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解密:清代时期东北的宁古塔披甲人是些什么人?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6
转发:0
评论:0
解密:清代时期东北的宁古塔披甲人是些什么人?,清代朝廷流行一句话,叫作“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即将罪犯流放给别人作奴仆

  清代朝廷流行一句话,叫作“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即将罪犯流放给别人作奴仆。这句话的意思虽然直白易懂,宁古塔与披甲人却鲜为人知。《清稗类钞.地理》有云:“宁古塔,历代不知何所属,数千里内外无寸碣可稽,无故老可问。”其如此说,皆缘该地偏远寒荒,汉人善文墨者罕至。又及昔年满洲土著无学少文,志书阙如。故而涉及该地人事文字稀少零星。“无寸碣可稽”虽略有夸张,却也大致不虚。宁古塔为清代边镇要塞,有满洲八旗军屯兵驻守,其兵卒名曰“披甲人”。

  宁古塔

  宁古塔是清代吉林边镇治所名,明代为努尔干都指挥使司辖地。金国完颜阿骨打氏于此处起兵,系女真族发祥地及金朝国都上京会宁府。唐代为靺鞨忽汗水,先秦之古肃慎国。宁古塔东北呼尔哈又是满洲始祖居处。乾隆朝大学士阿桂《满洲源流考.卷十三》云:“本朝始祖定居之地屯河在宁古塔东北呼尔哈,近绕宁古塔城。”宁古塔城位于吉林市东五百九十里(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约三十公里之宁安市),南距朝鲜界六百里,东至大海三千馀里,北至混同江蒙古界六百里。辖地东西阔八百馀里,南北六百馀里。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宁古塔城置绥芬厅,宣统二年(1910)更名宁安府。此后,宁古塔治所不复存在。

  宁古塔以塔名而实无塔。康熙朝吴振臣《宁古塔记略》:“相传昔年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道光朝萨英额《吉林外记.卷二》云:“宁古塔,国语数之六也。开国方略,六祖各筑城分居,称宁古塔贝勒,因以为名。”清初宁古塔治所在旧城,康熙五年(1666)迁入新城,二城相距六十馀里。宁古塔城周长八里(比北京紫禁城稍大),有四座城门。城墙系土坯砌成,内外抹细泥,厚二尺,高六尺五寸。城中另有内城,周长二里许,有东西南三门,北面为将军衙署。内城无民户居住,皆系衙署官兵隶卒。

  三百多年前的宁古塔一带山林茂密,江河密布,虎豹熊罴,百兽出没。八月(阴历)即下大雪,九月中旬江河封冻,十月地裂盈尺。冬季下雪三四尺厚,大雪可至丈深而没人。夏季有数百里沼泽,满语曰“哈汤”,其泥淖深不可测。土著人管水在草中如淖者曰“红锈水”,人必须踩草墩儿而行,稍有转侧偏差人马俱陷落而亡。

  宁古塔偏远寒荒却遍地是宝。东珠、人参、貂皮、水獭、鹰鹞、兽皮、鱼类、山珍等皆为宁古塔一带最有名。除上述特产外,其他山蔬野蔌无不佳者,且无所属而任人自取採拾。当时该地惟不产稻米且无盐。每年十月往南六百里即到图们江边,与朝鲜会宁府边民易货。换回牛、马、纸、笔、扇、铁、盐、稻米等物。稻米到了宁古塔城,每升须二三钱银子,惟招待客人方舍得食用。宁古塔山林遍野,古树参天。该地无磁瓦陶器,碗盏碟盆皆以独木为之。房屋大小不等,或三楹或五楹或带两厢,所用木料极大。搭屋建房配以极长细草,以白泥抹墙,滑润可观。房舍墙厚几尺,屋内西北南三向皆为炕。炕上铺席,席上覆以大红毡毯。房屋一律坐北朝南,一进。窗户皆由外关闭,以防夜间猛虎撞进。屋内无椅櫈,惟有炕桌儿,进屋皆上炕盘腿儿而坐。

  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喇草皆宁古塔特产。惟人参一项,内地医药家与土著人认识存有偏差。人参生长于深山草藂中,较普通野草高出尺许,以八九月间採拾最佳。生人参皆白色,蒸熟后带红色。红而明亮者,表明其劲头儿足精神饱满,为一等。医药家以白色人参为贵,名之为“京参”,又称因土质不同故有红白二种,此大谬。宁古塔掘参人,白天採得,当晚便蒸。第二天晒于太阳下。晒干后有大有小又白有红,并非地域土质不同,实为劲头儿精神之足与不足所致。宁古塔土著人贵红参而贱白参,与医学药家之理相悖。乾隆三十九年作吉林御制诗《人参》:“奥壤灵区产神草,三桠五叶迈常伦。即今上党成凡品,自昔天公荐异珍。气补那分邪与正,口含可别伪和真,文殊曰能活能杀,冷笑迷而不悟人。”(萨英额《吉林外记.卷一》)宁古塔人以红色是否明亮分辨人参贵贱,乾隆帝用金口一尝便知真假,不知宁古塔人冷笑否。

