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邀请满清入关:竟是明朝既得利益集团的必然选择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1
转发:0
评论:0
邀请满清入关:竟是明朝既得利益集团的必然选择,一、李自成入北京,对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报以了毁灭性的打击。从前的官员、地

  一、

  李自成入北京,对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报以了毁灭性的打击。从前的官员、地主、权贵们与李自成合作的希望后,都感到自己曾拥有的一切再也无法保住了,都感到自己的生命财产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感。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拼死抵抗李自成的统治,为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当然了,为此“认贼作父”也再所不惜!邀请满清入关,这是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的普遍愿望、行为!吴三桂、及关宁军队仅仅是其中之一罢了。这也正是满清入关后,可以轻易控制华北地区的主要原因。因为满清已取得大明王朝官僚集团、地主阶级的普遍支持!

  吴三桂、及关宁军事集团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后世史学家为了丑化吴三桂。于是极力模糊这种背景。好象吴三桂真成了当时决定中国命运的人物。好象吴三桂如果不降清,那满清就无力入关!但,吴三桂只是明末一个普通的将领罢了!他做为明末的一股旧势力,并不具有这种举足轻重的价值。想当年,大明王朝还保持相对的稳定,而且满清还未真正控制长城以北地区。满清王朝大军十万就能轻入长城,还能兵围北京城弄得大明王朝一筹莫展。(而且所谓的明长城袁崇焕还活着)现在,大明王朝早已四分五裂了!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旧将领各据一方谁也不服谁,成天想着内部火并。现在。满清已成功的控制了长城以北地区。

  在这种背景下,吴三桂就是决心抗清,又能有多大意义呢?满清一入华北,马上就轻易的就取得了对华北地区的统治地位。这难道是一个区区吴三桂能造就的?事实上,这是普遍明王朝华北既得利益群体、集团共同支持满清统治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满清从蓟门一线入长城直逼北京城。难道李自成就能抵挡?要知道,华北地区的普遍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群体都视李自成如死敌。满清率军一入关,这些力量自然会协助满清攻击李自成。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靠什么能立足北京地区呢?满清既夺得北京城,又取得华北普遍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群体的支持,那入主中原岂非也同样是定局。又岂非是吴三桂一人之力可以扭转的?

  二、

  李自成代表着最普遍受压迫的、底层社会群体的意识。他们认为大明官员,没有一个不贪污的、腐败。他们也认为凡地主、有钱人没有一个不压榨百姓、巧取豪夺的。这种认识虽然偏颇,但从某种意义上绝对没有什么错误的!事实上正是因为如此,李自成等人所代表的力量,才象野火一样漫无边际的发展,任凭大明军队怎样围剿都徒劳无功!李自成从开始起家,始终是信奉着劫富济贫的原则!迎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闯王控制的地区,对老百姓而言是一种解放。因为在这里,没有大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敲骨吸髓的压榨!但闯王的力量,开支是少不了的,政治开支一样少不了。这些费用从哪里出呢?主要是从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手中夺取了!李自成的行为,从历史上看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错误!

  事实上,这才是打破社会停滞不前的主要手段。事实上,这是代表普遍社会民众利益的最主要手段。如果尊重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这自然可以取得他们的支持。问题是:那李自成军事、政治集团运转的费用从哪里来呢?如此一来,闯王来了不纳粮自然无从谈起了!更重要的问题是:李自成如何才能打破明末政治、经济被少数人占有、逼得普遍人走投无路的现状呢?从历史上看。李自成集团的行为并没有真正的错误。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际”势力(统一长城以北的满清)介入,那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就只能在哀号、怨责声中死亡。虽然他们非常强大,但面对强大的农民起义浪潮只能接受死亡的命运!

  但满清势力的存在,使他们在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时候,拥有了强大的外援。于是吴三桂振臂一呼,遂得到普遍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于是满清大军一入华北,遂轻易控制了华北的广大地区。这也正是满清可以轻易在华北地区站住脚下的根本原因,因为满清已取得了当地明王朝旧官僚集团、地主阶级的普遍支持。这也是李自成无法在当地站住脚的主要原因。 所谓李自成进北京骄傲腐败,而迅速灭亡这种说法。只有政治寓言的价值,绝不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三

  李自成既入北京城,北面是庞然大物的满清,西南是张献忠,整个江南更为大明旧势力占据着!李自成,当时选择是困难的!诚然,如果李自成保护、代表明王朝旧势力的利益。那自然可以获得明王朝旧势力的支持、至少可以减少他们反对的情绪。问题是:如果李自成真的如此做。那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蒋介石的北伐有什么区别呢?孙中山、蒋介石之所以成功的取得所谓的辛亥革命、北伐的胜利,原因无它!就是因为,他们从未从根本上触动旧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普遍社会旧势力都踊跃换件衣服、换个旗子加入这个革命的政权之内。当然了,辛亥革命、北伐都是以空前速度取得了胜利。但结果呢?

