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南北方的教育差距 让明朝皇帝头疼了200多年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9
转发:0
评论:0
南北方的教育差距让明朝皇帝头疼了200多年,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折,在宋朝时期,培养出了的文人还是比较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折,在宋朝时期,培养出了的文人还是比较有实际价值的。但是经过元朝的折腾以后,明朝的科举制度开始走上畸形的道路。在明朝科举考试中,忠君是第一位的,至于能力问题可以向后排。君主权力开始无限扩大,官本位的思想严重。在明朝的历史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明朝皇帝们这就是科举录取问题。由于南北方教育的差距,南方与北方的教育矛盾开始出现。


一、朱元璋动用行政权力,可以扭转了局面

明朝建立的初期,北方经过战争的反复蹂躏之后,人民的生活都是基本问题,至于接受教育只能向后排。但在南方,由于战争的影响比较小,所以极大的一部分人都接受过教育。南北方的教育差距逐渐出现,这一点从明朝初期的录取比例中就看出了端倪。在朱元璋在位的31年时间内,他一共录取了867名进士。在这些天之骄子中有620人是南方人,占到了总数了71%。而北方、西北、西南加在一起也才29%,这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决定的,朱元璋自己也曾经说:“北人学问远不如南人。”但是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考试名额又不能让东南考生全部占据。明朝君臣一直在调和这方面的差距和矛盾,但是在朱元璋的晚年还是出事了。

在朱元璋在位的第30个年头,朱元璋又一次主持科举考试,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次科举。科举结果出炉以后引发了轩然大波,高中进士的52人全部都是南方人,这被北方士子视为徇私舞弊。北方士子写联名信上奏朱元璋,朱元璋自然也十分头疼,主考官绝对不会也绝对不敢徇私舞弊,这极有可能是一个让人无奈的事实。但是朱元璋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他不能寒了北方士子的心,朱元璋通过自己的权力干预了科举结果。一个月之后,新的录取结果出炉,这次高中进士的全部均为北方人。这次科举风波就这么在朱元璋的直接干预下渡过了,但是南北方的教育差距成为了一个固定的事实,所有的官员都心知肚明。


二、20年之内矛盾加剧,最终出现了南六北四的格局

1398年,朱元璋撒手人寰,他的乖孙子朱允炆和暴力儿子朱棣都没有注意到科举的问题。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南方独大的局面。经过统计之后发现,在所有的进士中,南方士子仍占了83%,北方士子只有11%,西南士子更是只有4%。这个问题在这二十多年中一直存在,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这个问题已经达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但是马上皇帝当真没有这个水平,他在出征的途中去世。他的儿子又仅仅做了10个月的皇帝,他的孙子朱瞻基登基之后,立刻改变了这一无奈的局面。明朝的科举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每科录取100名进士为例。南方士子占60%,北方士子占40%。这属于从国家层面干预了科举问题,但会试和殿试的题目确实全国统一的。

在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时期,他调整了这一比例,为例照顾西南地区的士子感情,明朝录取进士的比例变成了南方55%、北方35%、西南10%。这一比例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虽然这种情况有朝廷干预正常录取比例的因素,但这是为了保证文化落后地区的士子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家庭。在明朝的首都迁移到北京之后,明朝君臣不得不估计北方士子的感情。这和北宋时期如出一辙,宋太祖赵匡胤那一句:“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为相”坑苦了南方士子。客观的说,在明朝那种已经畸形的科举制度下,即便是考中进士也不能代表能治理国家。唐宋时期的固有模式被更改,明朝那种只靠八股文的制度几乎毁了当时的文人。


