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朝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中央控制不了军队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6
转发:0
评论:0
唐朝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中央控制不了军队,唐朝初年,在重要的州设立都督府。后来各州设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节度使或经略使等

  唐朝初年,在重要的州设立都督府。后来各州设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被称为藩镇(方镇);藩镇也指节度使等管辖的地区,以及所统辖的武装力量。安史之乱平息后,藩镇数量激增。当时众多在平叛过程中立有战功的将领需要封赏,于是朝廷任命了一批节度使。这样委任的节度使很多,以致“方镇相望于内地”。同时一些已经归顺的安史旧将需要安置。朝廷担心他们降而复叛、战端重开,因而对他们采取了姑息政策,拿出河朔三镇(即黄河以北三镇,包括魏博、成德、幽州)安置他们,任其为节度使。将这些反覆乱臣、悍将安插在朝廷鞭长莫及的河朔三镇,并委以节度使重任,后患无穷,种下了日后长期的祸根。

  藩镇的问题主要出在权力过重,没有制约,朝廷失控。唐初藩镇仅仅掌管所属地区军队(不是全部)。朝廷另委刺史掌管行政,兼管一部分军队;同时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分别负责考察官吏,视察战乱或受灾地区,管理财政,主持屯田,调运粮食等。不久,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不但如此,节度使还管辖所属各州刺史。于是,境内全部军队都归节度使掌握,并握有政权、财权等各项权力。他们在境内任意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河朔三镇迅速坐大,拥有跟朝廷抗衡的实力。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召募军人子弟,作为卫兵、亲兵,称“牙兵”或“牙军”,待遇优厚,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袭,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牙兵本是藩镇用以护卫自己及冲锋陷阵的私人部队,后来因势力扩张,变为挟制藩镇的可怕力量,他们“变易主帅,事同儿戏”。成德、幽州两镇及其他一些方镇也无不如此。牙兵逐帅、杀帅之风沿习200年之久。至五代,此风依然很盛。

  牙军废立节度使,始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部将李怀玉杀王玄志之子,推其亲戚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委曲求全,承认既成事实,以侯希逸为节度副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此事评论说:任命节度使这样的国家大事,朝廷仅派一名宦官,前往有关方镇,名为考察军士情绪,实是迁就纵容,军士想立谁为节度使,朝廷就立谁。“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始息”。“士卒得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将帅,则将帅之陵天子,自然之势也”。“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平卢牙军立侯希逸,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朝廷不加制止,其他藩镇的牙军乃有恃无恐,群起效尤。

