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官吏的年收入是多少?“规费”又是什么收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4
转发:0
评论:0
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人(大多数县未设巡检司)。知县年俸45两,加养廉银600两,计645两;巡检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90两,计121.52两;典史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80两,计111.52两;教谕、训导年俸各40两,这二位文教官员也许是没有腐败的条件,而没有养廉银。县衙分设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等部门,加上巡检司、典史署和教谕、训导署“四大班子”,共有衙役77名。除8名“民壮”(重体力劳动者)和6名弓兵(技术兵)每人年薪8两外,其余63名占衙役总数82%,每人每年仅有6两,这些人包括门子(门卫)、皂隶(警务人员)、马快(特警)、仵作(法医)、轿伞肩夫(服务人员)、禁卒(狱警)、铺役(邮差)、仓夫(粮食保管)和膳夫(炊事员)等9个工种,不分科、股级,不讲工龄长短、技术高低、文凭和贡献大小。年薪六...

  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人(大多数县未设巡检司)。知县年俸45两,加养廉银600两,计645两;巡检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90两,计121.52两;典史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80两,计111.52两;教谕、训导年俸各40两,这二位文教官员也许是没有腐败的条件,而没有养廉银。

  县衙分设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等部门,加上巡检司、典史署和教谕、训导署“四大班子”,共有衙役77名。除8名“民壮”(重体力劳动者)和6名弓兵(技术兵)每人年薪8两外,其余63名占衙役总数82%,每人每年仅有6两,这些人包括门子(门卫)、皂隶(警务人员)、马快(特警)、仵作(法医)、轿伞肩夫(服务人员)、禁卒(狱警)、铺役(邮差)、仓夫(粮食保管)和膳夫(炊事员)等9个工种,不分科、股级,不讲工龄长短、技术高低、文凭和贡献大小。

  年薪六两银过什么样的生活

  两三千年来,中国内部市场向来有“一米压百价”之说,政府控制以外的物价都随大米市价的波动而波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五月二十七日,苏州府织造(相当于中央直属纺织局长)李煦奏报皇上说:“至于米价(每石)一两三四钱不等”。这是在“鱼米之乡”,川北地区江油县应在每石1.5两左右。

  县吏们一年的6两银工资当买4石大米。清至民国时期,大米每石300斤,4石为1200斤。如今江油普通大米每斤2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清代江油县吏年工资相当于今2400元,平均每月仅200元。

  近几年,江油民政给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人均每月补足210元,由此可见,清代江油县吏的工资,竟比现在的“低保户”还差一截,自己都难糊口,更何谈供养父母妻儿。

  县太爷的折中办法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县吏们也绝不会饿着肚皮去执行公务的。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二月六日川北地区潼川知府阿通先生一份书面报告说:“访查该县(三台县)词讼,一经准理,差役持票下乡,往往择肥而噬,不论案情之重轻,先讲差规之多寡,千方恐吓,万计刁难,必随其欲而后已。迨至押带人证进城投到,又有房书开单等项使费,种种弊端,悉难枚举。”

  原来,县吏们除6两银子的年薪外,另外还有工作中的“规费”收入。这“规费”没有明定,没有定额标准,是一种按“潜规则”收取的“灰色收入”。收多收少,视当事人经济状况和差役们满意度而定,也可视为一种津补贴吧。

  “汰之,则不敷驱使;去之,累难堪”,两难之际,阿通知府采取了折中办法,把过去实行了两百多年的“差规”公开化、合法化、数字化,制订出《三台县书差规费条规十八则》并刻在石碑上公示于大堂前,体现出办事收费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规费条规”规定:“寻常词讼一案,差役传唤,无论原、被告人数多寡,原告支给差头饭食辛力钱二千文(二两),被告支给差头饭食辛力钱三千文”,“刑房送案开单,每案原告共给纸笔辛力钱八百文,被告共给钱一千文”,“寻常案件,刑仵下乡斟验,五十里以内者,原、被告各给夫马钱四百文,各给饭食钱二百文;五十里以外者,照里数加增,最远者以三千文为止”,“吏、户、兵、工、盐、仓、礼各房下乡斟查,原、被告给夫马饭食钱,均如刑房之数……”

  粗略统计,仅民、刑案件每件各个环节收费至少17两银子。江油县照此大大降低了的标准收费,每年办案200件计收费可达3400两,再加上契税、公证、下乡检查等其他收费,估计有五六千两之多。

