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贞观之治:权力的本质目的不是享受而是贡献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9
转发:0
评论:0
贞观之治:权力的本质目的不是享受而是贡献,帝王掌握很多权力,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好恶,难免感情用事,所以权力悲剧在中国

帝王掌握很多权力,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好恶,难免感情用事,所以权力悲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时有发生。然而在古代帝王中,像唐太宗这样理性地运用最高国家权力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那他为什么他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从个人角度讲,唐太宗求治心切,因为他的夺权是逆取。

贞观二十年修《晋书》的时候,有一些唐太宗的议论,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谈论贞观之治和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感慨,真是不懂人心为什么会这样?对一件坏事记得这么牢,做了很多好事,总是记不住。唐太宗要改变历史对自己的记录,唯一的道路就是治理好天下为自己树碑立传。

周围大臣纳谏的作用。

唐太宗的大臣们都是从隋末过来的,对国家民众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向何处去,有深刻的思考。他们一心一意考虑国家事情,要把国家建设好。读贞观故事,让人感慨的地方特别多,换一个时代,换一个主人,事情肯定不是如此处理。比如公主出嫁,因为是皇后所生,皇帝想让女儿多带嫁妆,换个时代没什么,谁能管这事?有什么不对吗?但魏征就能出来阻拦,认为不符合礼法,影响会不好。皇帝能接受,皇后也能接受。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公私分明,即使私事也从国家角度考虑。如何维护皇帝形象,维护国家政府形象,他们都能认真对待,知错就改。一个理性占据上风的统治集团,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贞观之治。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我们今天强调法治,贞观之治是典型人治时代。

如果人治能够把现有人员充分调动起来,统治集团能够理性地运用权力,他们也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治理水平。人治重要的是以德化民,以德治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统治者要率先垂范。纳谏,接受大臣的批评,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是唐太宗治理天下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帝王自觉接受监督,意味着最高权力接受监督,接受批评,对于朝廷的决策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贞观元年,很多地方上奏认为岭南出现政治问题,唐太宗信以为真,决定发十万大军前往讨伐。魏征认为证据不足,派特使前往了解,发现完全是一场虚惊。唐太宗表扬魏征,说一个特使胜我十万兵。

唐太宗君臣图

贞观之治的另一个重要经验的是对百姓的重视

从历史的教训来看,历朝历代失败的王朝,几乎都是没有处理好朝廷与百姓的关系,或者漠视百姓利益,最终葬身于人民暴动的怒火之中。对于唐初的朝廷来说,最惊心的教训就是隋朝。隋朝国家强大,所以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隋朝政府富有,以至于唐朝开国多年之后,关中地区还在食用隋朝的粮食。但是,隋朝却很快灭亡了,就是因为国富民穷,两极分化。隋朝的事实证明,仅仅国家富有反而蕴含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唐太宗

贞观之治告诉我们,权力的本质目的不是享受,而是贡献。作为一种超社会的能量,权力如何为国家、社会服务,才是根本性的。而作为掌权人,如何接受理性的约束,接受社会的监督,从而使得权力的运行符合本来目的,这才是社会幸福的最大公约数。一千多年前的古代皇帝尚且能够如此,后人没有理由让权力的建设功能减弱、社会破坏性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在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9年里,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非洲、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个人认为郑和29年时间里7次下西洋的目的是阶段性的。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目的有三个:一、寻找传说中逃往海外的朱允炆。朱棣是通过谋反坐上皇位的,当朱棣大军攻破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炆已经下落不明,为此朱棣多次派人四处秘访朱允炆的下落,郑和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寻找朱允炆,郑和不但下了西洋,前三次还去了日本。二、镇抚海外,炫耀国威。在15世纪,世界上还少有像郑和船队那样大规模的船队,船队所展示出来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震慑国外。三、扩大海外贸易。史实表明,郑和和所到之处的居民展开了很多的经济贸易,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郑和后四次下西洋的目的:探险、开辟新的航路。不同于郑和前三次只到了东南亚、南亚各国,后四次郑和是向东亚以西的未知世界探访,可见,后四次的根本目的已经改变。
· 党锢之祸的本质:宦官为巩固权力欺压大夫
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汉灵帝剧照尽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志之士希望改变当时的局面,在皇帝没有作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诉,批判外戚专政,宦官专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外戚与宦官的不满,他们为了消除这些不赞同之声,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什么是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分为两次,第一次以成瑨为首的官员惩处了当时的宦官,却被宦官诬陷,受到皇帝的处罚。朝堂内的有志之士纷纷劝阻皇帝,这引起了皇帝的不悦,在宦官的游说之下,皇帝严惩了当时的党人,但是遇到皇帝大赦获得了释放,释放后遭到了终身罢黜。之后,党人看到朝堂的局面,决定要将宦官除掉,但是宦官事先听到了风声,胁迫幼年的皇帝,假传...
· 分封的本质
历史分封的本质成康之世,实是西周建国的成型期。东方的叛乱底定了,姬姜的诸侯在东方巩固了立足点。显然周人认为成康之世是安定的开始。1976年新出的史墙盘(图版15),对于成康两世的评价是“宪圣成王,右刚,用肇彻周邦。康王,兮尹彊”。其中文字未易全解。如果放开一些小异,则诸家意见大致都以为此段说成王开始以法度治理周邦,而康王则厘定了各处的疆土(唐兰,1978;裘锡圭,1978;李学勤,1978;陈世辉,1980)。这一段话基本上颇符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无专享文武之功,且为后人之迷败倾覆而溺入于难,则振救之。”西元前516年王室内乱之后,晋人纳王于成周,王子朝列数周代各王的大事,可以代表周人对本朝历史的了解。由这一节文辞看,成康之时是周人封建亲戚的时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王计划以狄伐同姓的郑,富辰反对以狄人伐亲属,也回溯周代...
· 这些姓氏不是炎黄子孙,而是兵主蚩尤的后人?
天下一统后,黄帝为了后世的和平安稳,接纳了残余的九黎部落,炎帝,黄帝,蚩尤三部落融合之后,华夏文化进入了新的纪元,而蚩尤部族并未屠戮殆尽,这样一来,蚩尤的血脉就遗留了下来,九黎四大氏族的姓氏,流传直到现在。蚩姓,极其稀有的姓氏,全国大约七百到一千人,分布云南,江苏,四川等地,蚩姓是正统的蚩尤后裔,让人们知道,传说中的兵主蚩尤及81兄弟,后人犹存,且融入华夏大家庭,开枝散叶。邹姓,他们是蚩尤部族的巫师,掌握与天地沟通的本领,在部落里地位很高,上能占星,下能掌握自然法则。蚩尤败后族人搬到山东邹城,建邹国,以此为姓。战国邹忌讽齐王纳谏,邹衍创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则是蚩尤巫师智慧的传承,伏羲八卦,阴阳五行,完善了神秘的道家文化。屠姓,只有蚩尤九黎部族里最勇猛的展示,才能够获得“屠”这个称号,也就是“勇士”之意。如清朝的“巴图鲁”一样。体型健硕,手持青铜双斧的部族勇士,呼喊着“屠”,即...
· 本质
相关主题本原本质主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