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荀子》历史地位上的争议:该如何评价孟子荀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6
转发:0
评论:0
《荀子》历史地位上的争议:该如何评价孟子荀子,清朝考据学家梁玉绳继承“尊孟贬荀”的文化语境中,情绪上并不承认荀子“可并吾孟

  清朝考据学家梁玉绳继承“尊孟贬荀”的文化语境中,情绪上并不承认荀子“可并吾孟子”,但王先谦《荀子集解序》云谢墉《荀子笺释序》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首列荀子儒家,斥好恶之词,通训诂之谊,定论昭然学者,始知崇尚。”谢墉披览《荀子》全书,深有感触地说:“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谢墉以孔、孟、荀来简述先秦儒学史,或者以孟、荀两脉来架构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发展。

  清朝历史学家谢墉《荀子笺释序》曰:荀子生孟子之后,最为战国老师。太史公作传,诸子排名,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余若谈天、雕龙、炙毂及慎子、公孙子、尸子、墨子之属,仅咐见于孟、荀之下。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小戴》所传《三年问》全出《礼论篇》,《乐记》、《乡饮酒义》所引俱出《乐论篇》,《聘义》“子贡玉贱珉”亦与《德行篇》大同,《大戴》所传《礼三本篇》亦出《礼论篇》。《劝学篇》即《荀子》首篇,而以《宥坐篇》末“见大水”一则附之,‘哀公问五义’出《哀公篇》之首。则知荀子所著,载在二《戴记》者尚多,而《荀子》原书或反而残缺散失。观于《议兵篇》对李斯之问,其言仁义与孔孟同符,而责孪斯以不探其本而索其末,切中暴秦之弊。乃苏氏讥之,至以为“其父杀人,其子必且行劫”。然则陈相之从许行,亦陈良之咎与?此所谓“欲加之罪”也。荀子在战国时,不为游说之习,鄙苏、张之纵横,故《国策》仅载谏春申君事,大旨劝其择贤而立长,春申君若早见,就没有了李园的棘门之祸,而为‘疠人怜王’之词,则荀子有先知之聪慧,固然异于春申君的策士朱英(朱英劝告春申君不听而逃离)。故荀子不见用于春申君,而终以兰陵令,则荀子其人品之高,岂在孟子下?

  谢墉说荀子“对浊世之政治痛心疾首,而有《性恶》一篇,且质问孟子《性善》之说,而反之亦然。宋儒乃交口攻击荀子也。尝言性者论之,孟子言性善,盖勉人以为善,而为此言,荀子言性恶,盖疾人之为恶,而为此言。以孔子相近之说为准绳,则孟子、荀子皆为偏执之论。”据谢墉自序:《荀子》此书自古以来,,没有注释的善本,唐朝大理评事杨倞之《注》,已为最古,而亦颇有错误。我一向知道,同年抱经学士卢文弨的勘核极为精博,因此从卢文弨那里借来观阅,校对卢文弨学士之瑕疵,仔细搜寻,不敢揣测我是不是愚昧无知,中间附有我自己的管窥之见,皆纠正杨氏版本之误,卢文弨也肯定了我的意见,我援引的校对,悉数出于卢文弨,我们俩参互考证,往复交流,最终遂得以成事。以我谢墉的孤陋寡闻,诚不足发挥儒术,且不欲夺人之美,而卢文弨致书写序,列举其大要,略微留缀数语于书简的上端,并附著书中所未及者二条于左。” 谢墉《刊卢文弨校定逸周书序》也给对方考证:“若《太子晋》一篇,尤为荒诞,体格亦卑不振,不待明眼人始辩之也。”

