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初曾围绕宴礼进行礼制改革 皇帝坐北高高在上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24
转发:0
评论:0
汉初曾围绕宴礼进行礼制改革皇帝坐北高高在上,人生而守礼,礼是社会行为规范。《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

  人生而守礼,礼是社会行为规范。《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的道理。在社会化的饮食活动中,食礼逐渐形成,食礼在祭祀鬼神的活动中显得庄严肃穆,在君臣老少的饮宴中显得井井有条。最严谨的食礼往往出现在御筵上,与宴者要遵守很多的规矩。在古代宫廷筵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帝王还曾专门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汉代初年的一次礼制改革,主要便是围绕宴礼进行的。刘邦即位后,群臣饮酒争功,喝醉了就大呼小叫,甚至拔剑生事,他这个皇帝当得很不踏实。于是叔孙通请制为礼法,“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要让皇帝的威严得到充分体现。叔孙通为儒者,本为秦时博士,后来归降刘邦,仍然做他的博士。他所创制的一套诸侯王及大臣朝见皇帝的礼法,在君与臣之间划出一条明显的界线,由此形成的君臣观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叔孙通礼法的具体内容是:皇帝坐北高高在上,文官丞相排列殿东,而列侯诸将排列殿西,两相对面,文武百官“莫不振恐肃敬”。饮酒有酒法,陪侍皇帝饮酒的人,“坐殿上皆伏仰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在一旁还有专事纠察的御史,发现有不按礼仪行动的人,马上要撵出宴会场所。如此一来,“竞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乐得刘邦连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他当即提升叔孙通为太常,并“赐金五百斤”,以示褒奖。

  受过朝廷筵宴这种严肃气氛感染的朝臣,有时甚至还把这谨严的朝仪带到家庭生活中。汉代上大夫石奋,年老退休在家,遇到皇帝“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如在上前。”在家里享用皇上的赐食,就像在皇上面前一样,恭恭敬敬,不敢造次。像石奋这样谨守礼法的朝臣,可能还有不少,而相反者亦不在少数,害得皇帝们也有寝食不安的时候,有时免不了亲自过问一下。例如《宋史·礼志十九》便提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曾令有司“申举十五条”,对朝官上朝失礼行为进行了批评,其中就提及“廊下食行坐失仪”之事,并声明对再犯者要进行严厉惩处:那些吃朝廷免费午餐的官员如果太放肆,就要罚扣薪俸一个月,如果经过提醒还不改正,还有降职的可能。当然,朝中散漫现象不会因一两次整肃而完全消失,还得三令五申,不断敲警钟。所以十多年后,宋真宗亲自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不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规定正式的宴会,令御史台预定位次,与宴者不得喧哗,还要派专人在宴会上巡视。在朝中参加一次宴会,在如此严密的监视下饮酒吃肉,确实很不自在。这时的礼与法已等同起来,不遵礼即是违法,谁都会知道还是谨慎为妙。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见古代的一般情形。如“诸宴通例”提到,明代朝中在宴会之先,礼部通知各衙门开具与宴官员职名,画好座次图悬挂在长安门示众。开宴时还要写职衔姓名,贴注席桌上。一般官员要等待大臣就座后,方许依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座。

  我们现在的大型宴会,则是在请柬上注明应邀者的姓名和席位号码,简单明了。与宴者只要按照席号入座,一般是不会发生差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关键词]东汉皇帝宗庙礼制同堂异室七庙自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在传承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理论,并大量吸收秦汉以来诸子学说而形成的新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主导思潮。元帝永光年间,依据儒家经典,对西汉初期确立的与周礼不合的皇帝宗庙制度进行了变革。虽然两汉之际因为朝代的更嬗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动,但是,由于东汉统治阶层秉承西汉中、后期尊崇儒学的传统,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作为西汉王朝法统上的继承者,东汉建国伊始,沿袭西汉中、后期确立的“一祖二宗四亲庙”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43)宗庙礼议后,由于受政治、思想领域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东汉皇帝宗庙制度逐渐发生了一系列背离儒家礼论的变化:变以往每帝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东汉诸帝(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庙皆因谥以“祖”、“宗”庙号而世世不毁,宗庙毁庙制度废而不行。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毁庙礼制...
·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摘要]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宗庙之制有所变革,表现为: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自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在传承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理论,并大量吸收秦汉以来诸子学说而形成的新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主导思潮。元帝永光年间,依据儒家经典,对西汉初期确立的与周礼不合的皇帝宗庙制度进行了变革。虽然两汉之际因为朝代的更嬗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动,但是,由于东汉统治阶层秉承西汉中、后期尊崇儒学的传统,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作为西汉王朝法统上的继承者,东汉建国伊始,沿袭西汉中、后期确立的“一祖二宗四亲庙”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43)宗庙礼议后,由于受政治、思想领域中诸多因素...
·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摘要]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宗庙之制有所变革,表现为: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关键词]东汉皇帝宗庙礼制同堂异室七庙自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在传承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理论,并大量吸收秦汉以来诸子学说而形成的新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主导思潮。元帝永光年间,依据儒家经典,对西汉初期确立的与周礼不合的皇帝宗庙制度进行了变革。虽然两汉之际因为朝代的更嬗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动,但是,由于东汉统治阶层秉承西汉中、后期尊崇儒学的传统,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作为西汉王朝法统上的继承者,东汉建国伊始,沿袭西汉中、后期确立的“一祖二宗四亲庙”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43)宗庙...
· 秦汉兴亡——儒家官僚跻身政坛与礼制改革
?元帝即位与儒家思想黄龙元年(前49)十二月,宣帝病逝,许皇后所生皇太子刘奭即位。他就是元帝(前48年—前33年在位)。元帝喜好儒家思想,做皇太子时,见其父宣帝重用法家官僚,刑法森严,曾在宴席上进言应多重用儒家官僚。当时,宣帝脸色顿变,怒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法家思想、儒家思想)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接着又叹息道:“乱我家者(汉王朝),太子也。”如上章所述,宣帝时期的政治的确同时采用了“王道”与“霸道”,其具体运用表现为既尊重循吏也重用法家人才。从这一点考虑可以说,儒学还没有获得作为国家政治理念的绝对地位。但是,正如盐铁会议中贤良、文学这些官僚预备军的论争所反映出的那样,儒家思想以地方豪族阶层的发展为背景,正稳步地渗入官僚阶层,这也是令国家无法忽视的一个倾向。宣帝甘露三年(前51),朝廷召集儒生聚集到宫中的石...
· 刘氏文化-西汉元帝永光年间皇帝宗庙礼制改革
略论西汉元帝永光年间皇帝宗庙礼制改革根据儒家文献的记载,周代实行天子七庙制度。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以往的传统礼仪制度逐渐散佚、消失。秦统一后,曾经稽古礼文,实行皇帝七庙制度。西汉建国后,大体承袭秦代制度,同时采取比较自由无为的统治措施,国家祭祀体系杂糅无章。根据设置地点的不同,西汉初、中期皇帝宗庙大致可以分为京庙、陵庙、郡国庙三种类型,上述三种类型宗庙庙数总计为一百七十六所。虽然叔孙通采撷先秦及秦代有关礼制制定汉礼,但因疏阔、违古而为后世所讽,皇帝宗庙制度尤与周礼不合,皇帝宗庙庙数远远超过了天子七庙的古礼规定。自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导思想。宣帝统治后期,西汉王朝文、景繁荣,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昭帝以来的“中兴”已经逐渐烟消云散,西汉王朝衰颓的趋势已经不可遏止。元帝即位之初,天灾、人祸迭出不穷,统治阶层内部党争不断,社会各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