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1
转发:0
评论:0
揭秘: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重典治吏”,就是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官吏,《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超过六十两的

  “重典治吏”,就是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官吏,《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超过六十两的就要枭首示众,其刑罚之重历史罕见,如果地方官员依仗权力欺压危害百姓,当地民众可以把这些官员捆绑赴京陈诉,形成了百姓对官员的控制,与唐律和其他时期的律法相比,明律对官吏犯罪的惩治要严得多,因为很小的过错而株连全族的案件经常发生,使得官员们人人自危,以至“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重典治吏”还表现在刑制繁酷上,明律公开规定,对谋反及谋大逆等严重犯罪,适用凌迟之刑,对于凌迟刑,中国的隋、唐、宋时期只有宋代有过运用的记录,但也没有被正式载入法典,明律的这一规定也使得官吏在对国家的统治上不敢有任何怨言,不敢有任何反抗行为,同时明律中的罪名也增加了许多,如“奸党罪”、“交接近侍官员罪”、“上言大臣德政罪”等,这些都体现了明律对官吏的治理达到了极为严厉的程度。

  治民方面,朱元璋曾说“民经乱世,欲度兵荒,务习奸猾,至难齐也”,所以对治民,他也是“尚严厉”。在刑法的适用上,唐朝以来对民都是采取从轻原则,即以犯罪被揭发时的法律论罪,不以新定重法处罚过去的犯罪。

    唐律规定“凡犯罪未发,及已发未断而逢格改者,若改重则以旧条,轻从轻法”(从旧兼从轻)。而明律的规定则为“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以前者,并以新律拟断”。

  “重典治国”是明初特殊时代的产物,其存在在当时具有合理性,但是在明朝后期,社会和国家的现实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重典治国”也就不合时宜了,也因为这个原因,明朝后期的权臣专权、宦官干政、特务统治最终葬送了王朝。

  明代的“重典治国”思想确实达到了对官员治理的效果,但是这种以“重刑”威吓的方式达到效果,与现代法治文明不相契合,不应为现代法治所取,但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对官员的治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为何要退出重典治国?明朝“重典治国”概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懂得学习历史经验的皇帝,他的治国方略吸取了过去朝代尤其是元朝衰败的教训,元朝疆域辽阔,兵将英勇善战,但是仅仅经过八十余年就被推翻。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就对元朝的覆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元朝颠覆的最大祸首在于法度的松弛,“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因此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宣布“如今要平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他在对建文帝的教导中也说到自己处于乱世,不得不用重法,尤其对于官员,采取重罚,以治。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开国伊始便实行严刑峻法,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元朝覆灭的教训;二是朱元璋的个人经历;三是建国之初不安的社会现实。“重典治国”就是以严刑峻法来达到对国家进行治理的目的,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就命大臣进修律法,“元代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他认为“若不律以条章,将必仿效者多,...
· 明朝重典治国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影响
明朝的法律思想虽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制度,它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经历了由“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结合”的发展过程,传统法律思想以“礼治”发端,以“法治”定型,最后以“礼法合治”构成完备的体系。“礼治”从奴隶社会开始就作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工具,相对于之前用野蛮的方式来处理违反伦理和国家意志的行为来说,它是一种文明的进步,“礼治”最早产生于殷商,在西周时期达到顶峰,在春秋时期走向衰败,西周的“礼治”具有神权法观念的特征,要求以“亲亲”、“尊尊”原则立法,并强调礼、刑相分,用严酷的刑罚维护“礼”所规定的井田制、分封制、嫡长继承制以及贵族的各种世袭特权,同时主张“明德慎罚”和“罪疑惟轻”等。“法治”思想起源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定鼎于秦代,破产于汉初,作为法家的口号和学说,它由李悝开端,商鞅奠基,韩非总其成,李斯将其推向极端,虽然法治学说在秦汉...
· 明朝朱元璋“重典治国”不只为遏制官僚腐败
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受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明朝的“重典治国”的方略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并达到了统治者的目的,但是它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当代对官员的治理也是国家法治的一部分,但是“重典治国”以威吓的方式达到效果,与现代法治文明不符,不应为现代法治所取。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对法律体制进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是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第二是法律思想体系,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求考虑技术设计,更要求要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础,而这个文化基础的最重要部分就是法律思想。一国的法律思想是指在一国范围内,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变革和民族风俗习惯的长久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为这一区域内族群内心接受和信仰的法律价值体系,是判断法律在一定区域内是否具有正义性价值的标准之一。网络配图中国传统...
· 宋太宗治国方针是什么?主要转向哪一方面?
宋代是读书人的天堂。真正彻底开启这扇幸福之门的是大宋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因为:文人机会多了、地位高了。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正月,宋太宗当上皇帝才两个多月时间,就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这次考试与以往的考试有很大不同,主要有四点。第一,录取人数多。宋太祖在位16年,科举考试举行了15次,但是,每科取士录取人数并不多。太平兴国二年的这次科举,一共录取了500人。第二,享受的荣誉高。这500人享受了极高的荣誉。太宗赏赐每人一套新衣服(绿袍靴笏),在开宝寺设宴,宴请全部中举考生。在这些官员离京前往地方任职之时,宋太宗又专门接见,每人赏赐二十万钱,说是置办行装的钱(装钱),这可不仅是荣誉,而且是实在的物质赏赐了。第三,起授官职级别高。宋太祖虽然也重视科举,但五代以来的重武轻文的习气没有彻底去除,进士及第后授予的官职很低,而宋太宗授予新科人员的最初的官职比太祖时平均升了二到三级。第四,提拔速...
· 水族禁忌水族的禁忌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建房禁忌:造屋动工,忌在水书上的凶日;楼屋朝向,忌朝穷山恶水;砍伐大梁之树木,要使树木倒下时,树梢朝上,树头朝下,忌梢下头上;大梁忌被人畜踩踏跨越;盖房以三、五、七间为吉,忌盖双间房屋;忌在大门两侧开窗;开工动土、建房过程以及乔迁就居,均须选择吉日,并切忌说不吉利的话语。岁时节令禁忌:昔日,以农为业的水族百姓,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科学文化落后,他们面对干旱、洪涝、虫害等自然灾害,往往无能为力,于是慢慢便形成了一套对岁时节令和自然现象的禁忌,例如,每年立春后第一次听到雷声,在若干天内不能下地干活,有的还要鸣枪放炮。他们还从响雷的方向推测今年的气候和年成,若是西、北、西北方向响雷,则风调雨顺,而响雷来自东、南、东南方向,则谓干旱缺水。水族民间对时日与农事活动也有禁忌。如火日、金日不下秧,怕会干旱烧死禾苗;非鸡日、虎日、马日不种玉米,以避免鸟兽糟蹋庄稼。不有,立夏那天忌天晴,怕干旱无雨。水族对节日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