李舜臣也过于强悍,但在他的掌控下,朝鲜大部已牢牢地控制在日军的手中。很快,各地的叛乱将被平息,我们将向下一个目标挺进。日本正在准备,朝鲜正在沦亡,明朝正在争论。自打日军六月入侵以来,明朝的朝廷一刻也没消停过,每天都大吵大闹,从早到晚,连个中场休息都没有。兵部那帮粗人十分想打,部长石星尤其激动,甚至主动请愿,表示不用别人,自己带兵收拾日本人。但他刚提出来,就被骂了回去,特别是兵科给事中许弘纲,话说得极其难听。他认为,把敌人挡在门口就行了,不用出门去挡(御倭当于门庭),此外他还批评了朝鲜,说他们是被人打就求援,抓几个俘虏就要封赏,自己打仗却是望风而逃、土崩瓦解(望风逃窜,弃国于人),去救他们是白费劲。朝廷大多数人都同意他的看法。恰好此时,朝鲜国王又提出渡江避难。按...
· 明朝重臣邹元标:被朝廷廷杖打觉醒的大明愤青
在“江陵夺情”(古代避牛人名讳,以籍贯代称某人,张居正是江陵人)这一超级公共事件中,还有一个年轻人被廷杖。这个人简直就是飞蛾扑火,偏要去得罪一下当朝相爷和皇帝。他叫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这人打小就是个神童,《明史》说他“九岁通《五经》”。且没有成为年幼聪颖、长大平庸的人物,考试的道路上一路绿灯,万历五年,二十二岁的他高中进士,在“五十少进士”的科甲时代,这个岁数年轻得让人嫉妒,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一年,朝臣们围绕张居正父丧后是否要回家守制争论不休,而邹刚刚“释褐”。一般会试在春天举行,叫“春闱”,而张居正的父亲是当年秋天死的。此时的邹元标“观政刑部”,也就是说还是个办事进士,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刚分配到国家机关的见习生,还没有定级转正。这样一个人微言轻的官场新鲜人,按一般的想法,肯定是好好看热闹吧,国家大事还轮不上你置喙。可邹进士是一个有着强烈使命感和道德感的小年青,说他是那个时代的愤...
· 明朝重臣邹元标:被朝廷廷杖打觉醒的大明愤青
在“江陵夺情”(古代避牛人名讳,以籍贯代称某人,张居正是江陵人)这一超级公共事件中,还有一个年轻人被廷杖。这个人简直就是飞蛾扑火,偏要去得罪一下当朝相爷和皇帝。他叫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这人打小就是个神童,《明史》说他“九岁通《五经》”。且没有成为年幼聪颖、长大平庸的人物,考试的道路上一路绿灯,万历五年,二十二岁的他高中进士,在“五十少进士”的科甲时代,这个岁数年轻得让人嫉妒,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一年,朝臣们围绕张居正父丧后是否要回家守制争论不休,而邹刚刚“释褐”。一般会试在春天举行,叫“春闱”,而张居正的父亲是当年秋天死的。此时的邹元标“观政刑部”,也就是说还是个办事进士,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刚分配到国家机关的见习生,还没有定级转正。这样一个人微言轻的官场新鲜人,按一般的想法,肯定是好好看热闹吧,国家大事还轮不上你置喙。可邹进士是一个有着强烈使命感和道德感的小年青,说他是那个时代的愤...
· 千年难得一见的妙手木匠竟硬是把明朝毁了?
明朝是个十分可爱的朝代。十七位皇帝,个个有性格、有特点。开国皇帝朱元璋要饭出身,成祖朱棣为了显摆派船队远渡重洋,武宗皇帝当大将军当得不亦乐乎,神宗皇帝二十多年不临朝听政。总的来说,明朝皇帝的特点是: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干不好,其他各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我们要说的这一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木工事业。身为皇帝,却成为了全国工匠的劳动模范。他就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网络配图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十六岁即皇帝位,在位七年。他的一生,最主要的功绩有两件:一是他本人,在浓厚兴趣和刻苦钻研下,终于成为了造诣精湛的木匠。二是他培养出了一个遗臭万年的大太监:魏忠贤。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他的这一生,只有23年。如果为朱由校撰写木匠的劳模事迹,一定得有这么一笔:朱由校同志英年早逝,否则会在木工技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可惜,朱由校是个皇帝。他不暴戾,但是他昏庸。所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