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的缺点:相关技术过于简略 前后矛盾
近人说《辽史》“在历代正史中最为下乘”,此说不无道理。《辽史》同《宋史》一样成书也很仓促,而依据史料范围又比较狭窄,书中的缺陷确实是比较多的。《辽史》所据资料既少,又匆匆成书,存在许多缺点便是很自然的了。因此,数百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批评和指责。清代史学家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对它都有过评论。概括地说,其缺点主要表现在:
太过简略
第一,过于简略,以致漏载了许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建国后,曾几次改变国号,先称契丹、后称大辽、后又称大契丹、又后复称大辽。这样重大的事实,在《辽史》中竟然没有反映。又如从整体上看,《辽史》有116卷,卷数为《宋史》的1/5,而字数却仅47万字,只有后者的1/10。
从帝王本纪看,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而辽史对辽兴宗夺回实权的事情并不提及,只有在《契丹国志》和《宋史》有谈及。从后妃列传看更是史料缺乏,极为著名的述律太后、承天太后的记载都并不多,而关于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皇后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后妃列传只占了辽史全文1%左右的篇幅。
前后矛盾
第二,记事前后矛盾。如《太祖记》载:“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因遣使谕其主乌母主可汗。”而《属国表》记载同一事件却说成是“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乌母主可汗。”究竟俘获的是毕离遏还是乌母主可汗?使人无所适从。
史实不清
第三,记事错误甚多。其中既有纪年错误,如《太祖纪》:元年(907年)“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废其主,寻弑之,自立为帝,国号梁,遣使来告。”而据欧阳修《五代史记》等书记载:朱全忠自立为帝是在四月甲子,明年正月才弑济阴王;也有文字、史实错误,如《辽史》中记载道宗有寿隆年号。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第一,道宗先帝圣宗名隆绪,断无取祖先名字作年号的道理。第二,现在所见辽代碑刻、钱币皆作“寿昌”。元修辽史时,既没有认真搜集和考订史料,再加上纪、志、表、传之间相互检对也很不够,因此前后重复,史实错误、缺漏和自相矛盾之处很多。甚至把一件事当成两件事,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三个人。这种混乱现象在二十四史中是很突出的。
官制粗略
在辽史的官制记载中,北面官(契丹官员)的记录简单,在部分上需要《契丹国志》等作为补充;而在南面官制度的记载中,其中大部分是元代史官照抄唐书的百官制,在辽太宗时期的授职中,辽太宗只是代石敬瑭对后晋官员封赏,其中的官职为后晋官职,并非当时的契丹官职。
明显错误
在辽史中,不仅地理志、百官志的问题很大,在食货志中亦有问题。如食货志对辽道宗时期的钱币记载中,明确记载“曰寿隆”,但在《契丹国志》中,对当时辽道宗的年号记载为寿昌。从传统史学界角度看,辽道宗的祖父圣宗全名耶律隆绪,取“隆”为年号,显然犯讳。现今出土的辽代文物中,也只发现了寿昌通宝,并无寿隆通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