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乾隆修《四库全书》玩阴招:篡改古书内容 搞乱格式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5
转发:0
评论:0
乾隆修《四库全书》玩阴招:篡改古书内容搞乱格式,晗于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原名吴春晗,字辰伯。家庭经济时常颠簸

  晗于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原名吴春晗,字辰伯。家庭经济时常颠簸于温饱与小康之间。其父吴滨珏,秀才出身,家道颇严。吴晗少年聪慧,自小就对历史尤其明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吴晗不仅早慧,而且早熟,12岁时到金华读中学,广读博览,一边吸收梁启超变革维新的思想,一边还学会了打麻将、抽烟,逃学旷课,无所不有,总之,他不是一个“乖孩子”。

  1925年吴晗中学毕业,因家道衰落,遂在本村小学教书,赚取一点工资贴补家用。但吴晗志不在此,1928年他独自离家出走,辗转来到杭州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一年后该校停办,又前往上海,考入中国公学。从此,他与胡适结下不解之缘——胡适此时正是该校校长。

  进入中国公学,吴晗即成为胡适门生,不久写下《西汉的经济状况》一文,深得胡适赞赏。1930年3月19日,吴径直写信向胡适讨教自己在整理《佛国记》时遇到的问题:“明知先生很忙,不过除了先生之外,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比先生更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指导路径的人。”不久,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吴晗则追随北上,经人介绍,由顾颉刚安排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此间,他写下《胡应麟年谱》,并以此成为他正式研究明史的开端。吴晗再度为此写信讨教胡适,胡适在收信的第二天即给吴晗回信,对其作品大加赞赏,并约吴晗“星期有暇请来谈”。从此,吴晗成为胡适的“弟子”。

  吴晗未入北大的原因是他偏科严重,入学考试需考文史、英文和数学三科,他的文史、英语均得满分,而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北大规定,有一门零分不得录取。随后他改投清华,得到同样成绩,但清华网开一面,以文史成绩特别优异为由,破格录取了他。吴晗遂成为“清华人”,与北大失之交臂。

  吴晗进入清华时,家道基本败落。胡适对这位弟子真是青睐有加,他在吴晗录取后没几天,即给清华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写信:“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在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一个工读机会。他若没有工作的机会,就不能入学了。我劝他决定入学,并许他代求两兄帮忙。此事倘蒙两兄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尽。”此外,还大力介绍了吴晗的学术水准。

  吴晗作为清华学子,全面师法的却是胡适这位北大先生的治学方法。胡适在给吴晗的信件中,对这位弟子进行了多方面指导:“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新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作一个能整理明代资料的学者。”吴晗表示:“光耀所及,四面八方都是坦途。”可见胡适对他影响之深。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着动荡中的平安。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群情激奋。吴晗显然是一位爱国者,他积极支持同学们的请愿活动,自己却未厕身其间,但他毕竟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在1932年1月30日给胡适的信中指责当局:“翻开任何国任何朝代的历史来看,找不出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丧心病狂的政府。”并在信中希望“先生也同样地予以解决的方法并指示一条应走的路”。

  胡适没有回答。他于1932年6月27日发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继续倡导“科学救国”的理念,但胡适在“药方”中同时要求学生们“总得有一点信心”。

  因着胡适的关照,吴晗在清华兼职工读,待遇颇为优厚,足够满足求学之需。吴晗毕业时,在自己的毕业照上题写着胡适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少说些空话,多读些好书——录胡适先生语。”

  吴晗真是做史学的料,聪慧勤奋,再加恩师教诲,他在清华求学期间便写下了《胡惟庸党案考》、《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明代之农民》等一批相当有见地、在史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文章。1934年吴晗毕业留校任教,开设明史和明代社会等课目,影响直追陈寅恪、张荫麟这些史学大家。

  吴晗年轻时的一个重要史学成绩是关于“建州史”的研究。建州乃女真族先祖之地,努尔哈赤入关并建清王朝后,竭力否认建州曾在明朝管辖之内,并在清修《明史》中对过往历史进行篡改、伪造和歪曲。正如鲁迅指出的那样:“现在不说别的,但看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震惊。全毁,抽毁,删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篡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盛事的,但他们不但搞乱了古书的格式,还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于内廷,还颁之于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多很有些骨气的人。”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被一页一页撕毁的。

  最终考据结果表明,早在明朝就设有“建州卫”,女真族长期隶属明政府,是中华民族中一员。通过这段研究,吴晗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正如他在主编《益世报》史学专刊时表达的那样,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二、求真;三、重视“一向不被人们所重视的正史以外的若干记载”;四、“史学是属于社会的民众的”。这表明吴晗对官修历史产生了严重质疑,他在《史学》一周年的致辞中写道:“我们认为帝王英雄的传记时代已经过去了,理想中的新史乃社会的、民众的。”

