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陈寿的《三国志》为何不写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2
转发:0
评论:0
陈寿的《三国志》为何不写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捉住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了他,终于安定了蜀汉的西南后方。这是三国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曾经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去过的人,会发现那里有很多以“诸葛”、“孔明”命名的地名,如“孔明山”,“孔明塔”,“诸葛营”,“祭风台”,“祭锣洞”等等几乎遍布云贵川一带,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还流传着很多,一直到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节日礼仪,都能看到诸葛亮的影响。

  比如傣家传说诸葛亮率兵南征到澜沧江时,杀了贪婪的汉官,送来谷种教他们打谷舂米,用牛犁地,临走时还把自己的帽子赠给傣人。后来傣人遇上可怕的瘴气,便遵照诸葛亮在这顶帽子的绸带上写下的“想命长,水冲凉;草盖楼,住高房”的嘱咐,按照帽子的形状盖起了竹楼,并且坚持用凉水洗澡。这种傣家的竹楼就叫做“孔明老爹的帽子”。又如基诺族关于他们的起源就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他们的祖先是诸葛亮南征军队的一部,因为途中贪睡,掉了队,赶上大部队后,诸葛亮军法如山,不再收留他们,但赐给他们茶籽,让他们种茶为生。基诺山就是今天中外闻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他们衣服上绣的八卦图案叫做“孔明印”。甚至男子留的三绺头发,中间一绺还是纪念诸葛武侯的。

  其他如景颇族传说他们的各种制度是诸葛亮制订的,彝族、苗族也都认为诸葛亮传授给他们许多生产技术。很多少数民族戏曲也有大量的三国戏目,尤其是孔明戏,象《三气周瑜》,《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此外,象傣人的热气球灯叫“孔明灯”,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使用的铜鼓叫做“孔明鼓”。祭神时有的要设“孔明天子”的牌位,有的要高呼“孔明先生”的名字,还说火把节也来源于欢迎孔明大军的仪式,泼水节自然和诸葛亮“水冲凉”的嘱咐有关了。正因为诸葛孔明在那里有这样崇高的威望,近代西方传教士去佤族传教时,还得编造出“耶稣是孔明的弟弟”之类的故事来,这也是一种“中为洋用”吧!

  当然,关于这些习俗的来源,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诸葛亮的故事很久以来就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深入人心,以至明朝一位诗人在写了一首诗感慨:“孟获生擒雍岂平,永昌南下一屯营。棘人也解前朝事,立向斜阳说孔明。”(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地理志》永昌军民府“古迹”条录曹迂《咏诸葛营诗》)一个统治者,征服者,在两千年后还能受到不同民族这样深切的感念和崇敬,古今中外恐怕还很难找出第二个来。既然有这么多的遗迹影响,我看未必是空穴来风,“七擒七纵”的事,总会是会有些根据的吧?