三、104岁高龄参加科举,上演了凄凉的一幕

早在崇祯时期,大学士徐光启就发现了科举的无用。但是崇祯处于各方面的考虑,仍不能废除科举。清朝入关以后,继续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1699年,一位101岁的老人(万历、天启、崇祯、顺治、康熙五朝)在自己曾孙子的搀扶下走进了考察。结果这位老人再次名落孙山,而它的曾孙子却中了二甲第十名。1826年,历史再次重演,一位104岁的老人孤独的走进考场。结果他并未被录取,但道光皇帝念其精神可嘉,赐其为同进士出身。不过由于年龄的限制,这位老人注定无缘官场。在那个家天下和官本位思想极度严重的时代,科举制度也成为逐步走上畸形。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也是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但是最终二者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出现了天壤之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的皇帝整天不务正业为何还能延续200多年之久呢
还不知道:明朝为何能延续200多年之久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自1368年开国道1644年总共是延续了276年,这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延续时间相当长久的一个王朝了,仅仅是比唐朝短那么几十年而已。但是通过我们对明朝历代皇帝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除了开国的那两位以来,后面的想要做大事做出点成绩出来的皇帝在位时间都不长,反倒是那些一天到晚不干正事,不是玩乐就是炼丹的皇帝反而在位时间非常的长。首先就是号称能与“文景之治”并称的“仁宣之治”,这这短短的十一年了整个明朝迅速的摆脱了战争造成的伤害,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就连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在当今社会都是备受收藏家们追捧,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状况。可惜整个“仁宣之治”加起来都只有十一年,其中仁宗只在位一年都不到,很多好的政策仅仅是开始颁布,都还没来得及实施就中断了。又或者是被誉为“弘治中兴”的明孝...
· 朱棣临死之前留下了什么?足足让大明硬气了200多年!
大明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从太祖朱元璋揭竿起义打下天下,到崇祯朱由检煤山自缢,共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在这十六个皇帝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他从自己侄子建文帝手中夺下江山,然后在位期间虽说残暴但是确实为大明朝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在死后给大明朝留下了一道圣旨,上面写着:“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后来多尔衮入关看到这圣旨之后都自叹不如。这圣旨的主旨就是我大明朝应自强,保持现在国力强盛。实际大明也确实是个硬气的朝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很令人钦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明英宗朱祁镇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仍然宁死不迁都,崇祯更是以死殉国。从“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更是能看到百姓的风骨。而反观清朝。多尔衮入关看到这圣旨之后留下祖训有云:“丢尺寸...
· 让明朝续命200年的于谦,是什么结果?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让明朝续命200年的于谦,为何落得一个被抄家的下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明朝虽然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称号,原因到底为何众说纷纭。但是,在公元1449年明朝的统治者明英宗,真的差点做到君王死社稷,明王朝也差点因此寿终正寝,最后凭借着于谦的军事才能,让明王朝续命200年,却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一代名臣于谦,到底因为什么被明英宗所杀?明王朝第三位继承者永乐大帝朱棣,凭借着军事政变杀掉他的侄子建文帝,登基称帝迁都北京(1421年迁都)。而这次迁都,被后世的一些人吹嘘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而纵观整个明王朝的历史,真正做到死社稷的只有末代皇帝崇祯皇帝。但是,在迁都20多年后的1449年,明英宗差点死社稷了。明英宗9岁继位,当时朝政由太后跟三杨把持,而他的真正信用的人则是宦官王振。随着明英宗的长大,太后去世,三杨去位,明英宗把持朝政,但是因为太过于宠信...
· 古代最勤奋的皇帝竟为国家续命200多年!
中国五千年历史,王朝不断更替,产生了几百万皇帝,这些皇帝中有的成为万世流传的一代明君,有的却成为千夫所指的大暴君。而通常被称为暴君的,一般都会断送大好江山。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位死后也被称为暴君,但是他不但没有亡国,更是为国家续命200多年。网络配图这位皇帝就是雍正,被称为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为什么说雍正是最勤奋的皇帝呢?我们先来看几组数字。雍正的皇位来之不易,所以他很珍惜在位的每一天,从登基开始,雍正每天只睡4个小时。其他时间,雍正可不是在享乐,他是在工作,比起现在的工作狂一点不逊色。即使现在的工作狂遇到生日,或者什么重大节日也会休息一天,但是雍正只休息7个小时,可以说,没有比他更操劳的皇帝了。网络配图据史料记载,雍正在位的13年,共批阅过的奏章超过24万件,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每天需要批阅50多个奏章,别说是皇帝,就是现在的老师每天让你批阅50多份试卷,看你烦不烦。当然,有人会说雍正批阅奏章...
· 让古代皇帝头疼的人,在朝廷上无惧天威
一个国家想要长盛不衰,必要条件是什么?英明神武的、以人民和国家的繁荣为己任的君主;武艺高强、善用兵法的大将军;各个为民请命的地方父母官;以报效国家为目标的人民……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有一类人他们虽然不会打仗,却时时刻刻处在风雨变化的朝堂之上,他们上谏君王,下谏侫臣,一颗心里只有国家百姓,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他们是特殊的存在,有些谏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房玄龄,诸葛亮都鼎鼎有名,但有些谏臣真是让君主都觉得头疼不已!为什么说谏臣会让君王都感觉到头疼或者说害怕不已呢?谏臣大都是文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选拔出来的人才,他们满腹经纶,一朝能够报效国家自然是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到他们往往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只会读书,不知道实践。他们所提出的谏言目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但是由于可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并不特别适用国家,但是他们往往又固执己见,不愿妥协,所以这点经常让君王感到头疼。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