  孙、蒋所建立的政权,与从前满清王朝相比,恐怕真是草驴与叫驴之别!在他们统治之下的老百姓,恐怕比满清时代更不幸了!如果李自成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那李自成不过是国民党的翻版!因为与旧的利益集团妥协,这个政权建立之后,也充满了腐朽之气!一方面,面对外来的打击时,他们是虚弱无力的,因为他们已与旧的腐朽集团溶为一体了。另一方面,新的革命的力量会在重新出现,因为社会经济、政治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现状还未改变。

  四

  如果没有李自成的起义胜利。那满清入主中原将会变得异常困难。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切,大明帝国都可以完整的代表着。如果满清进入,那他们的既得利益就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这也正是满清曾数次进入中原,却无法在中原站住脚的原因!因为他无法取得中原地区普遍势力集团的支持。但李自成的胜利,使明王朝既得利益集团、群体利益受到致命的、毁灭的打击。这些没落的利益群体、利益集团为了保护自己随时会失去的利益,便决定求助于满清王朝了。在这种背景下,满清进入中原后遂轻易取得大明既得利益集团的普遍支持。在这种背景下,满清从哪南下长城,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满清一旦进入中原,就可以获得大明王朝普遍地主、官僚的协作。

  此前是没有这种机会的!满清初期的兴盛与其说是他们出了几个好皇帝,还不如说是李、张的农民起义打破了社会高度集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群体。旧的既得利益集团在这农民起义之中,受到了空前的的打击与消灭。于是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空前垄断的局面得到了缓解。满清进入中原之后,自然可以非常轻松的代表广农民利益!中原地区的大地主被消灭的太多了,所以满清入中原才可以轻易满足普遍农民拥有土地的愿望!

