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时期的部将:大多无大义只是效忠自己的主将
公元1649年,杜永和将随李成栋一起在广州举兵反清,重新打出大明的旗号。当李成栋在信丰之战中阵亡之后,杜永和依然坚持抗清,并接管了李成栋留下的两广总督大印。1650年正月,尚可喜、耿继茂统军由韶州南下进逼广州,杜永和严词拒绝了清军的招降,下令据城坚守,并多次击退攻城的清军,使其在城下顿足十个月之久。直到十月份,清军新铸出多门大炮,集中火力轰开西北城墙才得以破城而入。但即便到了这时候,杜永和也没有放弃抵抗,率军与清军进行巷战,一直到大势已去才与水师总兵吴文献、殷志荣等从海路突围而出。
如此看来,这个杜永和简直就是抗清到底的反清义士。然而事实上呢?反正之前跟着李成栋做尽恶事、一次次把屠刀挥向自己的同族,反正之后却又坚定不移地抗击清军。多次拒绝清廷的招降,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样。如此鲜明的反差,实在是出乎常人的意料。也许对于杜永和来说,不管是汉人还是坚持反清,他所作的一切都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所依仗的仅仅是狭隘的个人信仰而已。对他而言。李成栋对其有恩,自然便是其效忠对象,不惜一切代价、誓死效忠恩主便是他的信仰所在。所以李成栋降清汉人,他也跟着杀,李成栋反正,他自然也就毫无怨言地跟着反正。或许,当李成栋兵败身死,杜永和也曾经历了一段“信仰缺失”的时期,但恩主死于清军之手这一事实很快便又令他重新选择南明朝廷和永历帝作为效忠对象和信仰所在。于是就有了之后的一些列抗清之举。而如果李成栋是死于明军之手,情况又会不一样。杜永和之后的表现和尚可喜、耿仲明等人不会有什么区别。
总而言之,将这种纯粹、也可称作是狭隘的个人信仰或是个人崇拜凌驾于民族大义之上,便是杜永和还有其余某些武将的行事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