  这大笔收入,从《江油县志》看,未纳入省、中央财政预决算上缴,三分之一用作办公杂费,余下约4000两作为77名衙役工资补贴,每人再分配五六十两是可能的。按当时中等生活水平每人每年需银10两计,一名县吏一年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的6两工资加上县财政补贴五六十两,供养五六口人是没有问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密清代官吏的收入:除了固定年薪还有“规费”
闲时翻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版四川《江油县志》,发现县官和县吏工资收入差距特别大,县吏工资收入十分微薄。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人(大多数县未设巡检司)。知县年俸45两,加养廉银600两,计645两;巡检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90两,计121.52两;典史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80两,计111.52两;教谕、训导年俸各40两,这二位文教官员也许是没有腐败的条件,而没有养廉银。县衙分设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等部门,加上巡检司、典史署和教谕、训导署“四大班子”,共有衙役77名。除8名“民壮”(重体力劳动者)和6名弓兵(技术兵)每人年薪8两外,其余63名占衙役总数82%,每人每年仅有6两,这些人包括门子(门卫)、皂隶(警务人员)、马快(特警)、仵作(法医)、轿伞肩夫(服务人员)、禁卒(狱警)、铺役(邮...
·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官员收入是多少?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官场中人多半斯文,吃什么东西都是少而精,别的朝代官员吃东西是否斯文我不知道,但清代一些官员吃东西与斯文半点也搭不上边。纪晓岚这个名字,国人不会陌生,有关他的电视剧数量多多,此君做过礼部尚书,组织过《四库全书》的编纂,说话幽默风趣,能够逗皇帝开心。纪晓岚的饮食特点是不喜米饭,爱吃零食,平居之时,干鲜果品、栗子、榛子之类从不离口,于肉食更是情有独钟。据清人记载,纪晓岚一天能吃数十斤肉,这数十斤肉到底是几十斤,记载者没有细说,即使取其最小值二十斤,也足以将人吓死。我活了四十多岁,认识的人什么职业都有,不要说一天吃二十斤以上肉的人,就是一天吃七斤八斤肉的都没见过。康熙时当过刑部尚书的大学士徐乾学也极能吃。此人好象是饿死鬼变的,每日上早朝,必先吃上实心馒头50个,黄雀50只,鸡蛋50个,酒10壶。我不知道徐乾学每天的实心馒头大小如何,根据常识,总不至于小到半两都没有吧,50个半两,...
· 揭秘:清朝后宫的妃嫔们的年收入差距有多大?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要说起后宫剧,那肯定要数清宫剧更加有市场一些,这些年来,大大小小的清宫剧那是层出不穷,占据了大部分的古装市场,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甄嬛传》,《如懿传》以及《延禧宫略》等等,只要一部比较好的清宫剧出来,那么肯定能够霸占实时热搜榜。既然是清宫剧,那么其中后宫的妃子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妃子们互相倾轧爬上更高的位置也就是清宫剧的主旋律,要知道在清朝后宫中,等级制度也是相当严格,皇后,皇贵妃,贵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这一个个头衔标志着清朝后宫的等级制度的严格和繁多,但是每一级等级也标志着妃子们在后宫能够享有多大的权力以及待遇,那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清朝后宫妃子们拼了命想往上爬的各个等级之间有多大的待遇差距。我们就拿其中的俸禄差距来说一说,如果是最高一级的皇后,那么她每年可领到1000两白银的俸禄,如果说这不太直观的话,我们可以换算成人民币,在清朝时...
· 解密清代官员的收入:除了固定年薪还有“规费”
闲时翻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版四川《江油县志》,发现县官和县吏工资收入差距特别大,县吏工资收入十分微薄。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人(大多数县未设巡检司)。知县年俸45两,加养廉银600两,计645两;巡检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90两,计121.52两;典史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80两,计111.52两;教谕、训导年俸各40两,这二位文教官员也许是没有腐败的条件,而没有养廉银。县衙分设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等部门,加上巡检司、典史署和教谕、训导署“四大班子”,共有衙役77名。除8名“民壮”(重体力劳动者)和6名弓兵(技术兵)每人年薪8两外,其余63名占衙役总数82%,每人每年仅有6两,这些人包括门子(门卫)、皂隶(警务人员)、马快(特警)、仵作(法医)、轿伞肩夫(服务人员)、禁卒(狱警)、铺役(邮...
· 县太爷的真实年收入灰色收入是工资的几十倍
古代很多知识分子都向当官,因为当官意味着有铁饭碗,还可以顺势捞一把,过上美滋滋的生活。那么古代县太爷真实的年收入有多少呢?古代县太爷的年收入在各个朝代是不相同的,比如宋代的县令的月工资是15贯钱,折合人民币4500元,但是这只是工资,宋朝的县令还有职钱,禄栗,厨料,增给,公用钱,职田等等的津贴,这笔收入比工资还多。网络配图清朝一个县太爷的年俸是45两银子,外加20担俸米,加起来也就60两银子,折合人民币1.2万元,但是清朝县令有一个叫做养廉银,收入可达400-2000两银子,折合人民币8万到40万,是正常工资的7倍到30倍。网络配图不过古代县太爷根本不是靠工资生活的,因为他们掌管地方政务,监管财政,税收等,每年从这些收入捞取的好处才是大头,比如明朝有一个县令,每天捞的“油水”多大1万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00万人民币,如果没有这些好处,县令单靠工资不饿死才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