  披甲人

  披甲即披挂铠甲之意。“披甲人”一词为清代特有,指满洲八旗兵卒。披甲人不限于东三省,全国各处皆有满洲八旗军披甲人驻守。《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三》:“其所派兵丁,由八旗前锋护军披甲人内挑选年力强壮者。”《世宗宪皇帝圣训.卷十七》:“上谕户部,今年雨大屋漏墙欹者多,朕轸念披甲人等家贫不能修理,特加恩赐,务使人人得所。著动户部库银九万两赏给八旗,每旗一万两。上三旗内府佐领一万两,令得修理房屋。”

  宁古塔驻守屯兵平时打猎承差,又称打牲兵丁。遇战事,则出征打仗为披甲人。宁古塔设副都统总领。披甲兵丁按差事分为参户、蜜户、渔户、猎户、鹰户、狐户、獭户、鹳户等,皆属内府三旗。

  清代,有将罪犯及眷属发往宁古塔、黑龙江披甲人为奴之例。《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卷一百九十三》:“窝隐贩卖之人照开窑子光棍例,将为首之人拟斩立决,护送牵合及用银兴贩之人俱照为从例,发往宁古塔等处给披甲人为奴。”该处罚并非法外刑,《大清律例》有明文:“凡盗窃临时拘捕,为首杀人者,照强盗律,拟斩立决;为从者,应发往吉林、乌喇、白都诺、宁古塔等处披甲人为奴。”(《卷二十四.刑律条例》)

  顺康年间,宁古塔满洲披甲人不会汉语,朴实诚信讲义气。发配至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者皆为内地人,此项处罚即为流刑。内地人有逃跑者,宁古塔人一般不举告。若有被追回者,主人及周边土著一起作证该人系自行返回,以令官府不追究治罪。该地路不拾遗,颇有古风。土著披甲人向店家赊买绸缎蟒服,店家拿出黒貂皮一张作为易货样品,口头约定来年照此规格偿还黑貂皮若干张。第二年,土著披甲人必照样儿还清。本主儿若有他事不能来,则亦托人送到。这些土著披甲人相距城里店家数百千里且素不相识,而无一爽约。店家及土著披甲人,诚信至哉。

  土著披甲人出门儿不带盘缠,途中经过之处随意食宿。每户人家遇有客人投宿,无论识与不识,“马有青刍客有粟”,来人食宿及马匹草料全管,不取分文。民风淳朴,性情憨厚。土著人无作揖打恭之礼,相见惟执手而叙。妇女以右手抚额点头为拜,抚额点头而跪为行大礼。土著披甲人彼此称“阿哥”,呼年长者曰“马发”,父曰“阿玛”,母曰“葛娘”,伯父曰“昂邦阿玛”,夫曰“畏根”,妻曰“叉而汉”,男人曰“哈哈”,女人曰“赫赫”,姊曰“格格”,妹曰“那”,小厮曰“哈哈朱子”,丫头曰“叉而汉朱子”,人参曰“恶而诃打”,黑貂皮曰“色克”等。

  披甲人有追踪寻迹之本领。凡人畜经过草地,凭足迹能追寻数十里而无差错。该地猎户称“炮手”,老虎叫“老妈子”,熊曰“黑瞎子”。宁古塔披甲人四季皆出猎打围。有朝出暮归一日猎者,有两三天而归打小猎者,有秋天打野鸡围者,有冬季打大围者。凡打大围,披甲人排阵而行。成围时,无长官命令不得擅射。该地虎豹颇畏人,惟熊最凶猛,能拔树掷人。野猪大者六七百斤,獠齿如象牙,弯卷锋利。其周身松油厚寸许,名曰“挂甲”,刀枪箭皆不能入,炮手惟以箭射入其七窍方可猎杀。披甲人所豢养猎犬极勇猛,能搏击虎豹。野鸡最健硕,肥油厚一寸。鹰以“海东青”最名贵,能捉天鹅,一日可飞二千里。另有白鹰、芦花鹰亦极贵重,为进贡之物。雕个儿大且多,用其翎毛为箭羽。打大围历二十天乃归,猎得有虎、豹、猪、熊、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物。

  每年京师户部颁赐进贡貂皮者袍褂、靴帽、汗巾、扇子等物品各一捆。宁古塔人不知用扇子,发配至此地汉人以零星物件儿即可与其交换。披甲人最喜欢大红绣金袍褂及各色绸缎,把铜钱儿响铃缝缀衣服上,行路叮当带响儿。宁古塔东北千馀里之“黑斤人”(赫哲)有留发梳髻者,耳垂大环四五对儿,鼻穿小银环儿。黑斤之地以产貂皮享名,富者以雕翅盖屋,以貂皮为裘帐,以狐皮为被褥。这些在内地皆珍贵之属,价格极昂。黑斤迆北土著名“乌稽鞑子”,又称“鱼皮鞑子”。因其穿鱼皮衣,食鱼肉为生而得名。该地鱼大,曰“打不害”,皮厚而软,日光下有五色文锦。

