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何历史上只有汉朝和大唐以汉族为中心写历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9
转发:0
评论:0
为何历史上只有汉朝和大唐以汉族为中心写历史?,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我国古代,除汉族以外的各个民

  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我国古代,除汉族以外的各个民族无不在与汉族融合的道路上前进,异族数次入主中原,又多次被汉族文化改头换面,使得本土文化消失殆尽。在历史的变迁中,似乎只有汉朝和大唐是真正的以汉族为中心书写历史的,汉唐之后,无论是明朝的繁荣还是大清的盛世,汉人在其中的地位岌岌可危。中国历史在你争我夺之中延续,在战火中不断重生融合,前有匈奴扰边疆,后又蒙古崛起,这种民族之间的融合一刻都没有停歇过。

  在西汉之前,异族入侵的范例记载的并不是很多,似乎也没有那么严重,汉族是最早入主中原的民族,这就注定了以后中原文化会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发展。从氏族部落到夏商王朝建立,再到秦灭六国,一直在中原叱咤风云的种族和汉族是一脉相承的,显然,中国地域辽阔,不可能只有这一个民族,诸侯向外扩展疆土,将山清水秀之地收入囊中,将恶劣顽疾之地留给异族,这势必会造成异族不满。长城挡不住匈奴的猖獗,匈奴在汉朝时期的侵扰十分频繁,和亲仅是权宜之计,汉武帝将匈奴打的不敢再犯,然而武帝之后再无武帝,稍作平息的匈奴卷土重来,东汉已经到了面临灭亡的时刻。

  中国古代汉族与异族的征战连绵不断,中原也时常遭到异族的侵扰,在地域分布上,汉族在中原建国之时总是伴随着对异族的驱赶,这就必然会造成异族包围在中原四周,造成汉族被异族包围的局面,摩擦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汉族的发展迅速,首先抢下了中原这片肥沃之地,自然不肯与外族人共享,为了保护自己的这片土地,汉族对异族不断驱赶排斥。《诗经》云:文王在位期间,大战戎狄,打的戎狄不得不服,后来结下仇怨,戎狄攻破了都城,灭了西周。战国时期更是加修长城阻挡异族侵扰,这些都是地域引起的。

  由于汉族人的驱赶,异族人所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是苦寒之地,这就导致他们的经济文化无法发展,从而向汉族掠夺。为了生存,他们猎杀动物,性情粗犷,保持了彪悍的原始风尚,在汉族的文明进步之时,他们的征战优势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旦遭遇天灾或者有一点可乘的机会,他们便利用这个优势掠夺中原的财富。在晋朝末年之际,异族大举进攻中原,群起作乱。五胡乱华是历史上一段黑暗的时期,异族进驻中原大肆汉人,原本富饶的中原一时间生灵涂炭,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和汉朝末年皇帝的无能是脱不开干系的。

  汉末政治腐败,引发了多方面的祸源,地方割据日益瓦解汉朝的统治,军力削弱,然而在此异族掌权,中原的长期混乱给了异族人机会,匈奴的势力日益增强,所以,本就与中原有过分庭抗礼辉煌历史的匈奴得以壮大,异族日渐繁盛起来。

  看看中国历史上的邻里,从匈奴到,再到蒙古,游牧民族一波接着一波,大部分都是被汉族压制着住在塞外,中华历史上异族辉煌的也不过几百年,打不过的结果就是匈奴入主中原,汉族衰落,对于汉族而言,温文尔雅才是他们思想意识上的追求,他们称武者为“莽夫”,文人出身的皇帝无意间就会削弱自己国家的军事力量,从而在宋明时期更是出现文人领兵打仗的局面。由此,汉人气数已尽终被满清入侵诚然是一个趋势。

