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首现明代大型宫殿遗迹 含万年遗留物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当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媒体介绍了近期重大考古发现和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明代大型宫殿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紫禁城和北京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有力支持。
明代大型宫殿遗迹首现身
昨天上午,故宫公布近期重大考古发现,在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一处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包含由一条东西向明代早期墙基,及其底部的地钉、排木组成的桩承台、夯土夯砖层、建筑基槽等遗迹。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槽遗迹。
据专家介绍,此处大体量墙基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宫廷分区功能的大型墙基。
相关专家现场勘察后还认为,此处墙体基槽底部的黄沙层和含有青灰色有机物的生土层,是距今3万年至5000年前的后海、北海至一线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遗存。因此,该处遗迹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公众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有力参考。
单霁翔透露,未来故宫将在部分考古工程现场建立遗址保护区,并通过安装可玻璃等方式,作为永久展示对公众开放。
养心殿1890件文物回库
近日,故宫养心殿内1890件文物开始撤陈,将运回库房保养,这些文物预计在2020年养心殿整体修缮完成后以崭新面貌回归。
在养心殿原状陈列展示区,1890件可移动文物囊括了家具、书画、陶瓷、玉器等多个类别,是研究清代文化艺术发展和理政及寝居空间的独特材料。
根据撤陈程序,第一步先撤出的是平面陈设,比如玉器、漆器、珐琅、玻璃、盆景、钟表等;此后是家具陈设和帷幔、坐垫等;第三步是宫灯;第四步是超大型家具;第五步为书画、帖落、隔扇芯,依次进行。全部文物撤陈工作预计在3个月内完成。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养心殿区域文物撤陈工作完成后,故宫博物院还将根据文物状况,由文保科技部对回库文物进行更细致的除尘保养和修复工作。根据计划,养心殿整体修缮工程预计于2020年完工,届时,这些文物将以更好的状态重回养心殿,带给观众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
另据单霁翔透露,今年10月,故宫文保科技用房将投入使用,届时一批养心殿文物将在其中“修养”,目前考虑开放部分修复空间,让观众有机会零距离接触文物的修复和保养。
毓庆宫将首次向公众开放
位于故宫内廷东路南端的毓庆宫,在经历了742天的修缮后,计划于月底竣工。单霁翔透露,毓庆宫今后将作为一个崭新的展览空间向公众开放,这也是其空置或作为库房使用近100年来,首次与公众见面。
毓庆宫建筑群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后经一系列改、扩建后形成现在的规模,总建筑面积为1898平方米,主要由13座建筑组成。毓庆宫建筑群原为皇太而兴建,而后光绪、宣统等皇帝曾在此处读书,作为清代统治者接受汉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由康乾盛世到晚清没落这一历史过程。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多次对毓庆宫进行了保养、维护,并于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但半个多世纪以来,毓庆宫未再进行大修。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此次修缮前,毓庆宫区域各处有不同程度损坏,比如屋面瓦件脱灰、松动,局部有漏雨现象;椽望糟朽较多,木结构局部拔榫;彩画脱色风化,下架地仗损坏严重;院内地面、散水砖整体极不平顺,排水不畅,局部坑洼不平、滋生杂草且多松动破碎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