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四类人不能参加科举 其中有一类傻眼了!
随着高考的临近,考生们的神经线也逐渐紧绷起来,一旦能够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那么以后的生活也就基本会是一片坦途,因此这场考试其实很大程度上会与自己的命运有关。其实相比于现代,传承了上千年的古代科举制度,比现在的高考还要严苛的多。毕竟现在大学种类繁多,只要能奋斗三年,基本上都能够进入到自己向往的学校。但在古时候,那可以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是全国性的考试,最后也就只会选取极少数量的人通过考试。
古时候,文人流行寒窗苦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从底层社会往高层跃迁的机会,可以实现光宗耀祖的抱负。另外,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能够金榜题名的话,那么娇妻、财运都会随之而来。这是一种非常巨大的,除了需要勤奋之外,也少不了天赋悟性的因素影响,很多人不适合参加科举,也硬生生的参与了进来,结果就是一次次的落榜。
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的手段不亚于今天的高考作弊,他们想方设法的在别的方面动心思,例如携带“蝇头书”进入考场, 花重金贿赂考官,亦或是收买进入考场时负责搜身的士兵等等,总之为了能够通过科举,他们可谓是绞尽了脑汁。
当然,有作弊的考生,也就有专门负责抓作弊的考官,为了提防考生将作弊资料携带进入考场,他们专门在每一个考场都安排了一个负责搜身的士兵。可是,总有士兵被考生收买的情况发生,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准考证”便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了。
对于参与了无数场考试的我们,准考证不是个稀罕玩意儿,这就是考生在考场中的官方证件,是证明自己身份、免除替考嫌隙的最有利的证据。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新鲜事物,在细节的处理上,也远不如现在的手段成熟。
在当时,人们称这种证件为“浮票”,到了清朝的时候,所有考生在考试之前都会收到一张“票据”和一张“座位预览”。这两张证明上写有该考生的各类外形特征,包括身高、皮肤颜色以及有没有胡须等等。考试的时候,监考官会通过这两张证明所述内容,一个个方考生入场,而如果没有这两张证明,亦或是与这两张证明中所述外形特征不符的话,则会被拒绝接纳入考场。
不过这一制度虽然可行性很高,但还是有其缺点存在的,例如如果有某两个人各类身体特征都几近相仿的话,那么这两张票据就失去了其最主要的功效,所以实用性仍旧是值得商讨。
为了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政府还专门规定了几类人在三代之后才可以参加科举,其中包括“娼、优、隶、皂”这四类人的后代(娼,倚门卖笑的人,还有妓女之类的, 优,也就是所谓的优伶,唱歌卖艺的人,隶、皂则属于同一类人,也就是在政府里做工,但不是政府的正式职员,而是强制摊派义务劳动的人,其实跟抓丁差不多的。)虽然显得不近人情,但却是可以在某种方面上,减少作弊现象的发生。
后来官方又推行了“连坐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在报考的时候,需要五个考生之间相互担保,否则不能参加考试,如果有担保意愿的,才能够参加考试。但是,如果考试过程中,这五人中有人作弊的话,那么其余四人都会受到牵连。
因为科技手段落后,这一类的防作弊方法,既不人性化,实用性也不算太高,真正有用的防作弊手段,还是先前说过的搜身了。在金国时期,为了防止考生与搜身的士兵勾结,因此要求他们必须解开发髻,然后再脱掉衣服,就连鼻子和耳朵都要仔细的检查清楚。这一制度虽然有效的避免了作弊现象的发生,但是因为形式非常不雅,难免被人看作是有辱斯文的,朝中很多的官员都对此意见颇大。
经过进一步的商讨和优化,最后朝廷决定,将这一制度改为让考生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洗个澡,将他们自己的衣服先换下,然后换上朝廷专门为他们准备的衣服,如此就显得得体许多,而且作弊现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抑制。
当然,这些作弊行为和防作弊手段,说起来犹如考生和考官之间斗智斗勇的趣事,但在真实的情况下,一旦作弊被抓的话,不但没有半点趣味可言,还要遭受非常严苛的惩罚。其中情节较轻的会处以罚款,严重的则会坐牢或是充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