  即使汉族文化灿烂,思想先进,但是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如何保一个国家的国泰民安?汉人里出的名将多得是,却怀才难遇的更多,武将似乎生来就是文官的天敌,文官总要想尽办法削弱军事势力,可怜习武出身的武将怎能比得上奸诈的文人史官呢。王朝都是武力打下来的江山,最终行政策之时却重文轻武,百思不得其解,异族骑马射箭,文人醉生梦死,在繁华的瞬间,直到异族踏进了城门才猛然惊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关于“谥”和“以谥为姓”
关于“谥”和“以谥为姓”一、谥,是对人生言行踪迹的概括何为“谥”?据《说文解字》:“谥,行之迹也。”意思是指人生言行的踪迹。据《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据《五经通义》:“谥之言列其所行,身虽死,名常存,故谓谥也。”二、谥法始于西周,谥在东周之前多用于周天子和诸侯据《逸周书・谥法解》:“周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严格说起来,周武王去世之后才建立起谥法。在周代,国君死后,都要根据其生前的行事议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这个称号就称为“谥”。由此看来,谥是对周王和诸侯一生的盖棺定论。在东周之前,“谥”,多用于周天子和诸侯据顾炎武《日知录》说:“春秋隐、桓公之时,卿大夫赐氏者尚少,故无骇卒而羽父为之请族”。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谥法之起,既在周共王、周懿...
· 隋代华阴杨氏考述----以墓志铭为中心
中古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显著,弘农华阴杨氏作为汉晋旧族从汉到唐绵久不衰,颇为专家学者之相关研究所注重[1]。笔者因工作缘故参与了国家重点课题《隋代墓志铭汇考》的编撰,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多方华阴杨氏的墓志,故此笔者对北朝至隋华阴杨氏的50方墓志予以归理,并结合史传做专题考述,不足不当之处,尚乞方家有以教之。又本文虽名为《隋代华阴杨氏考述》,但因为人物特殊的延展性,其实研究范围上迄北朝,下至隋代。一、杨氏之源流对杨氏源流讲述比较详细的当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表》云:[2]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
· 隋代华阴杨氏考述----以墓志铭为中心
隋代华阴杨氏考述----以墓志铭为中心中华杨氏网2009年10月25日王庆卫在We家族地图上标注你的家族位置,加入家族大数据,精准寻根亲!
· 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和官员戴佛珠?
佛珠,大有学问佛教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才进入繁荣期,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中。基于因地取材的需要,制作佛珠的菩提子被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按照制式,佛珠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类。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这种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称手持,其珠数为十八到五十四颗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后来发展成手串的念珠。佩珠在文玩界俗称手串,珠数以十八颗子珠最为常见,这也与当今文玩手串的珠数相差无几,由佛教佩珠演变而来的手串,在清代宫廷里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挂珠,即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一百零八颗子珠穿成,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历史上,除了清朝皇帝没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
· 宋徽宗初年的政争――以蔡王府狱为中心
宋徽宗初年的政争——以蔡王府狱为中心〖摘要〗宋徽宗即位之初,“内外皆有异意之人”。其对立面蔡王集团声势颇大,不时兴风作浪。向太后在支持之余,难免掣肘。徽宗只能小心行事,较少胡作非为,其初政因而博得好评。不久,向太后去世,蔡王集团瓦解。徽宗从此在最高统治阶层内部,既无反对者,又无制约者,生活在一片赞扬声中,一意孤行,为所欲为。这或许正是徽宗最终被历史定位为亡国昏君的重要原因之一。〖关键词〗宋徽宗;政争;蔡王;向太后;朱太妃宋徽宗初年,最高统治阶层分裂为两大政治集团,双方展开了相当激烈的政争。两大政治集团又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各自矛盾,情况较为复杂。鉴于此事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笔者仅有所涉及。1本文拟以蔡王府狱为中心,再作些考察。一、并非小事一桩蔡王府狱被视为不必探究的一桩小事,自有其缘故。此事为《宋史·徽宗本纪》所不载,陈均《九朝编年备要》、无名氏《宋史全文》仅将其记述于“江公望罢言职”条下,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