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明清两代大臣对待皇帝态度完全不同的原因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88
转发:0
评论:0
揭秘:明清两代大臣对待皇帝态度完全不同的原因,在明朝,尤其是前期几个强势皇帝死后的明朝,真正统治着这片天下的,其实,是一个

  在明朝,尤其是前期几个强势皇帝死后的明朝,真正统治着这片天下的,其实,是一个叫做文官集团的东西。而皇帝,只是一只这群官僚集团关在一座金壁辉煌的笼子里的小鸟,皇帝这只关在这只金壁辉煌笼子里的小鸟,从来就不可能飞出笼子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条条框框的束缚,就如同看不见的鸟笼子,让这支小鸟永远无法飞出这个金壁辉煌的笼子。一个不能走出金丝笼的皇帝,不是一个真正的皇帝。所以,明朝自从强势的朱元璋和永乐皇帝之后,皇帝和文官集团就一直斗争。皇帝要走出金丝笼当一个真正的皇帝,而文官集团则要束缚皇帝,把权力拿到自己手里。文官集团为何要抓住权利呢?除了孟圣人所讲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外,还有就是有一部分确实想为民做点事情,最多的恐怕还是因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于官员腐败处置太过严厉(居然活活用鞭子打死),再加上明朝官员俸禄低下的原因而要从皇权手里分散更多的权利。在封建王朝的中国,自然是官本位,有了权自然有钱了。所以等这两位强势皇帝归西后,文官集团就开始积极努力,为的就是向皇帝分权甚至压制皇帝权利。

  到了明朝后期,文官集团势力压过皇帝了,所以皇帝就束缚的更厉害了。万历和文官集团斗,最后也斗不过文官集团,不得不不上朝来,虽然不上朝,万历仍然关注大事情——如抗日援朝等。到了后来的天启,他根基没有万历深,所以没办法就直接提拔宦官来对付文官集团。结果文官集团搞死天启,提拔一个听话的崇祯。如果文官集团真的忧国忧民、以治理天下位自己的责任——如张居正那样的话,那么明朝即使是文官集团主政也能维持帝国稳定。可惜的是,后来文官集团一个个道貌岸然,实则为自己一己之利而已。如那个万历皇帝要增加商业税,结果商人的后台文官集团马上反对,而崇祯也是如此,最后只能增加农业税,结果导致了李自成推翻明朝。

  明朝的文官集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知道自己即使骂了皇帝,而皇帝为了避免自己被后人骂而不敢杀自己,最后只能打板子,于是乎就骂的恨,好像骂多了板子多了,就在同僚当中树立自己为民做主的谏臣忠臣的榜样了。实际上这些文官集团尤其是明末的这些人一个个是谁来当皇帝就投降谁,其风骨连妓女都不如。

  而满清皇帝,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一家天下,也不完全正确,但是说是八旗贵族天下则完全正确。后金长期的奴才主子思想教育,给清带来的是非常深刻的。所以这些辅助清帝的满大臣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夺取皇帝位置,当年如日中天的鳌拜就非常有机会取而代之,实际是鳌拜最后却自甘被玄烨抓住定罪。本身严厉的奴才制度,再加上几个会玩弄政治手段的皇帝或者摄政王如玄烨、胤挣、宏利,这种奴化大大扩大了,以至于整个满清一**臣都是奴化严重奴才。所以说,围绕在清朝的皇帝身边的是一群没有思想、只知道完全按照皇帝意思办事的奴才。清代反正清帝依靠的是八旗而不是大臣,所以对待大臣差愈能怎么样?又有什么关系?明代就不用了,明帝是依靠大臣的,不能随意杀大臣只能等打板子,所以明代大臣可以肆无忌惮的大骂皇帝;而清代皇帝呢?大臣敢骂那是杀头的,文字狱就足够让你死几回了,所以清代大臣只能说“皇上英明、臣愚蠢”。

  满清的大臣已经完全丧失了明代大臣那样有对皇帝牵制作用的功能了。那么八旗呢?其实八旗本来就是一群没什么政治需求而仅仅是为了过上享乐生活的人群而已,既然后来爱新觉罗氏能给他们带来这种生活,他们才不去管什么朝政。但是他们有一条,就是你们谁当皇帝不管,但是不能砸了八旗子弟的铁饭碗。所以,当鳌拜要改变这个的时候就倒下了;胤挣要改变这个,结果累死了。玄烨英明,不仅不去改变这个,反而增加八旗的收入和权利,如将鳌拜主政时期各地的汉督抚变成满督抚,光是这一项就为八旗出生的旗人得利非常多。同时,玄烨用满大臣+文字狱汉大臣,使得明朝还有那么一丁点遗留在汉大臣身上的要从皇帝手里争权的基因也被消耗完了,再加上玄烨也确实政治手段高明,一方面在表面上说什么自己尊儒生以此迷惑仕子们,并且用大量的文字狱有思想的汉文人,从而即磨去汉文人的思想培养了奴才大臣,另一方面将实权的汉人官员如各地督抚交给满大臣,从而获得八旗的支持,于是乎玄烨就被称为千古一帝了。

  玄烨的孙子宏利看到自己爷爷和老爹下场的比较,于是与就进一步改进位宽严并济,文字狱更加严厉以便压制思想和培养奴才(奴才纪晓岚稍微有点思想,马上被宏利羞辱为戏子,此后安心作奴才了),对满大臣则进一步宽容,所以宏利的下场就非常好了。经过玄烨宏利祖孙100年的努力,大臣们完全变成了没有思想、也不敢有思想的奴才了。所以清帝就轻松多了,而且还能体现清帝的英明。