  钱大昕为谢墉《荀子笺释跋》谓: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盖自仲尼既殁,儒家以孟、荀为最醇,太史公叙列诸子,独以孟、荀标目,韩退之于荀氏虽有“大醇小疵”之讥,然其云“吐辞为经”,“优入圣域”,则与孟氏并称,无异词也。宋儒所訾议者,惟《性恶》一篇。谢墉则一反理学家尊孟抑荀的做法,认为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讨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差异则缘于各自论证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讲历史——荀子的时代不同于孟子的时代
孟子的时代和庄子极为接近。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这是个处士横议的时代,没有了标准答案,没有了固定的上下框架,谁都能发表意见,谁都迷惘地奔走寻找答案。言论膨胀,相对地,接受这些言论的对象却没有增加得那么快、那么多,因为这些言论针对的对象主要还是拥有权力的人。有权力的人才有办法改变社会,这是当时的普遍信念。于是不同的言论之间,就产生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从春秋到战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兼并、亡国的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做一个国君也就越来越不容易,压力越来越大。做错一个决定,就可能丧失好几个城池,甚至可能从此失去了国君的位子。另外,国君必须要做的决定不断增加,但用来考虑计划和决策的时间却不断压缩。小国有小国的痛苦:夹在大国之间,武力不足以自保,不小心得罪了大国,兵临城下立即就有亡国的危险。大国也有大国的困扰:不只是大国与大国之间互相虎视眈眈的牵制,而且国中的其他大夫也可能不断坐...
· 中国简史——孟子和荀子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38年孟子是传统儒家的主要继承人,地位仅次于孔子,因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贡献,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被人尊为“亚圣”“中国之柏拉图”。荀子是孟子之后、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比较,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有所贡献。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受业于孔子的嫡孙子思,在思想上与孔子一脉相承。孟子一生的经历和孔子有些类似,少年求学,壮年怀揣政治理想,带着学生游历齐、宋、滕、鲁等国,前后长达二十多年。然而孟子到了任何一国,都在宣传他“效法先王、施行仁政”的主张,被梁惠王、齐宣王等急于“富国强兵”的君主视为空谈家,一生都未得到重用。晚年,孟子回到老家著书立说,教育子弟。孟子的核心思想都记录在《孟子》一书中,书中还包括他多年的政治活动...
· 讲历史——荀子的主张
孟子最重要的敌人,是杨朱和墨家。荀子也有敌人,在《荀子·解蔽篇》中,他清清楚楚列出了敌人名单:“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墨子或墨家也在他的名单上,但杨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惠子与庄子。从孟子的时代到荀子的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的杨朱很快就没落消失了,不过相应的,名家和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有着庞大的影响势力。不只是各家言论的影响此消彼长,受到重视的焦点问题也有了微妙的不同。孟子攻击墨家,焦点放在“兼爱”;荀子反对墨家,强调的却是“蔽于用而不知文”,换句话说,是墨家“交相利”的功利主义立场。这很可能反映了战国时期墨家在论辩上的调整。他们特别突显“有用”“有好处”“对大多数人有好处”来加强主张的说服力。在众多纷乱的主张中,如何判断哪个比较好?墨家提出的答案是:能带来最大利益的主张就是最好的、最值得信服...
· 荀子历史哲学思想论纲(上)
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他处在一种社会变革及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的时代,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价值评判,在许多专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理论贡献。历史哲学思想便是荀子突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对中国民族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文化及观念形态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孟子很愤青,荀子太理智
孟子出现了。孟子虽然上承孔子,却丝毫没有孔子的谦虚随和,反而跟墨子很像,都是大愤青。而且,孟子吸收了很多墨家思想,行侠仗义,反战爱民,虽仍把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但远比孔子民粹。不过,学费不是白交的,亚圣不是白叫的,说到底他还是个儒家。对比一下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墨子的“视人之身若视己身”,“以及”和“若”还是有区别的吧?一个泛及,一个恒等,仁爱和兼爱的区别立见。孟子比孔子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受老子启发,开始认识到构建世界观的重要性,营造了一套由内而外的哲学体系。孔子、孟子和荀子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肯定礼乐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不爱谈人性,只提过一句“性相近矣,习相远也”。习就是让你合于礼,合于礼的性就是好的,至于人性究竟怎样,到底还是没讲。没讲的后果就是仁爱理论站不住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你说孝悌人人都有,无须解释,那你给我解释一下俄狄浦斯王的杀父娶母,你给我解释一下《资治通鉴》上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