  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确没有提到孟获,但并不是陈寿没写事情就是假的,这很可能与当时作者的立场和这作环境有关,看其他史书,如习凿齿《汉晋春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却有对孟获“七纵七擒”的记载,应该说《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事出有因”的,至于是不是小说里写得那样曲折生动,当然是另外的事了。诸葛亮生前死后受到西南地区各民族爱戴尊崇,《三国志》里也有记述,说诸葛亮死时“黎庶追思,以为口实”,“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数十年后、”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志的背后:陈寿为何不写诸葛亮擒孟获的故事
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确没有提到孟获,但其他史书,如习凿齿《汉晋春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却有对孟获“七纵七擒”的记载,应该说《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事出有因”的。《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捉住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了他,终于安定了蜀汉的西南后方。这是三国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曾经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去过的人,会发现那里有很多以“诸葛”、“孔明”命名的地名,如“孔明山”,“孔明塔”,“诸葛营”,“祭风台”,“祭锣洞”等等几乎遍布云贵川一带,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还流传着很多,一直到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节日礼仪,都能看到诸葛亮的影响。比如傣家传说诸葛亮率兵南征到澜沧江时,杀了贪婪的汉官,送来谷种教他们打谷舂米,用牛犁地,临走时还把自己的帽子赠给傣人。后来傣人...
· 陈寿为何没写七擒孟获的故事:对该地区了解不足
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确没有提到孟获,但其他史书,如习凿齿《汉晋春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却有对孟获“七纵七擒”的记载,应该说《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事出有因”的。《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捉住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了他,终于安定了蜀汉的西南后方。这是三国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曾经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去过的人,会发现那里有很多以“诸葛”、“孔明”命名的地名,如“孔明山”,“孔明塔”,“诸葛营”,“祭风台”,“祭锣洞”等等几乎遍布云贵川一带,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还流传着很多,一直到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节日礼仪,都能看到诸葛亮的影响。比如傣家传说诸葛亮率兵南征到澜沧江时,杀了贪婪的汉官,送来谷种教他们打谷舂米,用牛犁地,临走时还把自己的帽子赠给傣人。后来傣人...
· 七擒七纵:诸葛亮攻心擒孟获
蜀国的南中地区包括四郡,即越靣靣、益州、永昌、牂牁,指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这里除了住有汉族外,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彝”。秦汉以来,由于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经常发生反抗活动。刘备占据益州后,为了稳定蜀国的政权,根据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的方针,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但是南中的豪强地主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却利用民族矛盾,为了割据一方,举行武装叛乱。后主建兴元年(223年),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又缚送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以换取孙权的支持。孙权即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雍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紧接着,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首领高定元、牂牁郡(今贵州西部)太守(一说郡丞)朱褒,并皆响应,相继叛乱。南中叛乱是蜀国于夷陵被孙吴打败之后面临的又一严峻局面。然而此时...
· 孟获是哪里人七擒孟获的故事是真的吗
云南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里有个孟获城是个很美丽的地方,之所以叫孟获城是和三国时期一个叫孟获的人有关,就是《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七擒孟获”中的孟获,那么孟获是云南人吗?还有这么有名的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孟获是哪里人孟获在《三国志》里面没有任何相关事迹的记载,仅记于《汉晋春秋》和《襄阳记》等史籍里面。据《汉晋春秋》介绍,孟获本是“为夷汉所服”的首领,生活在益州建宁郡人,在蜀汉刘备去世后在益州参与雍闿的反蜀,但具体事迹没有记载。在《三国演义》中记诸葛亮当时南征,据说是百战百胜,听说有个叫孟获的人被当地的夷人和汉人所敬仰,所以擒获孟获。孟获的画像孟获其人是否在学术界是具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孟获是被后人虚构的,因为三国志里里面没有记载,但是有些人则从“孟孝琚碑”中推测,汉代孟姓为南中最著名的两大姓之一,说以说孟获在历史上应该是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所写的孟获的夫人祝融...
· 孟获是哪里人七擒孟获的故事是真的吗
云南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里有个孟获城是个很美丽的地方,之所以叫孟获城是和三国时期一个叫孟获的人有关,就是《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七擒孟获”中的孟获,那么孟获是云南人吗?还有这么有名的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孟获是哪里人孟获在《三国志》里面没有任何相关事迹的记载,仅记于《汉晋春秋》和《襄阳记》等史籍里面。据《汉晋春秋》介绍,孟获本是“为夷汉所服”的首领,生活在益州建宁郡人,在蜀汉刘备去世后在益州参与雍闿的反蜀,但具体事迹没有记载。在《三国演义》中记诸葛亮当时南征,据说是百战百胜,听说有个叫孟获的人被当地的夷人和汉人所敬仰,所以擒获孟获。孟获的画像孟获其人是否在学术界是具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孟获是被后人虚构的,因为三国志里里面没有记载,但是有些人则从“孟孝琚碑”中推测,汉代孟姓为南中最著名的两大姓之一,说以说孟获在历史上应该是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所写的孟获的夫人祝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