  这里,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30年代正是法国年鉴学派兴起的时期,其治史方式也正是放弃政治史,重点转向研究社会生活史对社会演变所起的作用。年鉴学派大量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成为当代史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涌现出一批史学大家,如马克?布洛赫、布罗代尔等。吴晗的治史方式与之有相当程度的契合,尽管表达不甚明确,也没有形成团队规模。可见,中国学术界在上世纪30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度,虽不能并肩欧美学界,但追赶已非遥遥无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皇帝也玩厚黑学:乾隆使阴招令臣子斗法
公元1735年,雍正逝世,乾隆即位,这年他24岁,正年富力强。不过,雍正临终嘱托里,特别交代:“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这让刚坐上龙椅的弘历,心里很不是滋味。网络配图一朝天子一朝臣,任何一位新皇帝,对前朝老臣都不会太欢迎。鄂尔泰比乾隆长34岁,张廷玉比乾隆长38岁,对这两位等同于父辈的前朝老臣,能不能驾驭得住?他们会不会买他的账?让年轻皇帝有点郁闷。虽然,历史的经验告诉他,他的祖父康熙登上大位后,处心积虑,搞掉了碍手碍脚的前朝老臣鳌拜;他的父亲雍正登基以后,马上就出重拳,将前朝老臣年羹尧打入十八层地狱;但是现在轮到他主政,却拿这两位强行安排的左膀右臂无可奈何。然而中国人窝里斗的劣根性根深蒂固,两位老臣在雍正朝就互不相能,到乾隆朝,更是针锋相对。两人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大小官员逐一排队。鄂尔泰树大根深...
· 《四库全书》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四库全书》共录入书类3503种,计13501部、36000册、79337卷。全书共分为《经部》绿色装订,《史部》红色装订,《子部》白色装订,《集部》蓝色装订,故称“四库全书”。《总纲目》用中央黄色装订。《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尔雅》、《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国语》、《永乐大典》、《战国策》、《茶经》等,全部收录在内。二、成立修撰机构乾隆三十六年,值国泰民安,库足盈富。乾隆降旨修《四库全书》,命内阁大学士于敏中为总裁,六部尚书为副总裁,翰林院编修纪晓岚为主编。时设较辑处在南书房,抄录处设翰林院。抽调举国文人学士参与,整录人员3600人,抄录者3800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成书,历尽艰辛,工程规模之浩大,绝无仅有。在编书过程中,皇帝经常现场一...
· 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到底是功是过?
提起清代古籍,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四库全书》,其成书过程却充斥了“血与泪”。据统计,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13600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这里边的功过是非究竟如何?《四库全书》今何在?我们请出国家珍贵古籍评审专家孟宪钧先生为您破解历史的谜团?《四库全书》是图书的总括,虽分别收入经、史、子、集四库,但并未将图书按其性质和内容进行分类编纂,所以,它是一部丛书。清高宗弘历即位第6年,即乾隆六年(1741),下令广搜天下奇书来充实天府宝藏。乾隆三十七年(1772)又下令各省加强访求天下书籍,编辑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正式成立。据《四库全书》卷首开列编纂的人,前后共有360多人。四库馆设总裁、副总裁、总阅官、总纂官、总校官,下设相关官员,都是选派当时有学问、有专长的文人担任。如总纂官是纪昀(晓岚),这...
· 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
核心提示:中国家谱,于今人又什么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存留至今的家谱疑信相渗、精华与糟粕同在现状来看,家谱对今人具有以下两方面价值:家谱:“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渔阳地区(今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名为《乘》,因此后称史籍为“史乘”,“家乘”一词也因由而生。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中国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时必鉴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封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重要工具。本文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的概念,限定于姓氏族人源流、繁衍、迁徙、分布的范畴。1.家谱的谱序、跋:《序》、《跋》是家谱前的定性括文,多为本族贤者、名人撰写,也有请外族名...
· 你所知道修谱的格式吗?正确的修谱知识!
竖排版制作世系图的时候,为了方便阅读,可以用一个箭头引导,当然箭头做成半透明效果会更好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父子之间,还有兄弟姐妹,还有妻子爱人等等关系。小编前几天写过一篇《修谱时,续弦妻子应该怎样记载才准确?》文章,其实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不准确的,原来标题是《修谱时,多婚配所属妻子应该怎样记载才是准确的?》因为有部分词被系统检测而一直不通过(当然后来通过了,而经过这一折腾,系统推荐量一直不高。呜呜,大家别扯我,让我一个人哭会!!)。这文章中主要讲了在过去一夫多妻和现在一夫数婚的情况下,修谱时如何正确记载的方法。因为现在离婚率增加,修族谱也会经常遇到此种情况。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读读此文。这也引出了另一个修谱常见的情况。也就是小编文章开关说到的,族谱除了垂直关系外,还有一个横向关系存在,就如妻子,兄弟、姐妹。排版世系图用更直观的方法效果更好在以前,修族谱的时候,兄弟是一定会上族谱的,妻子除了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