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末奇葩习俗:女子终生不与丈夫同房的清末奇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0
转发:0
评论:0
清末奇葩习俗:女子终生不与丈夫同房的清末奇俗,    导读:在清代末年,珠三角有一种特殊的风俗。没有结婚的女子,只要把辫子挽成

    导读:在清代末年,珠三角有一种特殊的风俗。没有结婚的女子,只要把辫子挽成发髻,就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梳女的身影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过去时代,封建礼法苛严,县中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约自明代中后期起,相继产生了自梳女和不落家的特殊习俗。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这些习俗在封建礼法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

  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仪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妇女聚居的“姑婆屋”内举行,当事者预先购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酒肴,以黄皮叶煮水沐浴,设供拜观音,立誓永不婚嫁,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更换新衣新鞋,向其他自梳姐妹一一行礼,经济宽裕的,还须摆酒宴客。履行仪式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翻悔。“自梳女”平日可继续居住母家,采桑缫丝,自食其力,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在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人。年老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绝不能在母家去世。


  “不落家”是自梳女子的一种假婚习俗,为避免遭父母强迫嫁人抗争无效所采取的折衷办法,过门行婚礼而拒绝同丈夫寝处,三朝回门后即长居母家不返,故称“不落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不落家”除了与自梳女有相类似的社会背景外,其中较为多见是少女迫于父母之命,既不能“梳起”又无法逃出家门,只好在举行婚礼后,利用“三朝回门”的机会长住娘家,以避免与丈夫同居。这种妇女,名曰已婚,实则仍为独身,俗称“不落家”。

  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郎无法扯开。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如新郎以暴力相逼,即高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姐,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

  不过,不落家妇女,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必须亲自回去“上服”尽孝执丧。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不能留在娘家办丧,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弥留期间的饮食、医药及身后费用,均由女家来负责。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姑婆屋”或尼姑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末时期的奇葩考题:项羽拿破轮论
还不知道:清朝奇葩的考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科举取士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八股文的优劣成为衡量考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到了清末,科举考试八股政策论得以取消,命题多有涉及中西方历史及实务策。伴随着科举的改革,朝廷派大力发展新式学堂,并派遣学生到国外留学。在这种背景下,科举考试更加侧重了对西洋文化的测评。有一次,考官命题时,兼顾历史和西洋文化,要求比较中外的两位历史名人,题目就是《项羽拿破轮论》,项羽是尽人皆知的人物,拿破轮其实就是拿破仑。这道题对于今人来说,或许没有太大难度,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二,但是对于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来说可是一脸懵逼。拿破轮何许人也?既然轮子已经破了,为何还要拿起了呢?一位考生这样写道:夫项羽乃拔山盖地之雄,岂有一破轮而不能拿乎?非不能也,势不必也!彼破轮为何物?其大几许?其高若干?纵或挡道,乌骓...
· 清末的“拍卖”
拍卖,乃是资本主义商业中的一种买卖方式。经营拍卖业的商行,称“拍卖行”。在中国,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广州、上海才有拍卖和拍卖行,据1862年《上海新报》载,当时十里洋场多有拍卖,大则有几百吨的铁甲船、花园弄(今南京东路)地皮,小则是钟表、餐具和猫狗等宠物,几乎物物都可拍卖,反映了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一个侧影。对此,时人就现场景观,有一番详细描绘:“洋人出卖杂物,预以招帖贴通衢者,期插标门,首聚买客,一人高立,持物叫卖;不售,则更易一物,价既相当,即拍卖。以应扣后,长短两无所悔,不能更易,故名拍卖。近有各国妇人集会,所施各物捐作病人药饵费,物其当即拍卖,然必高价以给。”(《快心醒睡录》卷四)
· 清末的江淮省
在近代,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划有过若干变化,但清末有过一个旋兴旋废的江淮省,却不甚为人所知。1905年1月27日(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清廷发布上谕:准政务处奏,以江苏江宁在政使所属江淮扬徐四府暨通海两直隶州,归江淮巡抚管理,仍着两江总督兼辖,各专责成。新设江淮巡抚驻清江县(即原漕运总督驻地),原漕运总督恩寿被任命为江淮省巡抚。但是,同年4月21日(三十一年三月十七日),清廷又谕令,以苏淮分立行省,治理既多不便,着即无庸分设,江淮巡抚即行裁撤,所有淮扬镇总兵着改为江北提督,以资镇慑。在平常时期,一个省级行政区划如此匆匆兴废,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江淮设省的建议,最早是同治三年御史陈廷经提出的,但当此议交由两江总督曾国藩等酌度形势、妥筹具奏时,即被以划江而治,对军事吏治的兴废无关,不应轻改成宪,而加以否定。到光绪二十八年,调任漕运总督陈夔龙以漕督名实不符,奏请裁撤。三十年十二月初六日,御史...
· 清末官员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中文名易顺鼎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858年逝世日期1920年职业清末官员、诗人性别男生平简介易顺鼎生于清文宗咸丰八年,卒于民国九年,年63岁。(现代中国文学史卒年同,年五十九岁。此从五续疑年录附录二)。与罗瘿公、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等并称为“寒庐七子”。幼有神童之目,5岁能作对。15岁补诸生。工诗,...
· 清末官员隋藏珠
生平简介隋藏珠(1812―1866)原名藏朱,字松心,别号龙渊。乐安县牛庄(今属东营市东营区)人。清末道员。生于贫寒之家。道光九年(1829)应乡试中举人,次年进京应会试中进士,留京任户部主事。后晋升郎中。任户部主事期间,曾到山西河底镇监督铸钱,深得民心,“回京饯送者六十里不绝”(《广饶县续志》)。咸丰七年(1857)赴任江西建昌知府,首次到属县视事,县官设宴待之,隋藏珠罢宴,并斥之曰:“留与难民,数日吃著不尽!”在任三年,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尤以廉洁简朴著称。其三个儿子读书用度不足,只好卖掉家中良田十亩。“三年清知府,卖掉十亩田”,在当地传为佳话。曾国藩闻其政声,奏疏皇上,荐其到湘军任职。隋藏珠在湘军任钱粮总监(亦称“粮台”),为筹措、管理湘军粮饷悉心筹划,深得曾国藩器重,奏请皇上升任其为道员。同治四年(1865),因厌倦官场,且对湘军失望,加之积劳成疾,以丁忧为由辞官回家。曾国藩执意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