  这就是明代大臣和清代大臣对待皇帝有着完全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所在。根本不是某些历史专家所说的是什么明代皇帝怠政、而清帝勤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明朝嘉靖皇帝对待个人恩怨的态度
通过三年的不懈斗争,特别是通过迫使杨廷和退休、通过用暴力惩治在左顺门请愿的官员,18岁的嘉靖皇帝终于给父亲争到了一个他认为应该得到的尊号,取得了“大礼议”的胜利。按理说,接下来他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的事情上。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埋头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清理他个人的恩恩怨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网络配图在中国的文化词典中,对于任何问题的解释,几乎都是相互矛盾的。当然,也可以说都是带有辩证性的。比如,既说“量小非君子”,又说“无毒不丈夫”,既说君子“以德报怨”,又说大丈夫“恩怨分明”。那么,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个人的恩怨?是豁达大度、还是小肚鸡肠,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还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这就是一对矛盾。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理念上的矛盾,导致了一切决定都是因时因地而异,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处理问[注:官名。元各行中书省所属有理问所理问与副理问。明、...
· 清朝于七两次起义,为什么朝廷的态度完全不同
在胶东地区,于七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在两大山区,栖霞牙山和青岛崂山周边,都流传着众多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于七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在清朝初年,他曾发动了两次反清起义。在古代,胶东半岛地处海表边陲,鲜有大的战事。而于七起义,算是胶东古代史上比较轰动的大事件。关于于七起义的经过,此前业内已经有很多人撰文记叙,在栖霞民间,更是有很多绘声绘色的传说,因此,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以往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于七身上;本文要讨论的话题,则换一种思路。在历史上,于七曾先后两次发动起义,但清朝对待他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下面就先看看于七前后两次起义中,清朝都是如何态度。(牙山风光)首先,看于七第一次起义的经过。清代《登州府志》对此记载较为详细,志称:“(顺治)五年,栖霞民于七,招集亡命,据锯齿山(牙山),肆行剽掠。七年,率众攻宁海,知州刘文淇死之。”根据以上记载,于七第一次起义期间,...
· 孝庄辅佐的皇帝,顺治与康熙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顺治是大清入关第一任皇帝,他六岁登基,其实当时,大清政权下人才辈出,除了他,好几位和硕亲王都有继承大统的资格,而当时他的父亲皇太极猝死,未来得及留下什么遗嘱,因此,顺治皇帝的登基纯属大清皇族为了权衡党派之争的权宜之策。说白了,让一个年幼的孩子夹在党争之中,着实残忍,六岁的福临此时就是政治的,好在他有一位睿智的母亲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经历过大世面的人,他曾目睹过皇太极登基时皇位争夺的尔虞我诈,因此,顺治能把皇位坐稳也是她的功劳。但是,就算如此,顺治在他整个皇帝生涯中过得并不如意,当初他即位时是和硕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拥立的,而其中礼亲王是为了权衡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之间的党争,才把福临扶上位的。因此,顺治继位后的很长时间里,他基本上是没有话语权的,而后来,随着礼亲王的去世,豪格又被多尔衮诬陷害死,多尔衮的权势到达了顶峰,顺治便成了傀儡,也多亏了孝庄的百般周旋,甚至不惜下嫁多尔衮,才保住...
· 为什么永乐和嘉靖对安南的政策完全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自古以来边疆的问题都非常复杂,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经常跟周边的国家发生磕磕碰碰,比如跟越南在历史上就纠葛不断。越南一直很倾慕中国的文化,但要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还真的有些不习惯,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越南曾多次被纳入中国的版图,最终都还要分开过日子。所以,朱元璋也总结出一个经验,将越南列入15个不被征讨的国家。不过这一切却在明朝靖难之役后发生了改变!越南历史上被称呼为"安南",远离中国本土,交通不便,虽然经过多次征伐,但大多都因为是赔本的买卖,最后都不了了之,只要安心臣服,也没有皇帝愿意去惹这样的麻烦。可是安南的形势却在靖难时期发生了改变,越南本来一直被王族陈氏统治,却被手下大臣黎氏篡位,并大肆陈氏王族,还不断骚扰明朝的边境,小国占城也因此陷落。永乐大帝朱棣对此也是非常苦恼,国内刚刚经过大战,边境就来了这么多烦恼,可是面对陈氏后裔和占城国王的哭诉,却又不得不插手,便下旨斥责黎氏父子的...
· 朱元璋对待百姓的治国态度是怎么样的?
探索历史足迹,讨论历史话题,关于“朱元璋对待百姓的治国态度是怎么样的?”的相关问题,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平民皇帝朱元璋,尽管后世对他有各种非议,但是笔者查阅了众多资料之后,发现他对付官员确实残酷,但对老百姓还是宽厚仁慈的。后世的记载往往放大他的缺点,很多人对于他的一些善政一无所知。试想一下,如果朱元璋真是那么残暴,大明朝怎么会存在300年之久?《典故纪闻》里记载了朱元璋的一些“嘉言懿行”,其中有不少小段子,都能说明朱元璋对于老百姓还是很体恤的,没有忘本。且看这个段子:太祖尝于冬月幸三山门,观修浚城壕者,见有役夫裸行水中,若探物状。令人问之,则督工吏掷其锄于水中,求之未得耳。令别取锄偿之。曰:“农夫供役,手足皴裂,亦甚劳矣,尚忍加害乎?”捕吏杖之。简单译一下就是:朱元璋大冬天的去视察城濠的修建情况,发现有农民工赤裸着在水里摸什么东西,就派人去打探,回来的人说是监工的人把农民工的锄给扔到水里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