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 定义最早见于晋代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7
转发:0
评论:0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定义最早见于晋代,中国最早的雾霾到底出现于何时?有多严重?下面让我们从上古时代谈起,系统梳理下

  中国最早的雾霾到底出现于何时?有多严重?下面让我们从上古时代谈起,系统梳理下古代的雾霾记录。但必须注意到,古代“雾霾”与现代雾霾在成份构成上是完全不同的,往往是比雾霾更糟糕的沙尘暴类灾害性天气。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

  “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上已有“雾霾”。书中的《前凉录》记载,当时在今甘肃武威这个地方发生一起以女为妻的乱伦事件。当时出现怪异的天气:“是月沉阴昏, 雾霾四塞。”

  就“霾”这个字来说,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在一期7113版上有一个,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是毫无疑问的。

  在已出土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时已出现,且不鲜见。甲骨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现较多。占卜者往往视作祸端来断析,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是“坏天气”,是凶兆。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 定义最早见于晋代

  “霾”的定义最早见于晋代

  上古时代的“霾”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迄今气象学界和史学界仍存在争议。以往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甲骨卜辞中的“霾”是一种沙尘暴天气。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沙尘暴冬春季节的大风天多见,甲骨卜辞中的“霾”多与“雨”同时出现,显然,简单统释为“沙尘暴”是不妥的。

  依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沙尘天气按能见度的远近可分为沙尘暴、浮尘、霾三种。甲骨卜辞中水份(有“雨”)多的湿霾,应该更接近空气混浊的雾霾天气;与“风”一起出现的旱霾,或更接近沙尘暴。

  文史古籍中对“霾”的记载并不鲜见。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提到了“霾”,其中《邶风·终风》有一句:“终风且霾”,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大风刮起,浮尘遮天。不过,《诗经》毕竟不是史书,最早对“霾”作出较科学界定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书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不过,《晋书》中并没有灾害性霾天的记载。史书上最早的正式霾天记载见于《新唐书》,书中第三十九卷《五行志二》中“常风”条:“(长庆)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风,昏霾终日”;“黄眚黄祥”条:“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前者是公元823年2月19日,这天是新年正月初一,自然是不好的现象,要记载下来。

  疑似雾霾天自唐代后始增

  那么,在公元823年之前,就没有关于“霾”的气象记载吗?如果没有,《晋书》上又怎会有对“霾”的具体解释呢?这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实际上,史书上对霾的记载,并一定用“霾”字。如“土雾”、“阴雾”、“黄雾”、“昏雾”、“黑风”等,都是疑似雾霾天。这类记载在唐代中前期即已出现,如李显(中宗)当皇帝不久的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灾害性天气频发,仅史载的疑似雾霾就有三次,分别是阴历六月庚午,陕西境内“雨土于陕州”;阴历九月四日,山西境内“黄雾昏浊”;十二月丁丑,“京师雨土”。而再往前,这类疑似雾霾在魏晋时代已较多发生,《晋书》上多次出现“黄雾”、“黑气”等气象描述。

  可见,唐宋以前中国就出现过雾霾天气,唐以后则雾霾天开始增多,越往后越多越严重。如《宋史·五行志五》 “土”条所记灾害性天气中,带“霾”字的有13起。《元史·五行志》也记载了不少霾天。到了明代,关于霾天的记载激增。《明史·五行志三》中,约记载了32起与浮尘有关的不洁空气事件,其中带“霾”字的达20起。如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公元1549年5月3日)那天,京城(北京)“风霾四塞,日色惨白,凡五日”。

  清代,康熙前后在位61年,有36年都发生了浮尘引发的不洁空气事件,共约50起,分布全国多地。其中带“霾”字的20起,与《明史》中所记整个朝代的总数一样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羌城:羌人筑在上党最早的城
从小我就常去羌城走亲戚,那时就听老人讲羌城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是潞城南乡的大村之一。从那时起我就对羌城村充满了好奇:一个普通乡村的村名竟能与“城”相攀,几千人的大村却无一户姓“羌”。多年来,这一直是我心中渴望解开的谜。羌城,上千年的历史,深厚的炎帝文化浸染,使她周身透出无尽的古韵。追溯那段历史,使我们无不感到“羌”字含情,“城”中怀爱。如今的潞城市翟店镇羌城村“羌”字在羌城读什么音羌城的“羌”字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四川、甘肃的羌族。但是,羌城村的人乃至当地所有知道羌城村的人都不把羌读作“qiang”,而是读作“kang”音,直到如今仍然如此。据说羌原是一姓,本姓匡,赵匡胤建立了宋朝,避讳,下令改“匡”姓为“羌”与“主”姓。到宋政和年间,朝廷觉得民间有“主”姓不妥当,又下令改“主”为“康”姓。宋时“羌”字也读作kang,改成“羌”或“康”姓避讳,与原来的“匡”姓读音比较接近。宋亡后,姓“羌”“...
· 在上古时期什么是氏族社会
在上古时期什么是氏族社会在中国的上古时期,那时候还有没有所谓的国家这样的概念。于是,在当时形成的氏族社会即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在那个时候,氏族之间是可以通婚额。神奇吧,神奇是同时kk的小编带着你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上古时代的“氏族社会”母系社会所谓母系氏族,就是每个氏族的全体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母,他们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在母系社会中,妇女对财产的支配权大于男子,氏族家庭是以女子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吕氏春秋一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指的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情况。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南的前仰韶文化、西安的半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都是母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虽然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但农业和饲养业的出现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经济生活中划时代...
· 姜子牙见于史册最早的吕姓人物
吕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们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被称为吕氏,史称正宗吕姓。古时,在今河南新蔡,还有一个吕国,史称东吕,其实是咱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被称为吕氏。说到后代,不能不提到吕尚,字子牙,又名姜子牙,他是见于史册最早的吕姓人物。姜子牙,在我国妇孺皆知,因雄才大略、足智多谋,与周公、孔子齐名。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门神是谁他们远古时期就是一对兄弟了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门神是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清陈维崧《满江红.乙巳除夕立春》词:"郁垒欹斜头上帽,神荼脱落腰间杖。"相传远古时候,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性,神荼与郁垒两便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而流传至今。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中国古代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 黄河文化—无弋爰剑最早见于史籍的青海人
一片肥沃的土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摇篮。青海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但是,倘若没有柳湾墓地的发掘和沈那遗址的发现,我们就会对青海历史的了解有重大缺失。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最早生活在青海地区的就是羌人。从殷商时期开始,他们就生活在我国的西北和中原地区。在经历了殷、夏、商、周、秦后,羌人一直在河湟一带默默地耕耘,由简单的生产到制造戈、刀等铜质武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到战国时代,当时河湟地区的羌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部落。羌族的发展强大永远都不能忽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无弋爰剑。因为,他是史籍记载的青海历史第一人。羌人是我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就是羌人,早在商、西周时期,他们就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日常生活中,他们以畜牧业为生,所以史书上称之为“西戎牧羊人”;无弋爰剑是最早见于史书的青海羌人的历史人物,他可以说是青海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