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绣龙袍有多难?京绣学徒先哄好婴儿才能学技术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1
转发:0
评论:0
绣龙袍有多难?京绣学徒先哄好婴儿才能学技术,传统京绣至少需5年培养,专挑四五岁的小男孩,为了磨去他们的性子,第一年不学技

  传统京绣至少需5年培养,专挑四五岁的小男孩,为了磨去他们的性子,第一年不学技术,而是安排照顾刚满月的婴儿,必须像奶妈一样日夜陪伴,直到哄得婴儿不哭不闹,才算把性格磨阴柔了,经此历练,第二年才正式开始学刺绣。

  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总称,以明清为盛,多用于宫廷装饰,以用料讲究、设计规范、技术高超而著称。

  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从南方共迁来“两万七千户”手工匠人,归入所谓24衙门,包括碾玉、销金、掐丝、牙雕、刺绣等,今天人们常说的“燕京八绝”(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技艺,从此在北京扎根。

  清代时,刺绣受到皇家重视,内务府下属的养心殿造办处专门设置了绣活处,聚合全国各地优秀刺绣艺人在此劳作,由于要做的活太多,人力常常不足,需另请民间高手来赶工,这就给不同流派之间互相融合创造了机会,由此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京绣。

  在习惯上,人们一般将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合称为“四大名绣”,而将京绣、汴绣(出自河南开封)、瓯绣(出自浙江温州)、鲁绣并称为“四小名绣”。

  京绣的最大特点是用料华贵,比如龙袍上的龙,除了眼睛、角、鬃发、爪尖、脊骨使用丝线,其他部分都使用金丝线,这样制作出来的龙金光闪闪、立体感强,在京绣中,大量使用金、银、珍珠、孔雀羽毛等名贵材料,但也正因原料太贵,限制了设计师的发挥,一切必须按规矩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重技术不重创造,章法谨严,却也不免程式化。这对绣工的耐心与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京绣中最好为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十分精致,华贵。

  传统京绣至少需5年培养,专挑四五岁的小男孩,为了磨去他们的性子,第一年不学技术,而是安排照顾刚满月的婴儿,必须像奶妈一样日夜陪伴,直到哄得婴儿不哭不闹,才算把性格磨阴柔了,经此历练,第二年才正式开始学刺绣,一个师傅只能带一个徒弟。

  由于刺绣使用的绒线太细,很容易被手上的硬皮刮起绒,影响刺绣效果,故对绣工的手要求极高,不能沾水,有的绣工几十年没做过家务活,就是为了养好一双手。

  清朝衰落后,京绣匠人纷纷自立门户,在前门外西湖营开买卖,计有德源兴、德信成、鸿兴德等20余家,形成了“刺绣一条街”,深受当时外国客人关注。西湖营本名西河营,原本是军营,因清代附近有泄水河,为防止洪水,专门在此驻军负责疏通、抢险,后河道干涸,驻军亦撤走,这里不仅靠近前门,且靠近原宫廷的绣花作坊所在地南草市。

  京绣在民国初期一度辉煌,好的艺人月收入可达20圆大洋,但由于社会动荡,特别是日寇占据北京,京绣产业一蹶不振。1949年后,京绣买卖纷纷公私合营,迁到其他地方经营,西湖营胡同因而渐渐丧失了号召力。

  传统京绣制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不断翻出新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它的人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技艺传承的危机,令人忧心。2014年11月11日,京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代洒线绣龙袍
明代服饰明万历有翼三眼龙、对襟、窄袖藏式洒线绣龙袍(出土实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 祖氏滇绣,融合刺绣精华的民族绣
在云南这片少数民族文化绚丽的沃土,融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刺绣以其独特而精致的图案示人,成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刺绣。在云南众多的刺绣能手中,少数民族绣娘带着与生俱来的情怀去传承创新云南民族刺绣文化。而汉族绣娘满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去研习创新云南民族刺绣文化,祖式滇绣传承人祖玉兰就是一位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创作根基的汉族刺绣能手。发现民族文化美的眼睛呈现民族文化美的技艺祖玉兰是云南刺绣领域的杰出代表,除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祖氏滇绣画”创始人、传承人外,她还是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祖玉兰的刺绣不但在时尚领域受到欢迎,在工艺美术的艺术领域也得到肯定,她传承创新的“祖式滇绣”博采各家之长,融合多种绣法。其代表作手工刺绣古画“仿百骏图”,从骏马奔跑的体态,到马的毛色都在祖玉兰高超的刺绣手法下,呈现得惟妙惟肖;3D手工刺绣画“仿橡树林”在她娴熟针法和独特容色的技艺下,橡树林形态和阳光路径立体地展现...
· 明朝服饰:明代洒线绣龙袍
明万历有翼三眼龙、对襟、窄袖藏式洒线绣龙袍(出土实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 学徒
历史学徒系统出现在中世纪晚期,受同业公会和当地政府的监督。一名手艺好的业内大师是学徒的雇主,他为学徒提供食宿和培训,以此换取廉价的劳动力。大多数的学徒都是男性,但像皮匠、裁缝师和面包师这样的职业中就会有女性学徒。他们在十到十五岁时成为学徒,在完成七年左右的学徒合同之后就可能对此领域有相当的熟悉程度了,但要在业内占据一席之地或许还要经历熟练工时期并成立自己的作坊。后来一些大学也开始使用学徒系统培训学者,根据亚当·斯密的说法,像研究生这样需要导师监督的学位原来就算是学徒的一种。另一方面,当时一些古老城镇就会使用Universityofsmiths(铁匠协会)、Universityoftailors(裁缝协会)等名称来指代这些行业工会组织。另见师徒扩展阅读ModernApprenticeships:thewaytowork,TheReportoftheModernApprenticeshipAd...
· 刺绣
参见沈寿发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