  五

  因为李自成的铁血政策,使大明既得利益集团急切希望一个保护人。而满清一入北京,自然得到他们普遍的支持。这才是满清进入中原,轻易控制中原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因为李自成的铁血政策,使大明既得利益集团受到空前打击。于是他们曾经垄断的经济、政治资源开始被打破,在这种背景下满清可以支配的经济、政治资源变得非常宽裕!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拥有的,我还要您有更多;没有的,我连你手中仅有的那一点也要剥夺。”这就是社会!如果没有外力调节,那社会两级分化将愈演愈烈。农业文明的结果,就是使社会土地、财富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发展一定阶段,社会正常生产就无法运转了;此时就需要农民起义来打破这种状况。工业文明的结果,就是使社会生产的资金越来越多(因为社会最多的财富都到了资本手中),而消费的份额越来越少(因为劳动者所占社会财富的份额越来越少),结果就是经济危机。这也就是后来马克思主义兴起的经济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满清入关之谜:满清入关之前与李自成之间已有勾结
多尔衮等立即在正月二十七日给李自成通了一封信:“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故书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惟望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1)清人入主中国,据多尔衮自称‘除灭流贼,为明帝报仇’。于是乎康熙遗诏中更堂堂言之,有‘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之语。而乾隆为世祖世录作序,即据此大旨,更恣意发挥,以申论所谓‘我朝实大有造于中国’,而世人受其欺者,迨已三百年。即内阁档案出,于烂字纸中查得顺治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关于多尔衮勾结李自成并取中原一书稿,并夹书人迟起龙回书稿,始知清人原与流贼为一事,其所以荼毒中原者,揆之闯献辈,实相等夷。由此书稿,则清实录所云‘得天下之正’云者,可以断断乎证明其为妄说矣。(2)多尔衮与李自成山海关之战,据明史流贼传,乃四月二十
· 满清入关崇祯上吊自杀后,明朝的皇族都去哪了?
清军入关后,满清对明皇族的态度表现出互相矛盾、模棱两可的一面。一方面,他们一再强调江山取自李自成等流寇之手,入主中原,意在为明报君父之仇,强势占领道德制高点;一方面,他们却又拿起屠刀,霍霍砍伐之声不绝于耳,其政治目的显而易见。在此种背景下,明朝皇室宗亲的命运是什么?他们有没有因为皇族身份而受到特殊优待呢?或者因身份特殊而赶尽杀绝呢?网络配图其实,当时明朝皇族的命运并不那么明朗,但大致来讲,他们的下场都比较悲惨。首先,对于明朝皇族,满清将嗜杀之风发挥到了极致。清廷大肆杀戮明朝宗室,无论是郡王还是其家属,都无一例外地遭到诛杀。根据白新良、赵秉忠两位先生的统计,在顺治三年后的六年时间里,死于满清屠刀下的,有名号的郡王就达50多人,其家属更是在万人以上。为什么要首先对郡王下此毒手呢?在清廷的逻辑里,一般考虑两点。一则,源于历史惯性,但凡一个朝代更迭,对前朝皇室宗亲滥杀之声一直不绝;二则,在满清看来...
· 哈密之争:为满清入关埋下伏笔
在明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地名让人格外的陌生,却在历史中格外的扎眼---哈密,我们今天提起哈密,总想起香甜可口的哈密瓜,然而在明代,哈密却印证着一段交织着辉煌与苦涩的历史。哈密汉代属伊吾,汉朝时代一度是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明朝洪武间,朱元璋册封蒙古降王纳失里镇守哈密,设立哈密卫,这是明朝对西域地区行使主权的标志。哈密的兴衰也同样见证了明王朝兴衰的历史。在明朝强盛时代,哈密是是明朝西部边陲嘉峪关外的缓冲地带,更是明朝抵抗蒙古部落骚扰入侵的桥头堡,哈密曾经与明王朝“万国来朝”的盛景紧密相连,它是西域属国乃至中亚西亚国家使节进京朝见中国皇帝的中转站,也是西方商人进入中国内地的必经之路,它曾经一度商旅云集,经济富庶,哈密的存在见证了丝绸之路最后的繁荣与辉煌,它曾经如此的重要,却也如此轻易的被明王朝遗忘。明朝中期以后,在蒙古瓦刺部的骚扰下,哈密曾一度落入瓦刺之手,后来,随着瓦刺的衰落和明朝的反击,哈密...
· 是人是神?刘伯温为何能准确预言明朝灭亡满清入关?
明洪武四年,61岁的刘伯温向皇帝写了一封辞职信,朱元璋本想挽留,但看刘伯温去意已决,就批准了他的辞职。为了感激他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封其为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并且命人护送刘伯温回乡。就这样,刘伯温离开了京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也算是荣归故里。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辞官后的刘伯温心情格外舒畅,每天到田园中散散步,与乡亲们聊聊天,日子过的非常惬意。一晃几年过去了,刘伯温虽然能掐会算,但他毕竟也是肉体凡胎,躲不过生老病死的宿命。公元1375年,刘伯温感染了风寒,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就给明太祖朱元璋写了封信。信中的内容也很简单,主要是关于治国之道的建议,并说自己或许时日不多,不能够继续为皇帝分忧。朱元璋看完信后,非常的难过,毕竟刘伯温乃大明的功臣,立马派人前去探望。另外,在使者出发前,朱元璋还吩咐道:“若伯温身体尚可,你让他替朕推算一下大明的国运。”使者不敢有任何的耽搁,快马加鞭地赶到了刘伯...
· 为什么说科举制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鱼朝恩是唐朝一位擅权宦官,安史之乱的时候他随唐玄宗一起逃跑,因护驾有功深得玄宗信任。他入宫的时候仅仅是一名太监,后来逐渐由三宫检责使到掌管军政大权。他的出现为唐朝的宦官专权打下了基础,加强了宦官的实力。同时也反映了出唐朝中,晚期朝现的不同问题。鱼朝恩像在文言文《鱼朝恩专权》里面可以看出鱼朝恩专权十分严重,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敢与他抗衡。朝中决定政事都要与他商议之后才敢做出决定,一旦没有经过他商议便大发雷霆。后来皇帝大臣都不喜欢他,但又不敢得罪他。鱼朝恩小儿子鱼令徽十五岁就在朝廷任职了,皇帝亲自赐于他绿衣。没过多久,鱼令徽则向父亲告状自己的等级较低被别人看不起。鱼朝恩听了之后非常生气,随即上奏皇上,说小儿鱼令徽官职太低受人欺负,要求皇上赐于他金腰带和紫服。当时紫服是文武官员三品以上才能穿戴,而鱼令徽职位远远不够。当时皇上还没有来得急准奏,鱼朝恩便命令相关人员拿来了紫衣,鱼令徽接过紫衣立即向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