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竟然不乏当朝国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47
转发:0
评论:0
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竟然不乏当朝国丈,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谓是家喻户晓。包拯生在合肥长在合肥,去世后还葬在了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谓是家喻户晓。包拯生在合肥长在合肥,去世后还葬在了合肥。“龙图包公,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体现了包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形象。也融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

包拯天长县当县令,巧断“牛舌案”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2月15日,包拯出生于合肥县的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庄叫包村,就是今天的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

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合肥研究包拯资深专家程如峰说,包拯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是一名有志有为青年。2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现在的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然而,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今安徽和县),是合肥附近和州市政府管钱粮税收的。回家报喜,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包拯在家5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两年后,在乡亲邻居劝说鼓励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


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竟然不乏当朝国丈


包拯接诏命,便立即去天长县上任。刚到任,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牛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这虽是一个小案,但影响农耕生产,包拯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复仇的案件,思虑后,想出个“金钩钓鱼计”,便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你杀的牛,案其实并不难破。”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但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果然,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惊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已败露,只好招供认罪。这就是包拯断的第一个案件。

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里流传开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戏基本离不开他如何善断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实上,除了“牛舌案”,史书无包拯断案的其他记载,他的政绩也并不都在断案上。

包拯正直、不畏皇权,唾沫星子能溅皇帝一脸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说,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包拯该站在守旧派阵营,因为把他从地方推荐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却并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其中纷争。同时,守旧派也没把这个无名小卒看上眼,更没指望他能在打击改革派上有所作为。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质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腐败争论不休。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生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正当保守派长吁一口气时,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这可把保守派给打蒙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

此后,包拯的人生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臣不下30人,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

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竟然不乏当朝国丈

包拯越弹越牛,甚至六次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机”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

正是包拯的执着与无私,秉公执法。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叫“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唾沫星子溅皇帝一脸
包拯资料图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谓是家喻户晓。包拯生在合肥长在合肥,去世后还葬在了合肥。“龙图包公,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体现了包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形象。也融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包拯天长县当县令,巧断“牛舌案”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2月15日,包拯出生于合肥县的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庄叫包村,就是今天的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合肥研究包拯资深专家程如峰说,包拯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是一名有志有为青年。2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现在的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然而,包拯舍...
· 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唾沫星子溅皇帝一脸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谓是家喻户晓。包拯生在合肥长在合肥,去世后还葬在了合肥。“龙图包公,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体现了包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形象。也融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包拯天长县当县令,巧断“牛舌案”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2月15日,包拯出生于合肥县的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庄叫包村,就是今天的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网络配图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合肥研究包拯资深专家程如峰说,包拯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是一名有志有为青年。2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现在的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然而,包拯舍不...
· 余靖弹劾京官遭疯狂报复
宋朝是个文盛武衰的时代,文人主政,士大夫治国,似乎给人一种温文尔雅。其实,这是表面现象,文人之间的倾轧,士大夫之间的争斗,其明枪暗箭,你死我活,常常不亚于跨马横刀的武夫。北宋名臣余靖就曾陷入这种官场斗争。余靖出名,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失败,被朝廷贬官,余靖心有不平,以小小的集贤校理上书宋仁宗说:“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宋仁宗阅后雷霆震怒,而余靖却因此名扬士林;二是他一生三次出使辽国,其中一次,辽国大兵压境,他千里赴辽,与辽国皇帝当面谈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其罢兵修好,他的外交才能享誉朝野。余靖的遭遇,要从他担任谏官时的一件弹劾案件说起。余靖一生弹劾过很多人,包括大将狄青,枢密使夏竦,宋仁宗的妻伯张尧佐等等。弹劾这些炙手可热的权贵,余靖从未,但他弹劾小京官茹孝标,却惹出了天大的麻烦。茹孝标原为秘书丞,一个掌管文籍之事的小官。茹孝标运气不好...
· 冯溥名誉国丈
名誉国丈千里捎信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则广为流传的诗句,因了作者冯溥的宽宏大量和睿智,成为一则佳话,也是青州古城“伙巷街”名的来源。这首诗歌的具体写作年代,我还没有考证准确。据说,清朝初年在青州古城居住的房姓人家,依仗家人在京城做高官,垒院墙时,屡屡侵占比邻而居的冯家过道,大有欺人之势。地方官吏见状,避之不敢公断。冯家一再谦让,忍无可忍之际,向已经进京从政的冯溥求援。冯溥遂写下上述诗句捎给青州家人,冯家据此再度谦让。房家见状甚感失礼,也后退砌墙。青州古城由此多出一道便民的通衢之路,名曰“伙巷街”。世人也由此看到了一代贤吏冯溥高风亮节的思想情操。2006年9月,中共青州市纪委、青州市监察局和青州市风景区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历史上的青州贤臣良吏事迹展览”,专门把这则典故展示与人,是以为范。青州、临朐冯氏始祖冯裕的第六世孙冯溥,于1646年(清朝顺治三年)考中...
· 康熙帝为什么不喜欢当朝重臣姚启圣?
姚启圣是康熙一朝重臣,康熙帝对其颇为倚重。而姚启圣在对于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这些事情上,也提供了很多的建议。照这样看来,康熙帝对姚启圣应该是更加看重的,毕竟姚启圣为清朝出力不少。为什么会说康熙帝讨厌姚启圣呢?说康熙帝不喜欢姚启圣,在于康熙帝与姚启圣之间的那段千古一骂。康熙帝对姚启圣大骂“朕在心里已经杀了你一千次了!”并且还说他知道姚启圣即使跪在康熙帝面前,心里也还是看不起他的。康熙帝与姚启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姚启圣与康熙帝之间的关系,出现如此大的裂缝呢?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姚启圣个人活的太过清醒。姚启圣很早之前就已经投入清军的阵营,但是他的投靠并不是因为名利和权势,而是顺势而为。从清军入关开始,天下大势就已经站在满清这一边了,姚启圣很清楚的明白时局。但也正是他如此清楚,所以他尽管已经归顺了清朝,但是却没有打心底里臣服。他的归顺朝廷,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而就他本人而言,实际是是看不起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