  河朔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过4人。其余或世袭,或自立,或牙军拥立。唐宪宗曾与宰相杜黄裳讨论藩镇问题,杜黄裳说:“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大意是说,唐德宗对藩镇一意姑息,节度使活着时,不敢将其免职。节度使死了以后,才敢派宦官前往“考察军情”。宦官受人贿赂,回到朝廷,就专说此人好话,朝廷于是将代表节度使权力的标志“节铖”授予他。当时朝廷根本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任命节度使。唐德宗等帝王对藩镇实行姑息政策,将包袱和矛盾留给后代,以致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细说历史——藩镇割据与唐朝恢复中央权威的斗争
?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果,是将一个繁荣、稳定、辽阔、包容的帝国搞成一个斗争不休、内忧外患的国家。安禄山、史思明作为唐朝的将领背叛朝廷,让唐朝中央政府对统兵将帅尤其是异族将领深为猜忌。这种猜忌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奠定了藩镇割据的基本格局。在最后平乱的时刻,仆固怀恩是实际上的唐军统帅,但是他深为朝廷忌惮,导致他相当怨恨。在平定史朝义的叛乱之后,仆固怀恩为了借史朝义余部拥兵固宠,上奏朝廷让薛嵩、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等分镇河北。朝廷接受了这一方案。这样一个妥协的方案给此后的唐朝带来了长期的隐患,“河北藩镇,自此强傲不可制矣”(《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唐朝行政、财政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数年间,边兵精锐者大都征调入内,称为“行营”。本来主要对外的武装力量,现在主要投入到国内的争权夺利中。武将们纷纷掌握地方行政权力,并且掌控帝国核心地区的战略要地。士兵总数持续上升,远远超出安史之乱前的...
· 唐朝军队的主力都去哪了?
公元755年,唐朝北方地区的将领安禄山发动了叛乱。20万叛军迅速南下,唐朝的东都洛阳被叛军占领。随后的潼关战役,唐军的表现更是一败涂地。李隆基那个老头子,带着自己的爱妃杨玉环逃往成都。这次叛乱毁掉了唐朝100多件的基业,那么,此时唐朝的中央军都去哪了呢?一、唐朝初期的府兵制不在适应时代发展在唐朝建立的初期,继续延续了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府兵制。大体上来说是这样的:府兵们平时种田、操练,不用缴纳赋税;一旦发生战争,自备武器上战场。在诸侯割据时期,每个政权的疆域都不大,经济又都不景气。所以府兵制适应当时的需要,但是在那种统一的王朝中,府兵制的弊端越来越大。在此之前的战争也就是从山东到河南、从陕西到山西的规模。但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十分辽阔。军队出动以后经常出现一年半载回不来的情况,这样一来,家乡的耕地逐步荒废。府兵制已经不在适合当时的需要,唐朝必须考虑一种新的兵役制度。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中期,为了...
· 唐朝军队有什么过人之处?唐朝军队的战斗力
有唐一代,中国军队强盛一时,唐军的主要对手、吐蕃、阿拉伯都为当时强大民族,但他们与唐军的交锋却基本是败多胜少。盛时唐军开疆拓土,势力远达里海地区,外蒙古和西域尽为中华版图,辉煌的战绩为本国最高统帅赢得“天可汗”称号(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军队有什么“过人之处”?令世界不敢轻慢?首先是充足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为这支军队提供了强大保证唐军的装备极好,武器精良,马匹充足。安史之乱前,价格昂贵而又极易损坏的“唐样大刀”(横刀)是士兵的标配,制造工时为三年的强弓人手一把,就连步兵也会装备驮马以提高机动能力,而重骑兵们除了人马皆着铁甲外,更是装备了耗时十五年才能完成一把的马槊(护具)。盛唐时代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从来没有超过三万人,但却控制着西域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震慑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并还有余力数次主动进攻阿拉伯帝国,唐军的强悍可见一斑。其次,唐军战略与战术的巨变唐一改汉人步兵防御为主的传统作战方式...
· 仅50万军队的唐朝为何能让四方臣服从唐朝统一战争中看军备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朝代,这个朝代被后世称为“大有胡气”。唐朝的战争是很频繁的,、回纥、吐蕃、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曾经都是唐朝的敌人。贞观年间,唐朝在东、吐谷浑、高昌、薛延陀、高句丽、吐蕃、龟兹等用兵的胜利,也正是这些胜利,让大唐被世界所畏惧。大唐为此进行了上百年的猛烈拓边,终于让领土面积达到了巅峰。当然,对于大唐而言,最能让它阵痛的还是塞北边患,东的颉利可汗,曾经让李世民蒙受作为一个皇帝最大的羞辱,所以唐太宗想要灭掉东的决心,超过了十万铁骑的寒光。我们知道,拓边需要军队,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呢?唐朝有一支很能打的正规军,不过据说这支军队总人数才50万。宋朝、明朝,正规军都是200万,唐朝才50万,怎么能够开疆扩土呢?“少而精”这句话就是形容唐朝军队的,唐朝是有“胡风”的,不像中原人民性格那么温顺。大唐的强悍和豪爽是后世少有的,大唐女子也可以骑马射箭。大唐的人民以去边疆作战...
· 揭秘: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到底有多乱?
说到唐朝的话,我们能够想到其鼎盛时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是,历代封建王朝都逃不出盛极必衰的规律。王朝的盛世需要数代人的经营,而王朝的衰败需要的不过是某个时间点的奋力一击。曾经的盛世大唐也是如此,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并且以此为起点,盛唐气息一去不复返。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而在这些问题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藩镇之乱。藩镇割据的起因,实际上早在唐朝初年就已经初见端倪。当时在开元盛世的时候,边境节度使的设置,就造成了唐王朝军事实力,外重而内轻。主要军队都被各地节度使把控,而唐王朝内地所控制的军队,不仅人数低于各大藩镇,并且其战斗力也明显堪忧。后来虽然有郭子仪这样的名将,帮助唐王朝收复两京。但是,平乱的不彻底也为日后的大唐留下了严重的藩镇根据,而在藩镇割据之乱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发生在唐德宗年间的“二帝四王”之乱。这个“二帝四王”之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