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太平人曾筑南京城墙“矮城” 如今已成谜团
南京城墙气势雄浑,“高坚甲于海内”,其高度在全国现存的古城墙中首屈一指。但在老百姓的民间传说中,却有一个水西门“矮城”的传说。最近,“老南京”官方微信公众号“石头史记”(公众号:shitoushiji)的后台有粉丝留言,请“老南京”版探究一下水西门“矮城”的来历。
传说中的太平人筑“矮城”
“水西门附近有一段矮墙,很多老人都记得,称之为‘矮城’,可能是南京城墙上最矮的一段,很想弄清这段城墙的成因。”最近,有粉丝在“石头史记”的后台留言,道出了一段关于南京城墙的记忆。
记者了解到,南京民间的确有“水西门矮城”的传说。比如,南京城墙专家杨国庆所著《南京明代城墙》一书就记录了一个民间城墙传说:三山门(水西门)到聚宝门(中华门)之间的城墙民间俗称“矮城”。相传这段城墙建造工程承包给安徽太平县人施工,因为怕误了工期,太平县工匠用计谋“骗”得朱元璋信任,得以免责,使这段城墙成了“半拉子”工程。
网上有一篇《南京明城墙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文章,其中也收录“太平人筑‘矮城’”的传说:水西门到中华门之间有段城墙,高度比别处城墙矮得多。传说这段城墙是安徽太平县人负责修建的。太平民工缺吃少穿,造城全靠拿身子拼。眼看期限已到,城墙还未完工。民工对负责检查工程的官吏谎称:“不知是破了什么风水,我们这儿的人个个得了黄病,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那官吏看到他们脸色蜡黄,一丝血色都没有,就连忙进宫向皇上禀报。实际上民工们是拿荷叶将脸洗黄的。朱元璋随后下了一道圣旨:为体恤太平民工,城墙没完成的就不罚了。太平人包的这段城墙,至今比别的城墙矮一截,人们就叫它“矮城”。
太平军将领由“矮墙”破城
记者并没有查到太多与“矮城”有关的资料,但也有一点线索,比如南京大学历史学者崔之清教授曾经在“市民学堂”讲座中提到,1853年3月,太平军攻打南京时,太平军猛将李开芳就是从聚宝门边的“矮墙”翻进来,看到守军已经逃跑,于是到水西门把城门打开,迎接太平军入城。
《南京明代城墙》一书介绍,“太平人建‘矮城’”的故事终究是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但水西门至中华门的城墙比别的地方低矮。“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历史上水西门——中华门段会出现“矮城”呢?和南京城墙有关的权威资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解释。
有城墙爱好者猜测,这可能是出于防御的需要,水西门——中华门这段城墙外面是宽阔的外秦淮河,面向着长江边,当年的河西地区有很多小湖泊、池塘,地势低洼,敌人进攻南京,不会选择这里为主攻方向,因此城墙没有必要建得这么高。不过,这仅仅是一种猜测。
现在这段城墙已不是“矮墙”
城墙专家告诉记者,现存南京城墙的高度一般在14-21米之间。1954年至1958年南京市城建局对城墙的高度、宽度做了统计,制成《南京城墙现估表》,其中记录当时南京城墙最高的地方,是在太平门——中山门之间,为26米,最矮的地方是定淮门城门,仅有8米。但遗憾的是,这个表并没有列出中华门——水西门城墙的高度和宽度。
专家介绍,由于南京城墙历史上多次遭到损毁,后来又进行维修,因此南京城墙的原始高度数据,和现在测量出来的数据并不一致。如今,水西门以南,到集庆门,再到西干长巷转弯,到长干门、中华西门,最后到中华门,依然保留着一长段将近三公里的城墙,但这段城墙历史上经过了重修、重建,和明代建成初期的城墙并不完全一样,也不能反映民间传说中“矮城”的面貌。
是否存在过依然是个谜
据介绍,这段城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被拆除或者部分拆完。据《南京城墙志》 收录的历史资料记载,中华门西至西干长巷的480米城墙,于1955年全部拆除;西干长巷至水西门的2459米城墙,在1955年-1958年部分拆除,城砖部分拆完,底部的条石则部分保留。有爱好者因此推测,很可能拆城后留下的部分条石,让百姓产生了“矮城”的影响,并催生了“太平人筑‘矮城’”的传说。
而从1988年开始,水西门至中华门段城墙陆续得到重修,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城墙专家介绍,水西门至中华门的“矮城”流传在老南京人的口头记忆中,“矮城”是否真的有过,其具体成因又是什么,依然是谜,这也增添了南京城墙的神奇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