  黑斤等地披甲人英勇而不畏死,一人能搏杀猛虎。康熙帝甚爱其勇,常赐以官爵及流徙者为其奴。数年间,这类勇士升至宁古塔城又至奉天,次年奉旨进京,时称其为“衣扯满洲”。满语衣扯为新,即“新满洲”之意。新满洲做了官而不知为贵。宁古塔将军对他们说,你们当官了,须学习礼仪。长官约他们一起上衙门,有戴树皮斗笠的,有背口袋的,有光脚的。众人见了无不大笑。将军命坐,他们把肩上口袋往地上一撂,垫屁股而坐。其虽身着官服,口袋仍搭肩上,须臾不离。奉命进京时,有人不愿离开故土,朝廷亦不勉强,听任其留本土。几人进京,数百人聚于郊外送别,哭声震天。夫妻离别相抱,亲脸唧唧有声。(参清吴振臣《宁古塔记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宁古塔披甲人是什么意思?披甲人是什么人
历史小说《雍正王朝》中皇帝经常说的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原来,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为“宁古塔”的所在地,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再说披甲人: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
· 解密:险些被冉闵杀光的“羯族”到底是些什么人
冉闵的名声,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一样如雷贯耳,甚至还有网友帮他伪造了一篇漏洞百出的《杀胡令》出来。不过冉闵作为后赵的大将,杀过后赵的“国人”——羯人,这个是没有疑问的。晋书载:“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这里面“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应该就是网友伪托冉闵的《杀胡令》史料依据了,确实在邺城杀了,还杀了不少,老少男女总共20多万人。这一段,《十六国春秋》、《魏书》都有记录,事情自然是真实的,至于有没有皇汉们所期望的杀绝羯胡,历史已有答案。在后赵政权崩溃后,羯人仍有众多遗种留存,而且一个比一个生猛、暴虐。险些被冉闵杀光的“羯族”到底是些什么人?比...
· 清朝将犯人发送到宁古塔,生活在那里的披甲人又是谁?
在看清朝电视剧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么一句话:发送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你知道宁古塔在哪?披甲人又是什么吗?宁古塔可不是一座塔,它是一个地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古在满语中是六的意思,塔相当于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传说是满族祖先到了这个地方建立了满族,传着传着大家就把他和穆尔哈赤的六个儿子联系起来,所以这里被认为是发祥之地。在古代宁古塔这里荒无人烟,基本都是大雪纷飞,白茫茫的一片很是寒冷,所以将犯人流放到这里有震慑的作用,并且还能帮助清朝开疆破土。至于披甲人就是一个称呼。在满清时候,他们按照身份地位分成了三类人。一、奴隶主要是由汉人和朝鲜人组成,二、骑兵是女真人,第三类就是披甲人了。披甲人就是披着铠甲的人,就是军人,大部分是旗人。地位是比传统军人低的,在战争时期,他们是骁勇善战的军队。在和平时期他们就种地狩猎,所以把犯人给披甲人为奴,或是让他们服饰这些军...
· “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到底有多恐怖?能让人宁死都不愿去
电视剧中,清朝的皇帝往往会对罪大恶极的罪臣说:“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然后这个大臣就吓得屁滚尿流,恳请皇帝开恩。更有谚语曰:来到宁古塔,十个黄泉路都不怕了。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害怕宁古塔呢,到底是怎样的人间炼狱,连死都愿意却不愿去宁古塔。自清顺治十年(1653)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余年。后设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的前身。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从顺治十二年陈嘉猷被发往宁古塔开始,这里便成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丁酉科场案。丁酉科场案发生在清朝顺治十四年,岁次丁酉,屡兴大狱,株连甚广,是中国自有科举以来最的作弊处罚案件。是年,先后发生三次科场舞弊案,分别为丁酉顺天乡试案、丁酉江南乡试案、丁酉河南乡试案。可见宁古塔关押的都是负有重罪的人,堪比死刑还恐怖。后因时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
· 殷商时期的鬼方是什么人?是古代印欧人吗?
殷商时期的鬼方是什么人?是古代印欧人吗?在我国历史上的殷商时期,周边有个民族叫做鬼方。这名字听起来很恐怖,但是这完全跟“鬼”没有任何关系。鬼方曾经是轩辕黄帝联姻的大隗氏氏族的后裔,所以严格来说,鬼方其实是华夏文明中的一部分。“鬼方”的本意是“在一个叫隗的地方”。这个地方离当时的商朝很远,当时商朝盘庚迁殷后,国都在现在的河南安阳,而鬼方大致在漠南,但势力延伸到了陇西和渭水。而古印欧人是生活在今天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当然有一种可能古印欧人在公元前6000年前开始走出这片区域的时候,有一支融入到了鬼方。可惜鬼方碰上了武丁,武丁还有一个彪悍的老婆妇好,也是一个女战神,她曾经攻灭了20多个方国,而“鬼方”被灭掉,花了整整三年,可见鬼方其实在当时还是比较强大的。结果鬼方一部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这是考古发现,史料并未记载);一部分臣服了商朝,仍居原地。后来周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