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国150年后 为何奈何不了一个蒙古部落
关于明朝的历史,很多人都痴迷于洪武、永乐时期的赫赫战功或者万历时期的抗倭援朝战争。但是历史不是这么看的,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兴衰荣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于明朝这个最后的汉家王朝也是一样,很多人夹杂这民族情感疯狂的美化明朝,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民族观念。读历史是要以史为戒,而不是整一个朝代的高低上下。我们的眼光不能直盯着古人的好与坏,而是我们未来即将如何?
一、明朝建立之后,建立了一系列重镇
1368年正月,不到40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随后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率兵30万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北伐,这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北伐(蒋介石的北伐只能说完成了一半)。徐达进军的经过基本上属于势如破竹,元朝皇帝被元大都败退回蒙古草原,元朝作为一个完整朝代的历史结束。但是蒙古贵族们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一次次率领军队南下。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命令名将们一再出击,这就是著名的八征蒙古。虽然这一时期的明军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对于游牧民族,明军始终无法把他们彻底消灭。到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位的时期,蒙古势力出现了死灰复燃的情况。由于名将的凋零和军队战斗力的下降,朱棣选择了本人亲自出战。
为了打击蒙古势力,朱棣连续五次征伐蒙古。但是客观的说,花费的钱粮和获得的战果是不成正比的。五次北伐动辄几十万军队,但获得的战果不大,再也没有出现朱元璋时期那样的围歼战。在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之后,明朝开始在北部边境设立军镇以拱卫边境。这些军事重镇并不是一起设立的,他们有先后的顺序,最终陆续形成了九边重镇。为了防止出现唐朝那样的藩镇割据情况,明朝建立了两套班底来遏制武将。第一就是文官高于武官,一边情况下,武官要受同等级文官的节制。还有就是太监监军,在每个军事重镇,皇帝还会派出一个太监,作为自己人给皇帝看场子。所以在九边重镇建立之后,几乎所有的武将都是那种被动的防御状态,很少主动出击进攻蒙古部落。
三、军队数量的减少,私兵的出现大大影响了战斗力
进入明朝中期之后,朱元璋认为可以流传千万世的卫所军制度已经全面崩溃。统军将领大量的私吞军田,造成很多军户无田可耕。要么他们选择逃亡,成为流民。要么只能为将领耕种,实际上成为了佃户,只不过是穿军装的佃户。由于太平日久,明军的战斗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在面对蒙古骑兵时,明朝通常的态度是坚守,在自己拥有绝对胜利把握的情况下才会出击。当时明朝的监察系统也已经糜烂,将领吃空额的情况十分严重。在北方地区,军队的实际人数只有账目上的70%。到了南方地区,甚至只有30%。地方上的文官和将领们经常是相互勾结,受害的只能是中央政权和基层的人民。
由于战斗力的下降和士兵士兵的大量逃亡,再加上将领吃空额,这几个情况相互影响,最终边境上的明军几乎只能固守要塞。但将领们多少需要建立一些功劳,否则他们可能会遭到弹劾。在士兵们战斗力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养私兵的情况随之出现。将领们会在军队中挑选10%左右的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配备良好的装备和相应的福利待遇。在遇到战事以后,将领率领这些私兵出战。这样虽然没有什么大功劳,但也不至于被朝廷指责尸位素餐。不过这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面对小股的蒙古骑兵,这套战术是很有效的。但是一旦蒙古军队主力南下,各镇军队都不敢出战,甚至不敢追击。
三、嘉靖时期,明朝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
在嘉靖皇帝在位的中期,蒙古俺答汗部一时之间不可一世。这个部落的人口只有20多万,排除老弱妇孺,能够战斗的士兵只有6到7万人。但是就是这么一个部落,让整个明朝十分头疼。九边重镇几乎都和这个俺答汗打过交道,而且是无可奈克。京师三大营更是几乎成了空架子,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1550年,俺答汗率领5万多蒙古军队南下,各镇军队不敢出战。大同镇总兵仇鸾选择利用重金俺答汗,而将领皇帝以为仇鸾有什么退敌方略,竟然封他为大将军,节制各路军马。最后仇鸾再次使用钱财笼络俺答,最终蒙古军队在抢掠一番之后撤军。而仇鸾被封为太子太保,节制京师三大营,一时之间可以与权臣严嵩分庭抗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